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从印度西来,约在公元520-526年期间,南朝梁普通年中(536)卒于洛滨,葬熊 耳山。而在这段期间的前后,曾经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法难事件,“三武一宗”就是北 魏太武帝(445-446年)、北周武帝(557年)、唐武帝(845年)和后周世宗(955年四月)的 四次教难。据业露华的《中国佛教史上之“三武一宗”》一文所述:第一次法难发生在北魏时期。 北魏太武帝(423-451年)初时信仰佛教,后来听司徒崔浩的劝谏,逐渐改信寇谦之的弘一法师:《南山道宣律祖弘传律教年谱》。 教。“公元445年时间,杏城盖吴造反。太武帝亲自出兵讨伐时在长安寺院发现兵器,于 是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又在寺院中查出其他钱物等太武帝对佛教产生了反感,于是下 令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并命令全国各地废佛。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命令主管部门 通告各地官员,焚毁佛像经籍,坑杀沙门此次灭佛,由于太子暗中相助,才使得许多沙 门和金银佛像以及诸经论大多得到隐藏:但北魏境内所有寺院佛教,几乎都遭破毁,佛教 损失是惨重的。这是佛教在中国受到的第一次严重打击。

第二次法难发生在北周武帝(560-578年)时,原因是由还俗沙门卫元嵩上书武帝引 起的:还俗沙门卫元嵩提出,尧舜时没有佛教,可国家却十分安定,他认为治理国家并 不在于佛教,武帝表示赞同。'于是武帝多次召集沙门、道士及百官辩论儒、释、道三教思想 学说。公元574年,武帝下令禁佛道两教,令沙门道士还俗为民,并禁绝儒家经典没有的 各种祭祀。编排佛道两教各若干人为通道观学士,直接由官吏管辖557年,北周灭北 齐,周武帝在北齐境内推行灭佛令,使北地佛教,一时绝其声迹。此被称为第二武之厄。第三次法难发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唐武宗(814-846年)在和道士赵归真、刘元靖 等交流中,对道教产生好感,产生了发扬本国国土文化的想法「唐武宗认为佛教“非中国 之教,蠹害生灵”,所以想废去。会昌五年(845年),武帝下敕:“于东西两都两街各留两 寺,每寺留僧30人,节度观察使治所和同、华、高、汝四州各留一寺。其余非应留者皆毁 去「在这次灭佛法难中,据统计,共毁佛寺四万四千六百所,僧尼归俗二十六万零五百人。 并废没收寺院的田产、各种金银铜像佛及生活用具等物收入皇宫。这次法难为第三武 之厄,亦被称为会昌法难。

第四次法难发生在五代周世宗(954-959年)时期0 955年4月,周世宗下诏:“,严禁 私自出家,不经朝廷许可的寺院不准存在,必须废去。’在这一年内共废寺院三千三百三十 六所,并把寺院内的铜像冶炼铸成铜钱周世宗灭佛法难和会昌法难才相隔一百多年, 佛教经历这一系列的灭佛运动的沉重打击,“历代以来的名僧章疏文论,散失佚尽。各种 经论,多遭湮灭。”这也是佛教文献典籍流失的最大根源所在。小结从达摩一苇渡江的源流考上可以发现,自达摩来华(520-526年)以前约八十年,就发 生过“三武一宗”中的第一次法难,而还有三次法难都发生在达摩来华之后。从记载达摩 一苇渡江的典籍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玄奘法师或是道宣律师,他们对达摩传记的记录时间距达摩来华之后约120年。而另外三次法难却发生在达摩来华的约三十年、三百二十年、 四百三十年之后。《宝林传》距达摩来华约二百七十五年,《高僧传》(520-526年)距达摩 死亡(536年)后时间约十到二十年间。道宣《续高僧传》距达摩来华约一百二十年。克勤 所等人所著《碧严录》(1063-1135年)距达摩来华后约600年。释本觉(约1265-1274 年)所著的《释氏通鉴》距达摩来华约七百四十年。而儒家的《诗经》(约公元前600年)出 现距达摩来华后约八十年。

从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达摩的渡江说法为何有这么大的疏漏。原因有六:一、三武 一宗灭佛法难带来的隐患,导致佛教经典传记的流失和缺陷。二、朝廷的打击和灭佛惨案 带来的佛教思想无法被世人所接受而遭贬斥。三、少林寺在数次毁难中遭遇了少林文化 的毁灭和历史文献流失。四、佛教典籍、高僧传记在沦陷中被僧人保护后失而复得不被世 人所接受。五、在儒道佛之争中出现的违经和篡改原始经典作者现象的发生。六、对历史 事件和历史年限没有详细的考证而带来的种种曲解。最后,站在一苇渡江辨析者的立场来说,对于达摩一苇渡江现象,是绝对可以承认的不管是从轻功的角度或是菩萨意生身的成就上来说,一苇渡江在常人眼里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在修习禅定的达摩祖师身上,却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就如:“中央电视台现场播 出的春节晚会节目中,有一个激动人心的表演轻功的节目。只见表演者忽而在两只气球 支撑的玻璃上站立,忽而又在拉直的纸上站立,忽而将身体挂在用两个纸环吊着的日光灯 管上从这些真实的事件来看,所谓的轻功和水上漂之类的功夫,完全可以借助物体的 浮力来支撑整个身体,而作为修习禅定功夫深厚、气脉畅通的高手来说,一苇渡江绝不是 难事儿。而从菩萨意生身的修证功夫来说,意识所生的身体是完全没有障碍的,不管是什 么地方,只要动一下念头,就可以随时前往,唯独只有母胎、须弥山以及佛陀的金刚座这几 个地方无法穿越。

达摩禅法思想对整个中国佛教的渗透,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说到达摩,后人之所 以把他和禅武联系在一起,是由于达摩在少林寺居住的这么一段因缘。少林寺自达摩来 之前,原本就是一个许多在战乱中隐居的武士出家的地方。而中国武术的起源,也在远古 时期就已经存在。达摩之所以被后世的少林弟子所推崇,是因为达摩在引导少林寺出家 僧以禅法和武术相结合的因缘。武术动作只是身体语言的一种表示,而渗入禅法的武术 包永刚:《央视春晚节目中的“轻功”解谜》就犹如没有思想的躯体有了支配形体动作的意识存在。禅武思想的结合,也是锻炼身口 意三业和谐统一的一种境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种修行法门,也是达摩禅法经久不衰的 住世之本源。从达摩禅法与武术相结合的现象中,挖掘少林禅武之要旨,认识禅武文化对 中国佛教的渗透作用,是达摩禅法住世的根本所在。

达摩对中国禅宗的影响记载菩提达摩传法事迹的佛教文献和碑铭文献说法颇多,主要有《续高僧传》《洛阳 伽蓝记》《楞伽师资记》《景德传灯录》《宝林传》《指月录》《传法正宗记》《付法藏传》《释 门正统》《林间录》《三宝记》《内典录》《人天眼目》《禅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中国禅 学考》等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菩提达摩的法脉承传渊源等事各有差异。达摩以前中国的禅法以安世高所传的小乘安般禅为主,达摩所传的禅法和他不同。 达摩禅法主要依四卷《楞伽经》的核心内容二人四行而修。吕微认为:“原始禅宗思想和 四卷本《楞伽》密切相关,慧可重视《楞伽经》的原因是经中所指的佛性和人心的关系,这 也是达摩论禅提出借教悟宗的理人法门的启发所致。”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寺中沙门道 育、慧可二人礼见达摩,曾亲近供养四、五年之久。达摩被他们感动,教他们学禅法要,并 以衣法相授。达摩将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 度世。

所以,从达摩以《楞伽经》授人的迹象上看,《楞伽经》与达摩禅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 关联。是故,道宣在《续高僧传・习禅篇》中论说:“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 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 故绝言乎达摩所传的《楞伽经》成了楞伽禅师修习楞伽禅的所依根本,楞伽禅主张循序渐进的 修行,同时又有渐修顿悟的倾向。楞伽禅为中国禅宗的前驱,但禅宗并不认同所有楞伽禅 师的传承: “禅宗只承认从达摩到弘忍的东土五祖传承,以及南北禅宗分别承认的慧能和 神秀对弘忍的继承除慧能及其门下的禅之外,从达摩到神秀的禅被称为如来禅。这 也是达摩之后的楞伽禅和如来禅的二大说法。据《洛阳伽蓝记校释》载:“达摩大师的直接弟子,有道育、僧可、僧(道)副、昙琳、神光 (后改名慧可)。慧可悟性最高,兼通经史,尤善老庄;曾自断左臂求法,达摩以木棉袈裟和《楞伽经》四卷相授。”慧可后被世人尊奉为二祖,达摩所传的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 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开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 教最大宗门,后人尊称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自六祖慧能 烧毁法衣以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所以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景德传灯录》中记录 了有名的法嗣共有四十三人,立传者共十九人,而这其中就有后来知名的青原行思、南岳 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曹溪法海等人。此中,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弘传最 盛,南岳一系衍化出临济、浏仰二家,青原一系发展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他们被合称为 禅门五大派系,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