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拳术技术的发展变化只是 其中的一维,更重要的是在江南文化集中研究船拳,使船拳注重的 拳术研究走向文化。 “将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从‘体育’领域,或 者说‘体育思维’中,‘退’到‘文化’领域和‘文化思维’中来。 这种 ‘退’不是消极逃避,也不是对已有成果的否定和怀疑,而是应该从 中华民族整个文化史、武术史的观点出发,重新思考中国武术的文 化属性问题,重新探究中国武术的文化根底问题。”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保护,除了技艺的传承,也不能忽略了遗产本身的历史脉 络,梳理船拳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通过编撰 社志,将几十年船拳的兴衰沉浮过程,将那一幕幕值得记忆的事件 定格在文字中,让世人清晰了解其在近现代的命运。 另一方面创 办社友会,聚集与船拳有过渊源的大师和拳师,形成合力,推动船 拳的大力发展。
江南船拳是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体育一体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江南船拳 面临着传承人锐减、技艺失传、研究滞后的传承障碍与困境。 将船拳 研究置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 江南人民与历史接脉的精神追求。 作为江南地区人们的珍贵的传统 文化记忆,船拳的产生与发展承载着人们太多记忆和地域精神,是值 得守护的精神家园。 民族体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 式,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船拳的传承与保护,应在继承中有 所发展,在保护中才有所传承。 对江南船拳的研究,更深远的意义在 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于传承,是通过文化传承民族体育精神的有力补 充。 从大的方面来讲,现阶段文化力作为建构国家形象以及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各个方面来提升文化力将是 国家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
王岗、张大志: 《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中指出:“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 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 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为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文化 软实力指明了方向,也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要性。 而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 部分,在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可 以从作为“活态人文遗产”的江南船拳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出江南地域 精神以及文明、冲突、进步、融合的缩影。 从它的技术内容(器械制 作、表演规则、竞赛程序等)和文化特征(地域性、传承性、多样性等) 来看,它无不体现出与江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经济生 活、历史文化等,是江南人民彰显其个性身份以及地域精神的文化符 号和文化表达,是培育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 量,是加强民族沟通、增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 体育大国 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同样少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全面健 身以及群众参与度的提高才是强国的重要体现,而不仅仅是多几块 金牌和冠军。 江南船拳的民族性、地域性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奥 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是体育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深刻挖 掘江南船拳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是补充武术文 化以及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持久发展繁 荣的重要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与异质文 化和而不同、和平共处。 因此在以西方体育(篮球、排球、足球等) 为主导的学校体育中,应本着在“传承中创新、在动态中发展”以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下,注重开发有着地域特色的江南船 拳,逐步转变其映衬、烘托和补充的绿叶角色到人们喜闻乐见的红 花效果。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 程”的计划,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而武术的理论研究 和整理,是院校的天然优势。船拳建议保护措施:(1)政府主导; (2)增强民众意识;(3)建立适宜的教育传承模式;(4)媒体的广 泛宣传(实物回收、资料、影像资料、电视、网络、动漫、动画,书籍课 本);(5)建立示范点(苏州、嘉兴);(6)地区联盟(苏州、嘉兴、湖 州等)。 总之,在参与学校体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保持“传统” 的原生性而拒绝变化,也不能在强大的全球化语境中“失语”而无 所作为。
本章小结:船拳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历时性的传统文化方向,在 共时性上表现在地域文化的方向。 船拳的现代变迁根本原因是传 统文化力量的削弱和对民间地域文化、民俗的忽视。 全然西化的 文化姿态将使中国在世界文化中失语,而目前学术界大都逐渐认 同武术从技术向文化的转向。 船拳变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经济冲击力,村落文化的凝聚力逐渐散 落;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三是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拳法的影响; 四是船拳的价值也在发生改变。 江南船拳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 化,拳术技术的发展变化只是其中的一维,更重要的是在江南文化 集中研究船拳,使船拳注重的拳术研究走向文化。 船拳的产生与 发展承载着人们的太多的记忆和地域精神,是值得守护的精神家 园。 对江南船拳的研究,更深远的意义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 承,是通过文化传承民族体育精神的有力补充。 体育大国向体育 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同样少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江南船拳文 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江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的重要表现;同时学校 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武术的理论研究和整理是院校的天 然优势,江南船拳的发展要更好地依靠学校的资源。
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本研究采 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船拳进行纵 向研究,还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的江南船拳进行横向比较,从而 勾勒出江南船拳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构建出江南船拳文化的 整体框架结构。 江南船拳的武术文化传播应以民俗、文化艺术等 民间群体易接受的“草根文化”形式进行传承与发展,传达中国时 代精神。 江南船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成体系,由于船上活动 空间小,船只行进中有风浪颠簸,因此船拳演练特别注重下盘稳 固,手法多,步法少,以气催力。 船拳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 接,效法水战,具有刚健遒劲、神行合一、布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 点。 进攻时出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 转动。 船拳的基本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动作转换快,动作变化多, 动作劲道足。 它非常适应在小小的船头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拳脚 功夫,所以成为江南水乡特有的拳种。 当然,要在仅有方寸之地的 船头上展示拳脚功夫,确非易事,与在陆地上练习武术相比,它对 练习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也正因为此,它的生命力也远比其 他拳种为弱,这导致它在中华武术中虽独树一帜,却影响不大,具 体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一、苏州是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
在有关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问题上,尽管有浙江吴兴说,有 上海松江说,甚至还有浙江舟山说等,但是我们的研究认为苏州是 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 这是因为苏州具备了船拳产生的三个重 要条件:第一,苏州水面积占到整个地区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东 方水城”,长期的水乡舟船生活成为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基本条 件;第二,苏州自古便有习武的传统,专诸刺吴王的鱼肠剑故事反 映了太湖之滨百姓更有其习武的传统,加之古代造船业的发达这 些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因素;第 三,自南宋时就广泛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苏州 有着富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 基础。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