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明生于1881年卒于1961年,是北京满 族人。1902年牛春明拜杨澄甫为师,由杨健侯 代子传艺,赐名,“镜轩”。1912年,牛春明在中 央公园襄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 助教。杨健侯不但将杨家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 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密授点穴之术。 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1925年授拳于浙 江兰溪、永康一带。1928年,杨澄甫任杭州国术 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抗日战争期间,牛 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196。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纪录片 《万年青》。牛春明进入杨家之后,杨氏父子非常看重他,把太极的功夫毫不保留地 传授给他,他本人又比较能吃苦、练武又比较勤奋,因而他的功夫很快就大 有长进。杨健侯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又传授给他了秘不外传的点穴功夫,牛 春明的手指特别强健因此肩臂肘腕和手指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竟能用手 指代替刀子打开罐头盒,他的手指毫发无伤,非常了得。他的点穴术不但可 以防身御敌,还能治病救人。只是很可惜,他的师父杨健侯还没有来得及传 授解穴的方法就离世了。杨健侯辞世后,牛春明曾经边行医边寻访精于点 穴者来完成学业,可惜的是行走多年从未遇到精于解穴者。牛春明是杨氏太极拳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还把自己行医的经验和 传授太极拳的经验相结合,运用太极的理论辅助治疗,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 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疗法,受到了广泛的称赞。牛春明打破陈规,坚持收徒时候不准送礼,所以跟他学拳的人很多,即 使是到老年的时候仍然每天都教拳。有时候还进行义务教拳,对生病学拳 的人关怀备至,特别是有些学生或者是职工患有慢性疾病的时候,能够通过 练拳使疾病得到痊愈。他经常自豪地说:“我虽是医生,给人治病却很少用 药,是以拳为主”。②作为杨氏父子的亲传弟子的牛春明,随师傅学拳十七年,他的一生之中 有六十年都在练习和传授太极拳。在这一甲子的时间里他细心钻研杨式太 极,只练习杨氏一家拳术,因此他的太极拳最大限度上保留了杨式太极的质 朴和典雅。因此,牛春明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 太极拳的防身技击与祛病健身相结合的内功修炼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牛春明老前辈所具有高尚的品行和炉火纯青的武艺,是值得我们这些 晚辈永远学习和纪念。第六节京剧武魂:盖叫天1888年生于河北高阳县。原 名张英杰,号燕南。工武生。他长期在上 海、杭州一带演出。他的表演风格在继承 了南派武生的基础上,又大范围的借鉴和 吸收其他流派的各种表演的长处同时与 武术结合起来。最后逐渐发展成为独树 一帜的以精彩的武打和造型为特点的“盖 派”风格。他擅演全部《武松》(包括《打 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等)。有 “江南活武松”之誉。盖叫天幼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武生 和老生,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 术风格,兼收京剧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艺 术的长处,并借鉴武术,仔细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实自身塑造人物形 象的表现力。他擅演全部《武松》及《一箭仇》《恶虎村》《垓下之战》等戏,有 “江南活武松”之誉。盖叫天师从李春来而有所发展。勤学苦练,虽曾断臂折腿而坚持不懈。 演剧以短打武生为主,注重造型美,讲究表演人物神情气质,武戏文唱,形成 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盖派”。以演《武松》(包括《打虎》《狮子楼》《十字 坡》《快活林》等)、《三岔口》《一箭仇》等剧著名,时有“英明盖世三岔口,杰 作惊天十字坡”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 奖。晚年传授技艺,著述讲学,颇多创见。历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主席、中国戏曲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其代表作曾先后拍摄成《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武松》等影片,另有艺术纪录片《粉墨春秋》出版。子张翼鹏、张 二鹏、小盖叫天,均演武生。盖叫天练习武术,将武术的功底当作他演武打戏技艺的基础,吸收前 人的优点,然后融会贯通到表演中,因此盖派的武打风格与众不同。人到 中年之后,他的演戏风格又发生了变化,比较讲究武戏文唱,在沉稳中兼有 干脆利落。他可以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演方法,非 常擅长表现不同的人物时候用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来塑造。塑造同一 人物的方式在不同的剧目中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武松在《快活林》《打虎》 《十字坡》《狮子楼》《娱蚣岭》这些剧中的武技、神态都有所不同,刻画出 了人物思想变化的清晰脉络,树立了典型的让人信服的英雄艺术形象,被 人称为“活武松”。盖叫天在北方学艺,南方成名,经过几代人传承和发 展,形成了独具武术风格的盖派武生戏,南方的好多武戏又从盖派学习借 鉴,盖叫天的演技影响了南方武戏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武术 的发展。第七节拳学佛心:黄元秀(1884—1954),字文叔。辛亥革命元 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 等交游,为光复浙江,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 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1916年间,在杭州从田兆麟老师学 习太极拳,数年后,他的肺结核得以痊愈。于是, 他极力推广中华武术。他与叶大密、孙存周(孙 禄堂之子)义结金兰。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 会的顺利举行,黄元秀功不可没。并在国术游艺会之后,他又竭力倡导建立浙江省国术馆,他担任董事一职。在接触众多国 术名家的过程中,他兼收并蓄,分别向杨澄甫、杨少侯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 杨小架太极拳,向剑仙李景林学习武当对手剑。随后着手从事武术文献 的编撰工作,并收徒授艺,杭州王祥根、戴培粟等都从黄元秀学拳。出版的 武术专著有《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武术丛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 义》等书,为武术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黄元秀又因其常随密教大德求法,曾著《金刚乘学》一书传世。此外,擅 长书画,自幼临摹北魏《龙门碑造像二十品》,研习隶书,擅画松石佛像。 1932年,灵隐寺重建天王殿,黄元秀写“灵鹭飞来”四个大字,被刻于巨石之 上。抗战期间,他曾在峨眉山顶题“大悲阁”榜书;也曾在普陀山百步沙题 “回头是岸”,在吴山宝成寺苏轼诗旁摩崖题句:“身心如梦幻,乾坤与天齐” 联语,并于西湖岳庙、上天竺等处书写长联。第八节 武术精神倡导者:纪晋山(1907—1987),出生于中国浙江省 嘉兴市,就读私塾时,由其父纪侯宜传其武术, 后再随父迁移上海定居。13岁起,其父即请河 北旗人武术家薛子洞至府教授醉拳、猴拳及刀 枪剑棍,后又重金礼聘八卦掌传人崔震东亲授 八形八式八卦掌等武技,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及冠后,广结武林同道缘,自郑清杰处习得擒 拿,散打真传,并勤学细琢各门派所长,从此在 黄浦滩上,武林界中,渐渐享有盛誉,以武会 友,设馆授徒。1928年,南京国民党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广招全国武术家赴教,张之江馆长访沪期,亦在功德林就餐时力邀纪晋 山前往,纪晋山即于1931年与另一个人称大力士之彭飞前往担任全国国术 大赛之评审员,继又与回族领袖庞士俊齐付冯玉祥部队授武。返沪后,创建 “国术精神研究会”,时值上海各界京沪剧正与国术同旺,纪晋山获举为四大 公司国术总领班。1934年起再创“强华国术社”,“民强国术社”等十余个社 团。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为己任,号召了众多武林同道先进门共襄盛举, 传授踢打拿摔各种武技,培植了仍遍布海内外的武术人才。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声浪高涨,便在沪聚贤揽士,做出了上海武术 界响应捐献飞机大炮的武术义演大会,成为佳话。1986年夏,应美国邀请, 纪晋山79岁高龄前往示范教学,与各国技击学者切磋交流,同时在纽约市开 课授徒,数十位欧美非洲籍弟子轮流递贴叩首,引起全美武林界轰动,为中 国武术在世界上发扬,作了更进一步的贡献。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