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苏州的江南船拳,虽然从它的发生来看最早可以追溯 到先秦时期,不管是吴越争霸的历史环境,还是水军操练的历史影 响,亦或唐代可能就有了船拳活动的影子,但是如果说作为一项较 为成熟的体育活动的出现,我们认为它应该产生于两宋时期,特别 是在南宋。 这是因为就江南船拳的内容而言,它已构成了一个比 较完整的体系。 有来自船家长期生活内容提炼的船拳,如抛钢叉、 板凳拳等;有对古代军事武艺技术的转化,如船拳中的戚继光单刀 术、岳家枪等;有对北方拳种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如船拳中的“小罗 汉”“五虎拳”“少林梅花拳”等。 明代以后,江南船拳进入一个广泛 的流行阶段,并出现了功能的泛化。 如它既是普通百姓强身健体 的手段,也是民间抗御外敌、保家自卫的武器,还是民俗节令中娱 乐休闲的文化表演内容。

三、江南船拳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以苏州为原点,不断呈水 纹式辐射状向外传播而最终形成了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 第一 个被我们称之为“船拳中心文化圈”,它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滨湖的 苏州、无锡、湖州三个地区。 其中在苏州,又以越溪的“四方拳”和 相城北桥的“开口船拳”为代表。 在无锡,比较活跃的有锡山船拳, 其中以“小红拳(筱红拳)”为代表,以及“双桨”等器械。 在浙江湖 州,“大连刀”是湖州船拳特有的器械,其形似两把短刀相接,刃面 多,便于在狭小空间对付多方面的敌人。 第二个被我们称之为“船 拳次中心文化圈”,主要包括浙江嘉兴、江苏常州和上海的青浦、松 江等地。 其中在嘉兴,据说在南宋时,社会上已流行“小金枪”“醉 八仙”等江南船拳。 在常州,则主要以武进岱湖船拳为特色。 在上 海松江、青浦一带,流传的拳种和器械主要有“罗汉拳”和木梭。 第 三个被我们称之为“江南船拳的最外围文化圈”,主要包括江苏的 镇江、浙江的杭州和温州等地。 由于其距离太湖中心相对偏远,而 使船拳内容和表现形式呈现出自我探索的独特性,如镇江船拳中 流行的“八极拳”,杭州蒋村船拳中的“大刀开四门”。 特别是温州 地区在传承江南船拳的过程中,将内河中的船拳表现发展为能适 应大海中表演的要求,从而使温州的船拳别具一格。

四、江南船拳有着独特的技术风格与特点

江南船拳在其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简洁、实用的技 术风格,于文化上表现出传统与创新并举的特点。 如就拳法而言, 体现的是顺水势而动,在船头的方寸之地,拳势变化与水流和谐相 动,动静相宜,构成了船拳与其他武术技艺的最大区别。 由于船只 是船拳表演的载体,这种空间限制决定了船拳演练时不可进行大 面积的窜、跳、蹦、腾、纵,因而特别注重速度与手法多变,“出招敏 捷、收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 同时船体的晃动又决定了演 练时要随水波荡漾而稳扎马步,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形 成了船拳独到的斗奇斗勇过程。

五、江南船拳文化具有绵绵不息的生存力

船拳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表演性、节庆性、娱乐 性,也承载着教育性、休闲性,船拳文化的民俗性体现在它与节日 节庆、时令庆祝的共生关系上,具有绵绵不息的生存活力,其重要 的原因就是它的传承是民俗文化凝聚力的体现。 船拳凝结了抗倭 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船拳文化的变迁、演变和传承,成为江南 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形式上和文化上的变 革,更符合逐渐发展的时代文化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船拳防御 外敌的价值逐渐衰弱,但其民俗发展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船拳 以其特有的竞技与表演的魅力,与传统民俗中的各种力量融合,形 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文化形态。 船拳作为娱乐生活的组成部 分和强体健身的武术形式,逐渐淡化了传统格斗色彩,而更多地体 现出表演形式,是观赏者和表演者情感宣泄的方式,也是财有余力 的表现。 船拳武术与其他民俗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交融,共同完成 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建构。

六 、江南船 拳 的变 迁 有 特 定 的原 因,其传 承 应该 术道 并举 , 多元发展

船拳变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 经济冲击力,村落文化的凝聚力逐渐散落;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 三是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拳法的影响;四是船拳的价值也在发生 改变。 船拳的现代变迁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力量的削弱和对民间 地域文化、民俗的忽视。 船拳的产生与发展承载着人们太多的记 忆和地域精神,是值得守护的精神家园,同武术发展的策略一样, 船拳的发展与传承也应该完成从技术向文化的转向,多层次、多方 位、多元化地进行传播和发展。

总之,船拳是民间体育文化的集合体,研究船拳的演变发展规 律和武术内部的技艺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船拳传承存在的问 题,作为正宗的“草根文化”、代表着地方特色的江南船拳应该被视 为传播、建构江南形象的文化“名片”大力弘扬,并应得到有关部门 的政策的大力扶持。

一、书目:


  •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北京:民族出版 社,

  •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上海:百家出版社,

    • .蔡丰明.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与流布.上海:学林出版 社,

    • .陈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11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5.

12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8.

  • .房志清.阳湖拳.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校级课本编


 

写组.

14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9.                                                                                                                                15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16 .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 ].北京:知识出版 社,1993.

1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

18 .古里奥尼斯,沈健译.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 版社,1989.

20 .顾颉刚、魏应麟.福建三神考[M].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 史研究所,1929.

  • .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 .顾希佳.社会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3 .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96.

  • .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 出版社,


28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

  •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胡晓风.体育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3 .黄平等.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M ].北京:三联书 店,2007.

34 .季建成.浙江体育史料浙江南拳[M].杭州:浙江省体育 文史工作委员会浙江体育史料编委会,1982.

  •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名镇志[M].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


36 .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5.

37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0.

38 .况周颐撰,屈兴国辑.蕙风词话辑[M].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2000.

39 .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 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0 .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0.

  •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42 .李建盛.艺术学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43 .李宁、江百龙.中国武术史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7.

44 .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社,2005.

  • .李向民等.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



  • .李柞唐.中国养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8.

48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2003.

49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五卷•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9.

50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54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 .刘俊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刘俊骧.武术文化与修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57 .刘石吉.明清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7.

58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9 .陆阳、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 ].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0.

60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 .马可波罗游记[M].陈开俊、戴树英、刘贞琼、林健译,福 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62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3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 社,2003.

  •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

    • .乔凤杰.武术哲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6 .乔克勤等.中国体育思想史[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 社,1993.

67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

68 .曲金良、山曼、马英杰等.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 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 .森茂芳.美学传播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尚明.中国近代人学与文化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7.

71 .盛琦、丁志明.中国体育风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1992.

72 .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7.

  •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孙国栋.中华民族精神和素质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 出版社,


75 .孙延钊.孙延钊集[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6.

76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M].台 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7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3.

78 .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 社,2004.

79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7.

80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7.

81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9.

82 .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2.

84 .王建华、高嵘.学校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5.

85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6 .王明坷.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 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87 .王遂今.吴越文化史话[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5.

  • .王伟光、李忠杰等.社会生活方式论[M].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


89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6.

90 .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91 .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2 .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4.

93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94 .肖飞、李邢飞.阳湖拳[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95 .徐金尧.民族传统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0.

96 .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3.

97 .许苏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8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1989.

99 .杨秉捷.传播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1994.

  • .杨荣华.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嘉兴[M].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

  • .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

  •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于之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



  • .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

  •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 .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

      •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

      • .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 版社,



    • .赵晔、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

      • .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郑勤、田云清.神奇的武术[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 社,

        •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 夏出版社,








117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

  • .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年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 社,



  • .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诊释 [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21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参考资料选编[M].台北:逸文武术 文化有限公司,

  •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24 .朱惠勇.中国船文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 .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二、期刊论文、毕业论文:

  • .安德明.家乡一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J]. 民族艺术,2004,

  •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报告[J].文物,1986,

  • .蔡瑞霞.明代温州倭寇研究[J].浙江学刊,20学,

  • .陈宝强.中国剑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 .陈建军.从山塘节会看苏州明清时期的节庆旅游[J ].旅游 学刊,2008,

  • .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陈越、汪泽泓.常州运河文化探析[J].文教资料,2012,

    • .陈蕴鸾、曹幸穗.明代耘江府布解考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 研究,2011,



  •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 文化导刊,2005,


10 .程伊权.妈祖文化与嘉兴海运业的发展[J].嘉兴学院学 报,2006,5.

11 .达红.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溯源一以常州为例[JL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2009,4.

  • .董波.水乡船趣[J].华夏文化,1998,


13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11.

  • .范燕薇、高河永.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 困境与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15 .冯贤亮.城市重建及其防护体系的构成———十六世纪倭乱 在江南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

  • .冯贤亮.高乡与低乡: 杭嘉湖的地域环境与水利变化 (1368—1928)[J].社会科学,2009,



  • .冯贤亮.明末清初江南的地方防护[J].云南社会科学,


2001,3.

18 .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法律保护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9 .高曾伟.论镇江西津渡的发展、功能和开发价值[J].镇江 高专学报,2006,1.

20 .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 论文,2008.

  •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J].民间文化论坛, 2004,

  • .韩捷.端午民俗文化下的嘉兴市龙舟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J].运动,2012,

  • .韩锡曾.江南船拳源流及其实用价值[J].浙江体育科学, 1989,



  • .何泉达.戚继光《战船器用说》[J].军事历史研究,1986,

    • .黄国平、黄永良.长三角地区船拳的源流与特征考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26 .黄国平、黄永良.海洋民俗体育功能及发展动力机制的研 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4.

  • .黄永良、程英俊.论舟山船拳[J].体育文化导刊,2009,

    •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 位论文,




29 .孔晓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 .李冰.论浙江南拳[J].体育文化导刊,2012,

  •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J].社会科学,2007,


32 .李伏明.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农业发展及其地位一以粮 食生产和供应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06,3.

  • .刘文.嘉兴蚕桑文化的形成条件与特点[J].丝绸,2012,

  • .卢雄勇.苏商伦理与水乡文化[J].唯实,2011,


35 .骆红斌、方国清.关于中国武术发展中文化断裂现象的思 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

36 .马晓.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9.

37 .毛逸伦.江浙地区船拳历史源流及特征的探析[J].中华武 术(研究),2011,5.

38 .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传统 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9 .彭芳、吕韶钧、孙富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9,9.

  • .秦冬梅.六朝京口、晋陵地区农业的发展及其原因[J].中 国农史,1995,

  • .宋德剑.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JL中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2 .唐成海.镇江区域文化与镇江精神研究概要[J].镇江高专 学报,2004,1.

  • .唐黎标.“南拳北腿”的地理原因[J].武当,2006,


44 .涂传飞.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江西省南昌县涂村 舞龙活动的启示[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5 .汪培梓.试论无形遗产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效应[J].中国 博物馆通讯,2004,8.

  • .王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 其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

    • .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 育学院学报,2008,

    • .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 体育学院学报,2011,




49 .王怀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2.

50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J].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1984,1.

  • .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 论文,


52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7.

53 .王玲真.京杭大运河与镇江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J].南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4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 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 [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6 .吴奈夫.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其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 2003,4.

  • .吴馨萍.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J].中国博物馆,2004,

    • .肖梦龙.三国时期东吴对京口的开发[J].东南文化, 1993,




59 .徐晖.试论武术中的艺术美[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8,4.

  • .徐苏.论京口文化的特质[J].镇江高专学报,2005,


61 .燕萍、赖剑慧、沙莎,浙江船拳及其文化成因初探[J].传统 武术研究,2009,1.

  • .杨晓民.全球化时代的地域文化[J].读书,2010,


63 .姚应祥.具有地域特色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 展一以湖州船拳文化探究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1.

64 .易宝红.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体育传承研究一以嘉兴 地方民俗体育文化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3,3.

65 .岳志荣、张献辉、陈巍、尚宁宁.武术文化在当今学校体育 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

66 .曾敏.上海松江地区民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J].歌海, 2011,1.

67 .曾于久.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8,10.

68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11.

69 .张环宙、汪波.从水因子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地理 研究一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JL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6,1.

70 .张墨.关于中国海军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J].史学月刊, 2002,4.

  • .张树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杭州船拳研究[D].杭 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2 .张树勇、傅芳芳.民俗学视野下的杭州船拳研究[J].体育 世界•学术,2010,9.

  • .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


究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L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74 .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教育 研究,2001,1.

75 .赵士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2,3.

76 .赵世瑜.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J].史 学集刊,1995,1.

  • .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 1996,


78 .赵鑫、邓春红.少儿武术操———小学体育课程校本武术单 元教材[J].体育教学教材教法,2004,4.

79 .郑颖颖.温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以平阳南拳为 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

  • .朱丽霞、刘丽洁.长三角地区的水灾及政府救荒木———以 明代松江府为中心的个案考察[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

  • .朱逸宁.人文嘉兴:大运河边的江南文化剪影[J].南通大 学学报,2008,


三、报刊文章与网络文章:

  • .《船拳》,晓阳,新浪博客,http:// blog. sina. com. cn/ zhengnaifeng。

  • .《船拳的文化价值与探究),http://www. cbsbw. com/ ypnew_ asp?id=1437。

    • .《船拳娃》,《新华日报》,2011年5月6日。



  • .《岱山县高亭镇民间文化船拳概况摘录(舟山船拳)》, http://www. zslook. com7thread - 2888 - 1 - 1. html。

  • .《“防风古国”的船拳),http:// www. dqwlw. co&info. asp?articleid=1063o

  • .《刚劲遒健五龟拳温州南拳一亮点),http://www. wzrb. com. cn/node2/node9/node12/userobject8ai222107。

    • .《古代的军事科学》,http://www. pladally. com. cn。



  • .《江南“船拳”:保护能否更完整些?》,《姑苏晚报》,2011年 5月9日。

  • .《江南船拳重现嘉兴》,http://www. jiaxing. gov. cn/art/ 2011 /11 /17/art_21_ htmlo


10 .《江南船拳重现嘉兴》,http://www. jiaxing. gov. cn/art/ 2011 /11 /17/art_21_78104. html。

  • .《蒋村集市(水浒孕育地)》,http://www. hzxh. gov. cn/ portal/message_ jsp? article_id=20070215000033。

  • .《“开口船头拳”打入全民运动会》,《姑苏晚报》,2011年5 月8日。

  • .李磊: 《民俗体育的昨天与今天》,《中国体育报》,2002年 9月1日。


14 .《“练市船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0年8月 10日。

  • .《练市船拳十年走出传承困境》,《湖州晚报》,2011年12 月7日。


16 .《练市船拳与含山轧蚕花》,http://bbs. hz66. com7thread - 82391 - 1 - 1. html。

17 .刘想:《西溪船拳:一道古老的水上风景》,http://www. shidi. org/sf _ 1A8B98C9FBA843AC914D1FEE0B3551E9 _ 151 _ xxgy.html

18 .刘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人民日报》,2005 年4月27日。

19 .裘颖琼:《船拳:江南渔民昔日防身术今面临失传窘境》, http://www. foodsl. co^/content/1287956/。

20 .《区域地理与江南文化精神的形成》,http ://www. 21gwy. coWwz/2201/a/1444/471444.html。

  • .《柔情西溪“孕育”侠义水浒),http://info. Ivmama. com/ hangye/tuijian/2010/1008/311820. htmlo


22 .《深潭 口拳船》,http://www. zihzart. com7NewsListView. aspx?MID=416&ParentID=432&CunentID=650&ID=1013。

  • .沈虎生:《练市船拳与含山轧蚕花》,http://hz66. com/thread - 82391 - 1 - 1. html。


24 .翁盈昌:《抗倭船拳重现江湖),http://www. zjol. com. cn/node2 /node802 /node807 /node374985 /node375012 / userobject15ai5115317. html。

  • .谢国平: 《浙江舟山船拳终得新传人程先勇:在创新中发 扬光大》,《浙江日报》,2006年3月10日。

  • .《渔嫂朱萍:舟山船拳传承人),http:// www. zjwmw. com /07zjwm /system /2011 /08 /18 /shtml


27 .《舟山船拳的重生之路),http://www. cseac. com7Article. Show. asp? ArticleID=9238o

28 .《朱萍:舟山船拳传承人),http://ptnews.zjol.com.cn/ jrpt/html/2011 - 08/23/content_4_1.htm。

浏览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