武术中的一些内容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武术宗师、巨匠在长期的磨砺提炼中,才形成了今天这般的千姿百态、生生不已, 其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据说美国有一位著名舞蹈家从太极拳的演 练中发现了刚柔蕴藉的奥妙,从中汲取用于芭蕾训练之中。你能说 武术与艺术无缘吗?练武术要不要讲点艺术性呢?要的。比如动作的一招一式要做至式正招圆,也就是说每一个静止的姿式其上下肢、躯干要处置得匀称、和谐,有适当的比例, 若摆一个左虚步挑掌,右勾手置于身后略高处,使它不仅与左挑掌前后呼应,而且与左脚上下相 和谐,给人一种既稳定又不呆板 的感觉。对于每一个活动性的方 法要求“招圆”,也就是要圆润、 协调,给人以完美之感。通常在 练武时十分注重躯干的运用,叫 做“身法”,躯干是联结四肢的纽 带,有了 “身法”,才会使周身协 调,劲力顺达。这些要求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匀称、比例和 谐和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形式美。武术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动作讲究变化,很多是运用对 比。如动作有高有低,“三盘”(高、中、低三种姿势)错接,使动作起伏跌宕,富有生气,武术中有十二型来表达节奏的对比变化,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车仑、折如弓、 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些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运动中 的节奏变化和对比呼应。如果我们加强了艺术修养,在千百次练习 中,会逐步练得谙熟而有韵味,不是小学生背书那样乏味,而给人以韵律美之感,习起武来起伏轻重、抑扬顿挫,毫不凌乱,像琅琅上口的诗,像激昂动人的曲。再如武术中的精、气、神,或者说动作的气势、神采,要做到 “动中有韵”、“静中有势”,气宇轩昂、震荡人心,富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这算不算创造一种气度浩荡的意境 之美呢?唐代的一位大画家吴道子有一次请求裴旻将军舞剑,他 说:“我需要借助你勇猛非凡的气势来激发我的灵感。”于是裴将军脱 衣起舞,叱咤风云,吴道子盎然挥笔,画成了一幅平生得意之作。当然,武术毕竟是体育,运动是本,不可舍本逐末;武术的技击性是动作的精髓,不可任意求美。是否可以说首先要讲究技术方法,其次也要讲些艺术技巧呢?如果有一个人上场表演,他任意地 胡来一阵拳打脚踢,缺乏方法,不讲究技术、没有意识,恐怕谁也不 要看。既没有技术性,又没有艺术性,这不能算是武术,它不能体现 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的人认为讲艺术性就变成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夫的说法是不 确切的。讲究了动作的规范化和艺术技巧,不等于不要真功夫,我 国武坛上的李连杰、赵长军、郝志华、栗小平等优秀运动员,他们的 动作很讲究美,还经常注意从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中吸取 有益的东西,增强艺术修养,他们的一拳一脚、闪腾飞跃、跌扑翻 滚,都是练到火候的实地功夫。当然,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与实战动 作总有一些距离,但是又紧密联系着。真要实战,他们也会根据需 要再变化,功夫在身,何愁一击!武术与健身从小练武影响发育吗?常言道:“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少时练得一身功,老来健 壮少生病。”武术不仅有防身价值,作为体育运动,它的健身价值也 是大可赞誉的。在古代,武术最初只是为了战争,后来人们为便于生产和军事 战斗,需要强筋骨、增体力、调气息、除疾病,逐渐有了体育健身的 要求,“舞”便是当时一种主要活动方式,《吕氏春秋》里说:由于洪 水泛滥,寒气袭人,使百姓的气血不旺、筋骨不健,便主张大家作 “舞”来活跃心身,使生命力旺盛起来。这里的“舞”不能仅理解为 舞蹈,也有舞动,舞练的意思在内,如《史记》中的“项庄舞剑”,便 是剑术表演。春秋时代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提出:“搏刺强士体”,意指比武除了较量武艺,也有增强将士体质的作用。唐代大诗人李白 “十五学剑术”,后又离 家去山东向裴旻将军求 取剑艺;虽然他并没有 成为剑术家,但他能游 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 下许多不朽诗篇,与他 善于剑术,有一副结实 的筋骨是分不开的。历代一些将领重视 军中的武术训练,也正 在于发挥了提高军事武 艺和增强体质的双重作用。抗日英雄吉鸿昌,身体魁伟,与他自幼 喜爱武术,苦练刀术、拳术、摔跤等极有关系。他和他的大刀队曾在 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武术中有一句谚语,叫做“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话有 道理,所谓练筋骨皮,也就是练得筋骨强壮,腰腿柔韧自如,动作敏 捷灵便、拳脚笃实有劲,这是练外。所谓内练一口气,就是对内脏器 官的锻炼。人的生命在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这口气练得好,才会五 脏六腑健壮,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是练内。我们曾经在中学生中组队进行武术 训练,另外选了一批不参加者与之对照, 开始之前所进行的诸项指标测定,两组 基本相同。一年多以后,就看出了一些 变化。如身高,武术组平均增长821厘 米,对照组增长7.7厘米;体重,武术组 平均增加8.6公斤,对照组平均增加8.4 公斤;大腿围,武术组平均增长2.56厘 米,对照组平均增长1.88厘米。有人担心练武术会影响身体长高, 这是没有道理的。实践证明武术作为一 种全身运动,能对机体发育起促进作用, 只会有利于身体长高。至于我们看到有 少数武术运动员个子比较矮小,这并不 是练武术本身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现代 武术竞技运动速度快、难度大,对动作 灵活性、稳定性都要求很高,高个子工作距离长、重心高,完成得好 就要相对困难得多,正如篮球运动谁都可以参加,而作为竞技运动, 就要挑选一些高个子,但你能说是打篮球才能长高吗?从内脏器官来看,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尤为有 利,在测定中我们发现武术运动员比一般青少年的心肌要肥厚,主 要是心室壁厚度增加。这种肥厚不是病态,而是运动后产生的良好 反应,生理学中称作“运动心脏”。这种心脏收缩力强,每搏输出 血量增加,这样,在安静状态下心率要比一般人缓慢,血压也比较 低;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能强有力地配合工作;一旦运动停下来,又 能得以较快地恢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定量负荷运动的实验,武术 组的心率达174次/分,对照组为181次/分,而优秀运动员只有 137次/分,如同大力士玩哑铃,十分轻松就完成了;运动停止2分钟以后武术组恢复到1H次/分,而对照组则恢复到133次/分,优 秀运动员则一下子恢复到86次/分,很快地接近安静时的心率。看看表演场上的那些武术老前辈,尽管已眉须苍苍,却在场上 生龙活虎一般。如年近百岁的刘志清老人居然仍能表演双龙剑、龙行大刀;浙江回民老拳师李青山年近八十岁时依旧膀粗腰细能经受强力,能使45公斤大刀盘身绕转,他吃起馍馍来,一顿就要两斤左 右呢!道理很简单,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少年开始练武,练就了一 副铁打的身体,受益终生。此外,由于武术要求每一动作都做到 “身、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协调配合,对神经系统有 良好的影响;武术要求动静互换,干净利落,能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 性;武术进退闪展灵活敏捷,尤其通过对练的攻防应变,可以提高人 的反应灵敏性;武术随动作起伏转折,呼吸深沉,有利于肺通气量的 增加,等等。正如谚语中所说:“习拳为健身,白头无病根。”对年轻 人来说,“练就一副好身体,工作学习如添翼”。武术用于健身还有一个优点,在于它的简便易行,几个人可以 一起练,一个人也可以练;有器械可以练,无器械练则徒手打拳练 功;场地大可以练,场地小也能练,武术中有句俗话,叫“拳打卧牛 之地”,即使是很小一块地方,只要掌握了方法,一样能练功夫,也 能达到强筋骨、健体魄的目的。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