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活拳的创制时间比较短,由何长海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继承 中华传统武术的基础上集自己毕生所学的武术精华自创,“武林活拳”总共 三路。学习者比较多,影响很大,已经被授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三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长海自幼好武、勤习不辍;后随同乡蒋玉些于杭州城隍山药王庙拜韩 庆堂为师,得以系统修习长拳器械、摔跤、擒拿等技艺;再拜刘百川为师,精 习罗汉神打技击及各类拳械。此外,在多年的习武生涯中,何长海还主要从 学于田兆麟和刘金声,也曾受教于李景林、孙禄堂、王子平、黄元秀、高振东、 杨澄甫、丁彪等诸师。民国时期,传统武术和技击有了空前的内外部交流和验证,从而得到了 大发展。而何长海一系的传统武术和技击,最大优点即在于无论是长拳短 打、内家外家、单练对练、徒手器械、套路实战、踢打摔拿、点穴推拿伤科,通 过该时期诸多明师的传授,而保留了一个高质量的体系。据不完全整理,武林活拳原本留存的武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韩庆堂系 练步拳、功力拳、十路弹腿、一至十路查拳、大小洪拳、新编三路炮拳、擒拿、 擒拿拳、摔跤、三才剑、三才对剑、昆吾剑、七星刀、风磨棍、杨家十三枪、各类 杂兵等;刘百川系罗汉单操手十大形、罗汉十八式、罗汉神打拳、罗汉变式、 罗汉神打技击、罗汉蹲山桩、罗汉排山功、三意拳、刘氏太极拳、追风剑、骨伤 科技法、推拿等;田兆麟系太极大架、太极老六路、太极老架、太极推手、太极 对拳、太极搓球功等;刘金声系螳螂拳、螳螂铁爪功等;黄元秀系武当对剑 等;王子平系石担打花技法等;国术馆和其他拳击、散手、点穴、劈剑、刺枪、 八极拳、八极对接、八卦掌、武松独臂拳、武松脱铐拳、纯阳剑一路、纯阳剑二 路、五虎断门刀、五虎断门枪、六合棍、六合对棍等;还有何长海创编的三路 活拳、跤拳。关于武林活拳的创编,要从民国的杭州国术大会说起,1929年杭州国术 大会给16岁的何长海耳目一新的冲击,聪颖的何长海敏锐地发现,一些所谓 的传统武术高手,当天在表演时还八面威风,但在擂台搏击上纷纷败北,有 的败得很惨,最后得奖的基本是国术馆那些练简单搏击的学员,使得他对武 术的认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赛后,当时省政府为了发展浙江武术,挽 留了以江南神腿刘百川为首的一大批武林高手,少年长海那天才般的身体 条件和朴实的优秀品德,吸引了各位高手的眼球。他一面拜刘百川为师,苦 练实战搏击的技术,一面博采众长,系统地学习了当时留在浙江各武林高手 的精粹绝技,最后经过自己在实战搏击中的消化,经过几个寒暑的刻苦锻 炼,青出于蓝,终于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搏击技术风格, 并完成了自己对武术技术发展的独特理解,最后集大成于一体,创造出武林 活拳三路,传于儿子。武林活拳有少林罗汉拳的风格,有通背拳的技法,有中国式摔跤的技 法,有长拳的风味,有形意拳的技法,有泰拳的技法,有跆拳道、拳击、南拳、 八卦、大小擒拿技法,等等,所有高手都觉得有自己门派的风格,但仔细体 会,又不像自己门派的风格,它不是所有武术优秀技法的堆砌,而是综各个 拳法的优秀技法理念,综合出一套极具实战风格的战斗技术,既能单练,又 能通练。既能适合年轻人,又能让老年人和儿童锻炼。何长海的次子何子楚幼承家学,全面集成了其父的武技,并进行了全面 的发展创新。趁改革开放之便,和学生一起,走南闯北,遍访全国武林高手, 并根据国际搏击技术风格的改变,继续改进了家传武术,像原来的腿不过膝 的理念,不适应现代擂台比赛,何子楚首先推出了高腿技术,率先推出了高 位站立格斗姿势,这在当时武术界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并根据现代泰拳技 术,修改了原来的腿法和拳法,又把拳击和中国式摔跤技术进行改进提炼,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散打技术,使得武学水平保持在最先进的行列,在杭州市 的散打比赛中,一直都包揽全部冠军。武林活拳是以该地区浓厚武术氛围作为基础,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武 术精华后诞生的。从它的诞生和发展来看既是该地区武术的集大成者又是 杭嘉湖地区武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武林活拳的研究对该地区武术文化 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常十八般武艺在该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源于明朝,距今已经有 500多年了,是流传于余杭五常的一项集竞技性和艺术观赏性为一体的民间 武术,于2011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的形成、发展绵延 至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当地尚武的民风和人们 对于武术的喜爱。是研究该地区的武术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据五常村里的胡天喜老人说,十八般武艺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1513 年)曾伴过四代君王,历任三个尚书的五常人洪钟告老返乡后,在家乡修庙 建桥,造福乡邻。因洪钟曾任刑部尚书一职,也擅习武,精阵法,故回乡后便 在村民中传授兵器操练法,并结合马将、步兵的常规兵器和五常乡村、民间 实用物件,演化而成型了西溪五常独特的十八般木制兵器及操练法,由于强 身健体、不被强势欺负是洪钟首先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洪钟所改制的兵器均 为木质的,形式上与传统的十八般兵器也大相径庭,在改制兵器的同时也结 合了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农具,总共18件,108种套路,村民们自此世代 相传至今,这就是独特的“五常十八般木制兵器”及操练法。十八般武艺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后 世有多种解释。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 着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锋锤。”其二,元明间施耐庵著《水 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 棒与枪扒。”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淅《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 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 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但是在杭州余杭区五常村的 十八般武艺与上面的不同,这是另一套的“十八般武器”包括:龙刀、凤刀、双 刀(二件)、蔡阳刀、金瓜锤、枣逆锤、钺斧、笔艺爪、方天戟、三尖二刃刀、木 棍、阴镇、阳镇、木伞、大劈锁、文耙、武耙、李公拐①。五常这十八般兵器不少都和农具有关,比如,文耙、武耙可以用来耙谷, 枣逆锤可以用来扒水草……。这些兵器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结合密切,实用 性很强,但又各有各的来头。比如大劈锁,这件武器当年在方腊起义的队伍 里,是专门用来砍官兵马腿的。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单人演练,也可分张智烽.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6. 成若干组进行对练;既可在固定场地表演,也可边走边练。表演时用大锣大 鼓敲奏“急急风”,并与滚灯、舞狮相结合,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由此可见十 八般兵器的来源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该地区生活环境直观反映,比 较能够反映说明该地区的武术文化的特点。五常十八般武艺由于紧紧结合当地生活环境和民风民俗,所以自创立 以来绵延不绝,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一度带动了五常 村周围一带的人们进行练习和传承。但是,经过清末民国战争的风火流礼, 逐渐走向衰落,练习用的木质兵器不断遗失,最后只在发源地五常村保存着 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木质兵器。同时缺少系统的深入挖掘整理,主要传承 人年近古稀,青少年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民间武术较为淡漠,故良徒难觅, 技艺难传。其技艺已面临失传危境。因此,发掘、抢救、保护、传承五常十八 般武艺的任务十分紧迫。章建华是浙江省特级涉外武术教练,是一个热衷于武术事业的业余爱 好者,从小得益父亲教授祖传武艺,之后随何长海、邵文明、肖忠义、陈天申 等多位武术名师学练拳、械、擒拿、拳击、摔跤、技击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得到五常的民间武术消息,特意去五常村进行走访调查。以前五常村习武 的人不是很多,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只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长者,还 会操练些架式。他们慢吞吞地操演对于外行人来说不能称之为武术,只能 叫作表演。但是章建华却从其中的一招一式里发现了实战的要领,内在的 武术文化内涵。于是,章建华联合了同样热爱十八般武艺的五常村书记胡 乔泉,对“十八般木质兵器操练法”进行挖掘整理,对五常村的民间武术进行 整理重塑,编排教材,训练成型;对十八般木制兵器作了统一规范名称,对原 先流传下来的操练法进行了整编。2004年6月1日,“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成立,这支队伍由100 多名男女老少组成,最老的队员93岁,最小的队员6岁,队员中有祖孙二代、 三代甚至四代。当年,他们在浙江省国际武术大会一亮相,就吸引住了观众 和评委的目光,这种武术套路及群体、个体大结合的独特操练法,以及新编 西溪、五常特色与武术原理结合的拳、械操演法,是任何一个流派、团体所没 有的。

浏览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