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故事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各部分联系的有机性。如若 将一幅画比作一个武术套路的话,动作与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与整体之间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常说的“引一发而动全局”的道理。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技术风格来练就套 路,如果不加消化地撷取他人动作,缺乏创造精神,是不会有上乘之作的。近年来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较快,令人欣慰,但是也出现了一些 美中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运动员在编创自选套路和发展传统套路 中,不太讲究套路的整体性,忽略了动作结构的有机性:自选长拳中掺杂了一些其他传统拳种的动作技法;匆匆撷取他人套路中的几个 精彩动作强加其中;或在传统套路的改编中塞进一些翻腾跌扑等技巧性动作,以增加“气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处理不当,势必 有损于整个套路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结构。也就是说,在传统拳术中加技巧性动作,在自选长拳中加传统 拳种中的三拳两脚,犹如作画仅改动了一个布局,整幅画就会失去协调,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被硬塞进几个不协调的动作,与之连接 的部分又不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拳术套路的整体风格就难免显得不统一,生硬涩滞了。通常说,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式和儿十个带有踢、打、摔、拿特点的动作组成的。再进一步说,有起势、收势,往返几段,可谓之套 路。套路的技术风格要和谐统一,动作之间要攻防有序,段与段之 间要衔接合理,还要环环相扣,递连映带,相互衬托。通俗地说,套路要“顺”,动作衔接不别扭,自然流畅,气脉不断。止匕外,从整体的全局着眼,安排动作结构的进退闪展、起伏转折,使套路充满生气, 独具一格,不仅表现了完成这样一个套路所需要的功力,而且也表 现了技击的哲理性和结构的艺术性,寓美于其中,也正是人们常说 的“有味”、“有神”、“有韵”。生吞活剥,东拉西凑的套路是难以令人心荡神怡的。从黄筌改画,联想到武术套路的改编,说的都是整体和个别的关系。由此看来,生搬硬套确实是行不通的。而技术风格鲜明统 一,各个动作的有机联系,才真正是武术套路改编和创编中值得下功夫的地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称得上是套路演练中的一大境 界,恰如大诗人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鼠)惜墨如金用墨如泼每当看到一些功夫挺不错的运动员,开始气势雄伟、身手不凡, 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却偏偏在末了一段气喘吁吁,力不从心,大逊其色,令人好生遗憾。老法练拳,除了讲究式正招圆,一套拳下来还要“面不改色,气不发喘”。而今的比赛场上,要说“面不改色”倒还可以,要“气不发 喘”就不那么容易了。且不论古今武功谁个高低,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套路其速 度之快捷,动作之难险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动作连续挂串, 节奏起伏跌宕,也是近年来自选套路发展的一个特色。从生理测定 来看,无论心率变化还是乳酸值,都显示了大强度运动的特点。人 们认为田径中的400米跑是较难驾驭的,既要速度,又要耐力,而武 术套路的1分20秒,动作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多变而无周期性, 虽动静相间,然停却不懈,全需实地功夫一气呵成,其艰辛却也不亚 于400米跑。思度之中,想到中国书画中的用墨技巧“用墨如泼”和“惜墨 如金”,虽说是艺术技巧,似可从中受些启迪。书画家们立意而作, 挥毫自如,不多费一笔,不少着一层。当用时,不惜笔墨,“用墨如 泼”,造成天海风浪、气度恢弘的艺术力量;当省时,则“惜墨如 金”,轻扣细勒,或简洁明快,有画龙点睛之妙,或阴柔蕴藉,富于诗 的意境。武术运动员的耐力需要科学训练、刻苦求成,这自然是根本。 但是,在演练中的体力分配上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惜墨如金”和 “用墨如泼”的技巧呢?武术套路动作中有刚柔之分、疾徐之别,又 轻重相间、虚实相生,是否可以说有些动作并不要倾尽全力,而需要巧力;在有些动作中飞拳击腿、骤停急收又不能偷巧,全需实地功 力;在一些事关大局的几串动作上,又需要不惜体力地作一番拼搏, 铿铿锵锵地把演练推向高潮。这样做的结果,张弛相间、轻重参半, 确保了体力一贯到底,善始善终,犹同一曲优美的乐章,趣味隽永, 恐怕要比“程咬金的三斧头”,来势凶猛,末了却“偃旗息鼓”要好得 多吧!当然,要使体力的使用分配得当,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并不是 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套路烂熟于心,哪处须 “重勾”,哪处要“轻描”,要胸有成竹。没有高度的动作熟练和“自动化”程度,难免不用拙力;再者,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潜心琢磨 和精心练就毅力,也是难以收到“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效的。巧,需要以实为基础,不下苦功来增长耐力,一味取巧是不可 能的。但是,从生理学上来说,人的能量供给在短暂激烈的运动中 毕竟有限度,何不在有些动作上注意节省体力,来个“惜墨如金”, 给着意渲染的动作加一力,来个“用墨如泼”呢?“惜墨如金”并非不用墨色,只是要用得更巧妙些;“用墨如泼” 也绝非一倾而空,而是要用得更洒脱些。武术也是如此,有时需要 以一当十,有时又要以十当一。拳术中的辩证法——究竟哪一种拳最厉害?不少武术爱好者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拳术最厉害?目前在全国各地传练的拳术不下一二百种,主要有长拳(少林 拳、查拳、华拳、炮拳、洪拳等)、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 拳、翻子等、劈挂拳、螳螂拳等。从技法上来说各有特色,如长拳、 快速敏捷,南拳劲刚势烈,太极拳轻柔圆活,形意拳整齐简练,八卦 掌身灵步活,通背拳放长击远。各种拳术可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选择练习,异曲同工,都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就技击来说。也是各有所长。且让我们在茫茫拳林之中漫步浏 览一番,叙述其拳法特点,以供青少年们识别和选择。从动静而谈,有主动的少林拳和主静的太极拳。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搏于人”,主张外猛内静,乘势飞 击。拳谚中说:“秀如猫,抖如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拳 法朴实无华,踢打摔拿兼施。而太极拳法则讲究以静制动,动中求 静,它的技击法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常常是借对方的力而发力,后发而先到,“推手”中有“四两拨千斤” 的技巧奥妙。从长与短而谈,是以进击的长短来分的,有“长拳、短打”之 说。长拳类的拳术大部分动作松长舒展,力点明确,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以通背拳术为例,要求肩臂松顺,放长击远,粘衣发力,劲若抽鞭,短拳类拳术则是拳法密集,短促多变,主张紧攻硬逼,似珠炮连发,以北方流行的翻子拳为例,发招时常是连三拼四、 上下翻飞,脆快好似一挂鞭炮,嚅里啪啦,令人猝不及防。从上与下来谈,指在进攻中擅长用上肢或下肢动作说的,素有 “南拳北腿”之称。遍及江南诸省的南拳以拳、掌和前臂为主,即除了拳法、掌法 以外,还有加上手臂动作的“桥法”。以广东南拳为例,套路中擅标 手、多桥法,常常一步三变手,步稳而势烈,拳谚中说:“手从胸口 发”、“桥来桥上压”,出手居中,十分注意门户;间或用腿,但一般不 高踢。北拳中则以腿法见长,主要有蹬、踹、点、铲、弹、缠、扫、挂 等腿法,在拳法中常伺机而起腿,多高踢长击,动作幅度大,也兼有低踢,以戳脚为例,最擅 长用腿,常是一步一腿, 非踹即踢,声东击西,“左 右开弓”,讲求腿要“急 起快落硬啃地”,素以半 步赢人。电影《武林志》 中便有戳脚的腿法。从近与远来谈,有 的主张近攻,有的善于远 打,却也各有千秋。以流行颇广的形意 拳来看,比较主张近攻 快打,拳谚中说:“进即 闪、闪即进,不必求远”, 讲究头、肩、肘、手、膝、 胯、脚都能进击,称作 “七拳”并用,打拳时无 论劈、崩、钻、炮、横,臂 部大都不求伸直,要求整 齐而疾狠的爆发力。流行于华北、西北一带的劈挂拳则动作似大刀阔斧,走势十分开展,劈 掌时拧腰带臂,如长枪大戟一般,击长抽远。斜拦横打、加劈连挂, 气势贯通,劲力上要同翻扯辘辘一样翻滚吸化,这样在远击后迅速 走圆收回,以利再攻。从刚与绵而谈,大多数的拳术均强调刚柔相济,因此刚绵论也 是相对而言。以八极拳为例,以刚为主,兼而柔之,其动作刚猛暴烈、崩撼突 击,技击中上封下打、冲撞挤靠,常常是强攻硬打,伴同震脚跺步发 劲,加上信号发声,手随声落,气势咄咄逼人。而有一种至今流传不 太广的绵拳则是以柔为主,主张柔而化之,善用掌法,经常是防后发 招,先吞而后发,它绵中寓刚,伺机而突攻,却又是一番春秋。从奇与正而谈,架势工端,骨梗强壮,方法清晰多变,劲力明快 豁达,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全须实地功夫。如流行的查拳、华拳、 迷踪拳便属此类。但是,求正绝非只练架势、不练招法,以迷踪拳为 例,上肢以甩、拍、滚、掳为法,下肢以挑、截、挂、缠击人,不可等 闲视之。而身形自如无定,歪斜跌撞的奇姿,却自有它的拳理,以醉 拳为例,别看他身形飘忽离纵,步法踉跄,技击上却是虚守实发,逢 击而避,形醉而心不醉;它指东打西,常使对方捉摸不定,乘隙而出 击,又使人防不胜防。就摔拿跌而谈,是相对于前面所述的以踢打为主的拳术来说, 武术中有的拳术偏重于摔、跌、拿,却也独具一格。如螳螂拳中有 勾、搂、采、挂等手法,鹰爪拳有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 手法,连拿带打,亦拿亦打,常常克敌制胜,电影《少林寺》中昙宗大师练的便是螳螂拳法,《武林志》中牛五则是鹰爪拳的一种,寓拿 打于象形之中。而流行于福建一带的一种叫地术犬法的拳术,则以 “落地剪腿,以势就势”独步于武林,常常是主动倒地发招,如“落地 轧云脚”、“倒背镰”等等,或使对方摔倒、或锁其关节,使对方不得 动弹,可以说是有摔有拿。于今流传甚少的花拳则十分讲究跌法, 主张侧身而进,沾衣即跌,以腰为本,盘旋转侧,令人难以戒备,别具一种风貌。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