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 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 首先明确 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通过国家立法保护的形式实现对传承人的 名誉认可及经济补助,同时又要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方式与现 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武馆校中实现传统武 术的教育传承,最后还应该拓展保护的范围,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 化空间进行保护,达到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船拳是中国 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可惜近年练习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地区 出现失传现象。 如何将船拳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面临的 一个难题。 根据上述调查报告,笔者针对如何传承江南船拳提出
- 《柔情西溪“孕育”侠义水浒),http://info. Ivmama. corn/hangy&/tUijian/2010/1008/ htmlo
- 《江南船拳重现嘉兴》,http:// WWW. iiaxing. gov. cn/art/2011 /11 /17/art _ 21 _ html。
- 王岗、朱佳斌: 《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 4期。
以下观点。
第一,加大船拳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力度。
传统武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世界观和 人生观,在构建中华船拳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死亡期或消 亡期”的状态下加大传承力度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国家体委于 1979年1月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1982年 12月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 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随后动员8 000余人历时3年开展 “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文化遗产”的武术“挖整”工作,积极开展编写 文字、拍摄录像和“三献”活动,企图通过这种“物化”的形式把传统 武术的“根”留住,但传统武术却未放慢“消亡”的步伐,尤其是传统 船拳。在2010年6月30日,越溪实验小学举行了“苏州大学体育 学院武术教学实习基地、苏州市特色体育项目学校、江南船拳文化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吴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晓敏、吴中经济开 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苏春、苏州大学研究部主任、 体育学院院长王家宏、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杰、苏州市体育局副 局长袁永球、吴中区教育局局长陈建华、吴中区文体局局长李强、 吴中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孙龙英、越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吕崇才等领导出席活动并为活动揭牌。
近几年来,越溪实验小学在保护和传承越溪古船拳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特别是最 近学校组织开展的船拳文化节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苏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个活动也引起了苏州市教育局、苏州 市文体局、苏州大学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了对越 溪古船拳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依托苏州大学强大的学术优势,强 强联合对越溪古船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85岁高龄的越 溪古船拳传人吴根宝老先生经常身体力行对越溪小学的师生传授 船拳,极大地提高了越溪小学的同学们习练的热情,现在每天课间 的船拳练习已经常态化,而苏州大学民族体育系的师生们的专业 技术知识作为其坚强的后盾的则给船拳的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船拳进入学校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开拓了新视野。
另外,对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手工艺、中医以及其他一些 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行业而言,家族传承是最基本的传承方 式,而模拟血缘的师徒传承,可以认为是一种扩大化的家族传承。 “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身体力行,讲是讲不明白的,靠 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秘传真实不虚,做学生的也 很难体会。”通过“拜师”达到“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使传技者尽心 尽力、言传身教,务使徒弟真正掌握弄懂学会;同时,在师父的严厉 管束下,习武者刻苦训练,不断体悟领会,通过他们的代代相传繁 荣了中华武术。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正是父传子、子 传孙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特殊训练,才使印度人具有蜘蛛一样的技 艺。”通过师徒传承使得受传者能够体味到船拳的精髓,把船拳作 为一种“活态文化”、民族精神加以弘扬,这是船拳赖以生存的根 基。 当然,传统的师徒传承在它的生命进程中有着种种陈腐流弊, 对内而言,表现为强烈的森严等级之分和容易形成守旧心态,对外 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各拳种之间的门派之争,而船拳的现代师徒传 承中应尽力消除上述流弊。
第二,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形势,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武术教育不 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2004年4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 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 《纲要》要 求: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苏州市某 些中小学校体育课适量增加船拳等武术内容,印证了政府部门对 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船拳教育的重视。
船拳的现代教育传承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大、中、小学的普 及教育;二是专业体育院系的武术教育与民间武术馆校的武术教育, 两者共同构成了武术的现代教育传承体系。 但是现有的研究已经表 明,竞技武术体系几乎一统天下,武术教育中的传统武术分量少之又 少,武术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教育内容并不完善。 因此如何把传统 武术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便成为一件大事。 我们坚信,利用现代教 育普及大众文化的方式,船拳必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第三,营造氛围,加强传统船拳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同中国古代其他体育项目相比,中国船拳之所以长久不衰流 传至今,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体育、军事和娱乐价值,更取决于它 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传统船拳发展过程中,演绎了一幕幕 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故事,利用船拳展开教育无疑可以弘扬民族 精神,邱丕相先生曾经说过,“将武德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武礼 与学校礼仪教育相结合,武术技术与学校文体活动相结合,武术教 育融入武术爱国故事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从另 一个方面说明了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中华文化浸染下的产物,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魅力和 文化价值已经为世人所公认。 船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影像”,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的形神 统一观及阴阳学说辩证法思想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 现,而蕴含在传统武术学习中的“礼”“仁”“德”的要求无不体现了 儒家哲学思想。 “传统的气质氛围,并不是一种肤浅的怀旧情怀。 当人的成就像氢气球一样向不可知的无限的高空飞展,传统就是 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土地。 它使你仍旧朴实地面对生 老病死,它使你仍旧与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 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树干,你的眼睛可以为一首古诗流泪,你的 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通过船拳学习可以进一步强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尤其在充满诱惑、满是浮躁的现代社会。
对于船拳,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限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 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 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传统武术,因为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 富,人人都拥有认识、享受、创造传统武术的权利。 尽管他们对武 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 他们对传统船拳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却是一致的。 努力构建民间各 个层面人们的武术文化素养,营造一个好的习练船拳的社会氛围, 传统船拳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传统船拳空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主要是指传承船拳的 外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二是无形空间,主要由国家政策、规则制 度、法律法规以及传承主体的思维等各种要素所构成。 这两种空 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重叠的,也可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 但是后者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更为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实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传统 武术的希望。2006年5月,国务院18号文件中
,将少林功夫、武当 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 拳)、邢台梅花拳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有依靠国 家建立、健全、完善相关的规则制度、法律法规,并在传统武术工作 者的密切配合下,船拳才能拥有良性的发展空间,毕竟个人、民间 的力量极其有限。
近年来,一些南方城市兴起了一股学“非遗”、继承“非遗”宝贵 传统的热潮,各种“非遗”绝活在课堂上得到传承,如凤桥的黑陶、 竹刻,嘉善的田歌,都融入了当地的学校教育课程。 南湖区教文体 局副局长俞华良认为,“江南船拳”是江南的一大特色“非遗”项目, 是一项能够广泛传播的武术套路。 东栅中心小学将“江南船拳”这 一嘉兴特色武术文化训练课程融入“体育大课间活动”,全校师生 练得有声有色,更是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 北师大南湖附 属学校副校长孙越对东栅中心小学全校师生齐练“江南船拳”的做 法十分看好。 “弘扬武术传统,要从小学生抓起,我们学校以后也 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种类型的社团。”孙越表示,东栅中 心小学的小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将到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读中 学,到时候学校将为这批喜欢练“江南船拳”的“小侠士”开设武术 社团,为学生们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搭建平台。
总之,传统船拳是中国现代船拳发展的命脉,失去了传统文 化,中国船拳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保护传统船拳的 工作刻不容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心希望我们的研究者、管 理者能够从其他门类的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促进传统船拳的发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将船拳文化发扬光大。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