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好《当我死去》这首歌,尤其是那句“若死时能得平静,啊!那么就让那一刻早来临!”也许我只有在死时才能得到平静。

・李小龙

一、他倒在了她的怀中

1973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1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博物馆被盗;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深陷“水门”丑闻;7月,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落成……就在 悉尼歌剧院落成的第二天,也就是1973年7月21日早晨,香港《晨报》刊登了 一条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新闻: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20日晚11时30分在伊 莉莎白医院突然逝世,年仅33岁。消息一经发布,整个香港为之震惊,很多人不愿相信钢筋铁骨的李小龙会 在人生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撒手人寰,很多人觉得这是报纸在恶意炒作,是假消 息,但是很快,香港《快报》《明报》陆续登出了李小龙去世的消息,一代武 侠巨匠金庸先生也亲自提笔撰写社论缅怀李小龙,写下了 “一颗光芒四射的彗 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 ”的感慨。是的,李小龙就像一颗夺目的彗星,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让全世界都为他的光芒所照耀。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全世界龙迷对李 小龙的哀痛之情。人们不得不相信,银幕上那个“壮得像一头牛”、“有着强 壮脊背和发达肌肉”的功夫巨星的确离他们远去了。从香港到东南亚,从夏威 夷到好莱坞,不只是李小龙的影迷,全世界都对李小龙的死给予了极大关注。 那些曾经与他共事过的,那些曾经与他较量过的,那些对他持有非议的,都以 各种形式通过媒体表达了对一代功夫巨星的追忆与哀思。是的,他走了,再也回不来了;是的,连老天都哭了;是的,世界从此失去了李小龙,失去了一位电影巨星,一个功夫奇才……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在娱乐和武术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不 论在生前还是身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让无数人为其魅力所倾倒,不论是黄皮 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甚至有不少人,在李小龙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偶 像依旧活着。他们不愿接受李小龙去世的事实,他们日复一地的沉浸在李小龙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眼前闪动着的是李小龙矫健的身影,耳旁回荡着的是李 小龙那一声声发自丹田、气冲云霄的尖叫;他们学着李小龙的样子耍双节棍, 挺起腰杆做人。李小龙死了吗?没有,他依旧活在银幕上,活在记忆里,活在人们心中。李小龙死了吗?是的,他死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热爱他的龙 迷,离开了这个让他为之奋斗和疯狂的世界,以一种最离奇,最潇洒的方式离 去,把无数的疑问和悬念留给了人们。李小龙的死带给人们的震动是巨大的,在悲痛和悼念之余,人们开始关注 事件本身。早在李小龙生前,与他相关的一切都已被曝光在聚光灯下,他的影片花絮,他的生活喜好,他的情感绯闻……可现在,李小龙突然死了,他的 死因,他死亡的经过,就成了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媒体和龙迷们都迫切地想 知道,身强体壮、没有显著病史的李小龙到底是因何而死。香港报纸最早是这样报道李小龙之死的:“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昨日 深夜11时30分在家中突然晕倒,李妻莲达急送伊莉莎白医院急救,不幸不治而亡。医院方面未能确定死因,其尸已暂安放殓房,待医官开剖验尸结果……”这则报道从字面上看中规中矩,没有任何问题,顺理成章地把李小龙的死 亡经过归入了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报道的内容,不论是全世界 的龙迷还是媒体,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李小龙已非常人,他是功夫与电影 的完美结合,也是当代中国人传奇经历的化身,他的死,绝对不会像这则报 道上说的那样平淡无奇——英雄,就该有英雄的死法,不论是慷慨伟大还是扑 朔迷离;而媒体,就该有媒体的精神,就是不放过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深挖狠 掘,将一切可能性公诸于众!于是,全港媒体开始行动,大家似乎都已心照不宣——李小龙的死绝没有 那么简单!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头条,头条就是销量,不放过李小龙身边 的每一个人,不放过7月20日晚的每一秒钟,行动!香港媒体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在李小龙去世一事上再次展现得淋漓尽 致,他们细致分析、周密布置、分头出击,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李小龙之死调查行动”。按照常规路数,调查的对象应该集中在20日当天与李小龙有过接触的人身上,也就是李小龙的妻子莲达、李小龙的合作伙伴邹文怀、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但是记者们很快意识到,想从他们口中获得李小龙死亡经过的爆料几乎不可能——在老谋深算、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邹文怀的授意下,李小龙的家人一 致声称,李小龙是在自己的私人公寓中逝世。尽管如此,嗅觉灵敏的记者们还是从三人的“口供”发现了明显的漏洞: 按照三人的说法,李小龙是在家中吃完晚饭前后感到身体不适,而后昏迷不 醒,而李小龙逝世是在深夜,当中相隔好几个小时,他的家人为何没有把他送往医院急救?面对追问,邹文怀等人仍想以“悲痛慌乱”掩盖过去,但精明的香港记者 岂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立刻发现,李小龙的家人都已在邹文怀的“掌 控”之中,想要从这只“老狐狸”嘴里套出消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面突破不行,那就迂回包抄,从别处下手!记者们很快找到了整个事件的一处薄弱环节,那就是医院!最先动手的是 《星报》记者,只不过记者们起先想查明的只是李小龙的死因,但却在误打误 撞之下挖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李小龙并非死在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当红明星、他的红颜知己丁佩的寓所!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失去李小龙的悲痛、静静等候法医验尸报告的时候,7 月24日,也就是李小龙死后的第三天,香港《明报》赫然在中英文版面上同时 刊登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本报独有可靠消息,李小龙死前昏迷地点,是在丁姓明星香闺内!”原来,《星报》的记者们在医院救护车上打开了缺口: 1973年7月20日晚 上10时30分,九龙十字军(救护车)总部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并很快通知马 头涌消防局派43号救护车前往笔架山道67号碧华园3楼A2座进行救助。这个地 址,正是丁姓明星,即当红影星、李小龙的红颜知己丁佩的寓所所在!《星报》的记者和总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比李小龙之死更有分量的独 家内幕——有什么消息比明星绯闻艳事更具轰动性呢!为了求证事件的真实 性,《星报》派出两路人马分头行动,一路向政府相关方面求证,一路杀奔伊 丽莎白医院,寻找当事人取证。很快,两路人马先后发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政 府发言人证实,7月20日晚,33岁的李振藩(李小龙原名)于当晚11时24分被 送入伊丽莎白医院;而当时在急诊室值班的女警也称李小龙入院的时间是在11 时24分。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李小龙是在7月20日晚11时24分从丁佩寓所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随后突然死亡《星报》还对李小龙当晚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大意如下:7月20日晚7时左右,李小龙在丁某家中“闲谈”,不久,李小龙觉得头痛,就在丁某卧室里休息。两个小时后,也就是9时20分前后,丁某 前往卧室想要叫醒李小龙,想要与他一同去见邹文怀,不想李小龙全无反应, 竟已昏迷在床! 丁某大惊,连忙打电话请来一位私人医生替李小龙进行急救,却没能将其叫醒,于是只好将李小龙送往伊莉莎白医院。李小龙入院后,其妻 莲达与邹文怀才接得消息赶来,只可惜来迟一步,李小龙已然逝世。正如《星报》此前所期待的,这条内幕消息的披露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 波,人们终于在等待官方宣布李小龙死因前夕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也让李小龙之死显得愈发扑朔迷离。义愤者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最初宣布李小龙死讯的邹文怀,质问他为何要隐 瞒事实?《香港邮报》在消息披露的当天,也就是7月24日率先发难:“李小 龙死亡事件中,是谁在撒谎? ”指出李小龙明明在丁佩家出事,而邹文怀却在 第二天早上堂而皇之地在李小龙家门口向媒体宣称李小龙是在自己家中出事, 这当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邹文怀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邹文怀是在撒谎,但他的撒谎是为了维护李小龙的形象和照顾其家人的情 绪。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