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是吴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对于这样的一种 独特拳种,它的历史演变,它的武术功法和传承人的回忆,它展现 出的江南民众生活,它对现代文化的启示和对旅游业的影响等方 方面面都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同事和师生对 相关地区和人物进行重点的走访调查和资料抢救,抢救可能散失 在民间的有关拳谱的文字资料、历史典故,以及在世传人的动作影 像资料,同时,在了解过去江南船拳文化对江南民俗、民生以及社 会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出江南船拳的拳谱文字和影像资料。
一、采访提纲
(一 ) 采 访 的 主 要 目 的
专访老拳师,深入了解船拳套路,并搜集散失在民间关于船拳 的文字资料、历史典故和影响资料等。
(二 ) 采 访 地 点
主要为苏州市的太仓、越溪、常熟,无锡、浙江湖州、乌镇、练市 和上海青浦等地方。
(三 ) 采 访 人 物
苏州:采访曹金保、蔡德坤、吴根宝、吴银宝、钱银土、张进福、 吴会福等拳师。 无锡:采访陶香宝拳师。 乌镇:景区表演拳师,采
访船拳师傅陶新卫和孔瑞珍老先生。 湖州:探访钱来宝师傅、邓来 顺等船拳师傅。 上海:青浦武术协会,采访会长丁裕春先生、周永 林先生等人。
(四 ) 采 访 问 题
- .姓名、年龄、住址、职称、工作履历。
- .从武经历、师傅(和谁学的,尽可能追溯的历史长一些)、有 无师兄弟一起练习。
- .船拳的起因、种类、表演的时间、表演所用的武器、表演的方 式、船形等有关信息。
- .船拳相关的风俗、宗教等文化习惯,了解船拳相关的文化 心态。
- .船拳礼仪和相关的选拔机制,以及船拳的运作机制。
- .当地船拳典型套路的动作要领和器械等的练习方法。
- .了解船拳在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等传统传授方式的逐渐变 异和现代船拳演练的形成。
- ,船拳消失的时间、原因以及本人的看法等,了解船拳失传的 民间原因。
- .船拳拳师的师从情况,了解船拳套路谱系。
- .目前当地船拳的分布的村落。
- .被采访人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继续从事船拳相关的工 作,以了解船拳现状。
.当前船拳在当地教授情况,特别是青少年船拳习得的培养 工作。
.老拳师是否还知道其他人员练习船拳的情况(姓名、地 址等)。
议等。
二、采访报告
(一 ) 调 查 采 访 情 况 介 绍
笔者通过多次与调查对象的联系、交流,向老人们介绍项目的 内容的和重要意义、说明调查性质与目的,最终征得调查对象的同 意进行并进行个案访谈。 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面谈的形式,对江 南一带有船拳表演和传承的苏州市的太仓、越溪、常熟,无锡、浙江 湖州、乌镇、练市和上海青浦等地方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初步获 得船拳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的生存现状。
苏州调查人物是曹金保、蔡德坤、吴根宝、吴银宝、钱银土、张 进福、吴会福等拳师
,年龄为58—85岁
,籍贯越溪、常熟、太仓、无 锡、浙江湖州、乌镇等地,大都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身体状况良好。 笔者在越溪实验小学教师的帮助下调查小组到越溪各村庄进行走 访调查,携带摄像机、录音笔等工具对了解船拳的人进行访谈,记 录船拳历史、故事以及发展现状。 主要调查越溪几个社区会打船 拳或看过船拳人,进行走访,向知情人士了解船拳的有关情况,包 括船拳的起因、种类、表演的时间、表演所用的武器、表演的方式等 有关信息。 苏州常熟地区采访了船拳的传人之一曹金保,今年已 经84岁,苏州市常熟人,现任常熟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退休后从 事武术点穴推拿伤科;其外祖父和母亲都练习船拳,尤其外祖父是 当地一代船拳名师,其武艺、治病都很有名气。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 出,越溪地区船拳文化有悠久的历史,船拳表演种类繁多,内容丰 富多彩,颇受村民的喜爱。 当年船拳中的正标、副标的出现,各拳 船相互争斗,希望取得正标,可见其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正标旗由县政府颁发给胜利的拳船,而正标拳船的威信特别 高,其他拳船都要服从指挥。 另外船拳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传奇 色彩和风俗宗教色彩,船拳的表演一般都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里,并 且在民间也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船拳的故事和传说。 但由于各村 的风俗不同,使得船拳的流传出现问题,在调查中吴根宝老人说船 拳并不外传,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使得越溪船拳文化 受到严重的损害,从我们走访的老人的下一代起船拳就开始失传, 而精通船拳的老人也大都去世了,所以越溪地区的船拳文化即将 面临着绝迹的危险。 为能传承和发扬越溪船拳文化成了我们现今 重大问题,而越溪实验小学也为此作出努力,越溪实验小学将船拳 引入了校园,围绕“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办学 目标,组织开展了船拳文化节活动。
常熟调查内容包括三点。 第一,船拳起源在苏州市郊,久有出 拳船的风俗,每逢农历佳节,如立夏、端午、中秋等来临之时,水乡 拳师齐登拳船。 那拳船是用双橹快船装饰而成,船头板是拳师献 技用武之地,船舱两旁威武架上,插着刀、枪、剑、戟等兵器。 第二, 船拳的招式发展和船的要求。 献技于佳节之时,两岸万目睽睽,有 口皆碑,这一特定的环境,敦促着拳师们的自尊心,一是要有真功 夫,二是所献之技不能与别船雷同。 这两条无形中形成了各村庄 习拳的训例。 年年如此,促使江南船拳日益丰富多彩。 目前江浙 一带水乡流的拳术有:“小红拳”“岳家手”“小金枪”“八虎闯幽洲” “猴拳”“醉八仙”“梅花桩”等,器械有刀、枪、剑、棍、戟、斧、鞭、叉等 十八般兵器。 还有表演功力的掷石锁、那酒瓮、叠罗汉等。 更有一 些使稀有兵器的在船头献艺,如“木锁”。 第三,船拳的礼仪和选拔 人才。 当时常熟地区有很多练习船拳的武术班和武术馆。 练习船 拳时,师父先进行分组,四人一组,师兄传授武艺,但四个人学习不 同的武术内容。 通常每个人学会后,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之后 有船拳比武,共分为初赛、复赛、决赛。 初赛胜利后,晋级复赛,这 时师父会慧眼拾金,暗中挑选敢悟性高的弟子,亲自传授船拳的绝 招。 同时也会淘汰那些脾气暴躁、道德低下的弟子,无论他的武术 功夫好。 船拳也重视尊师重道,修身养性。 如果有人挑衅你时,不 轻易动手,用手一挡,别人会知道你的功底,不敢轻易动手;到“忍 无可忍,无须再忍”的程度,用点穴或者脱臼方法,降服别人。
无锡采访了 1929年生(82岁)的陶香宝拳师
,居住于无锡市锡 山区鸿山街道荡东村陶家里。 其父陶菊香先生留有船拳遗著《武 术总谱》给陶香宝先生。 据陶菊香先生讲,新中国成立前村里随他 父亲练拳的人很多。 当时,每年农历三四月,当地庙会在大坊桥举 行,他父亲都会带着村里练拳的年轻人参加拳船汇演比武。 当时 的汇演比武,是在三四月的春季,属于农闲时节。 当时附近的拳船 都去汇演比赛,这种汇演比赛,主要是各船的拳手在自己的船上表 演各自的拳术和功夫,周围岸上的群众的喝彩声就是评价的标准, 哪家拳船赢得的喝彩声多、声高,哪家就是赢家。 拳手不会彼此交 手。 他父亲带领的拳船,时常能够赢得好评、获得头彩。 新中国成 立后,大集体生产时,由于当地村民都集体出工,集体劳作,村民们 在大集体时代很少再有规律的农闲时间,村民们由于生活趋于太 平而逐渐失去了练拳的志趣,所以,船拳在当地也就逐渐没有什么 人习练了。 采访的内容集中于向陶香宝老先生请教拳谱中技术动 作,并请老先生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动作示范和讲解。 采访技术 动作的情况,主要有:“南无掌”“手足壶瓶式”“大长三”“小长三” “双飞”“掀盖”“条步蜜蜂进洞”“提手扯旗”“太保扯旗”“双手遮躲” “风车手”“双仓手”“刘海圈”“单提铃”“铐子手”“遁步”“勒腰招额” (详细技术采访,请与采访录像相配合理解。)此次调查实地勘察大
坊桥。 大坊桥是当年庙会出拳船进行汇演比赛之地。 大坊桥实际 上是一个多河叉交汇之地,该处水路宽敞,水势平稳,属于四通八 达的水上交通枢纽。 如今的大坊桥已经基本废弃,很少承担大量 的交通任务,有些河道也已不再畅通,交通重要性依然不再,该处 的居民虽然仍有不少,但是庙会早已不复上演,繁华已然不存。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