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一苇渡江由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达摩 大师从南朝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首传禅宗。随之功成的还有《易筋 经》《洗髓经》二经,奠定了少林武术的基础。《易筋经》《洗髓经》均为强身健体之内功心 法,随着后世的推广、弘扬,并吸收民间的武术之长,少林功夫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国武术 的名门。千百年来,少林功夫一直为世人所敬仰,被称作中华武术的代表,也使少林寺成 为中国佛教最有特色的禅拳一脉,进而形成了以达摩禅为核心的禅武文化思想。达摩之后的少林寺逐渐由修习静功和动功中走出,发扬了动功和禅法相融合的禅武 文化,这是当时达摩所没料到的事情。现今少林禅武著作主要有《达摩易筋经》《达摩洗 髓经》《少林七十二艺》等绝技,而所谓的达摩一苇渡江所传的少林水上飞行术也已失传, 目前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达摩时期的禅定功夫和武术绝技。(一)《楞伽经》中识与禅武的统一在《楞伽经》中大慧提出了诸识有几种生住灭的问题。佛在《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 一》指出:“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住生及相生;有二种住, 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②从识的生、住、灭三个角度来说,武术的 形体动作是依靠识的主导通过肢体的配合而产生的。而形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在识的生、 住、灭的相续不断的等无间缘过程中,支配了肢体和气息的生、住、灭运作,从而让武者在 识的引导下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据《楞伽经》中所说:“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 相……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③佛说这些现 象在外人看来有转相、业相、真相三种相,而认识这三相的是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在相续缘起中而生起,让认识者在识的隐藏、现起、识别这三个过程中认识外境的生、住、灭的缘 起现象。这此中若藏识灭则现识灭,现识灭则分别识灭,分别识灭则外在的境象灭,外在 的境相灭则内外一切皆灭。这也是武术禅和境界禅的最终归宿。
《楞伽经》中意生身的禅武意境佛在《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中指出,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W、五法自性、二 无我相的修证功夫后即可得意生身。“佛告大慧: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 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 生。”①八地以上的菩萨证得意生身的境界后可以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忆念和自心流注 的功夫,通达无碍于各种境地,犹如幻化般得大自在。修习禅武者在禅定的功夫支配下, 不断地加强意识的忆念功夫,通过长时的修行和锻炼,可以依靠意识的忆念力量,现一切 自在相。而这种功夫需要修如幻三昧的定力,人人无我和法无我境界,经过转识成智后方 可成就。修习这些法门,需要认识到外在的一切因缘和内在的一切烦恼业缘,在正确的认 识中断除虚妄的分别认识,证人不生灭的缘起空性境界。这也是禅武和外境统一的众缘 和合境界。(三)《楞伽经》如幻的禅武意境在《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三》中,佛说有三种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 相。得三种身一、在第三地到第五地的时候,”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 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修习禅武者在内观中自心 寂静,不令心识起种种境象,体悟到性相不二的三昧境界,这也是断除外缘的根本所在。二、在第八地的时候,对外境的一切境象如幻三昧,从而令自身心无所障碍: “迅疾如 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人一 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修习禅悟者在了悟到一切色法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人一切佛刹,犹如梦幻般通达无碍。三、最后,修习禅武者在“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 身「⑤的境界中觉悟到佛法的一切真相,现起一切真如做意而显意生身的涅槃境界。修习禅武不但是一种肢体的作用,更加需要的是在禅定中悟到外在一切境界犹如虚幻,断除 意识的生灭现象,在缘起中证得不生灭的如幻境界°(四)《楞伽经》的养生与禅武修证思想佛在《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中指出:“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 气悉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修习禅武者在饮食中 应断除肉及五辛,因为食肉断大悲心之种子,食五辛气味不净,诸佛菩萨远离护佑。而五 辛和肉会令禅武者色身变得沉重,气息污浊,从而产生粗重不堪的状态,这也是修习气功 的最大要忌。当体内的气流污浊时,会伤及五脏六腑,影响气脉的顺畅通行,堵塞毛孔的 呼吸循环,令禅武者在调节气息中受到阻碍。是故佛在《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中 说:“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 长爱欲,生死不解脱J②一切生死解脱的根本在于对外在的欲贪,而断除欲贪是通往无色 境的关口所在。欲界众生瞋心最重,所以修习的第一步要断除瞋心,而第二步就是要断除 贪欲,生活在色界的众生身体轻盈,但是还有很大的贪心,所以无法证得无色界的没有色 身境界:无色界的众生痴心最重,因为没有色身让他产生了自以为解脱的痴念,而断除痴 念也是迈入断除外在所缘境的关口所在。断除所缘和能缘,也就意味着进入了见道位.这 时候,离意生身的境界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小结达摩在中国所引起的禅武文化的反响,是无可置疑的.不管是从禅法修习者或是从 《楞伽经》提倡者的角度来说,达摩对少林禅武的影响和中国禅学思想的渗透,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从《楞伽经》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经典,无论在 性宗或相宗经典中都列于首位。汇聚大乘佛教特色于一身的禅宗,更是奉为圭臬、并且把 这种精神融合到了日常修学中,把功夫变成止戈身心恚、导化贪瞋痴的工具 演式不外行 禅,修禅不外炼功,动静皆是借技悟道、演武参禅、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启迪,只为上契佛 心自性,下契末法众生之根机。形态的呈现则是以禅摄念,以念导武、以武悟禅,是禅武的 修正次谛。如何在修行中证人这种意境,需要依靠大悲心的种子和断除种种欲望的追求, 在无我的境地中寻找不思议的意生身境界,这也是达摩禅武的核心所在。自达摩之后的 禅宗法脉传承很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禅宗祖师和学习禅法的佛教徒。在达摩之后,禅 宗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作用, 禅宗文化依修习禅定和智慧为一体,以理性思维和断除杂念为根本宗旨,后被世人尊奉为 性宗。正是这种定慧双修的止观双运功夫,引导禅武者进入物我一体的能所双妄境界一 从而,达摩的禅宗思想也成了出世者的明心见性证悟之根本所在。总结从达摩的本身事迹中可以发现,达摩的修证功夫是佛法教义的根本体现达摩一苇 渡江在修道者来说,是断除烦恼证得禅定果位的圣者的境界。而关于史料中没有记载达 摩渡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官方史料对达摩事迹的隐瞒。二、灭佛法难带来的经典流失 和封杀祖师神通事实真相以及对外来佛教的排斥。从达摩所提倡的《楞伽经》教义思想 上可以发现,所谓的意生身菩萨完全可以现任何不可思议的境界,一苇渡江对于意生身菩 萨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少林水上漂的功夫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所传的一门轻功术,它和意生身菩萨的修 行法门有很大的区别。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水上漂功夫和意生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少林武术以禅法为纲,气功修炼为翼,形体动作为根本,在禅武相结合的状态下获得甚深 的禅定境界。所谓的水上漂轻功术,在习禅者看来,是自身融合外界的天人合一境界;这 种境界需要靠忆念的加持不断的作意,使得人体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能够自由的呼吸,并且 转换内在的气场,形成排斥的气流,从而把自身托起,形成轻功飞行术。达摩一苇渡江对整个中国佛教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自达摩之后的禅宗文化深受 世人喜爱,也影响了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的相继发展。但是,达摩作为一位外 邦人士来中原弘扬佛法,遭遇了许多人的排斥,这种排斥主要体现在对达摩思想的贬低和 否认。从整体上来说,达摩禅宗在中国一花开五叶乃至形成了中国禅法的大力发展,这些 都是达摩对中国佛教的最大贡献所在。是故,从达摩一苇渡江中认识佛教禅宗的魅力,认 识少林武术的与众不同所在,也是认识禅武思想的入门阶梯。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