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精彩片断就是四年后嘉禾补拍的《死亡游戏》电影中后半部分的打斗镜头,然而真正让人深思的,却是“卢比利”在纸条上看到的那句箴言:“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当“卢比利”带着满身伤痕步履蹒跚的走下高塔时,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死亡游戏的设计者跟所有人开的一个玩笑,还是他送给“卢比利”的一份礼物?这句冰冷而富含哲理的箴言,是李小龙想要告诉人们的话,还是他在历经人生起伏坎坷后的心声?我们不知道李小龙在设计这句过于经典的台词时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是从 “卢比利”疲惫而复杂的神情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在打开匣子的那一刻,“卢比利”就是李小龙,李小龙就是“卢比利”,两人的经历、情 绪在一瞬间完全重合,“卢比利”历经艰辛闯关而上的过程,不正是李小龙生命不息、奋斗不息的最好写照吗?也许在那个时候,33岁的李小龙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谛,他很清楚二十年 来过度练功、过度依赖药物给自己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清楚在美国检查时发现 的脑部异常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不能退,甚至连片刻的放松都不能,因为他是 李小龙,他是所有中国人的偶像,他必须以一个坚强勇敢的形象来示人。正如很多名人经常感慨的,一旦站在镜头前,我就不再是我自己,而必须 为自己所扮演的这个戏里戏外的角色承担一切,不论所说所做是不是出自本 心,都必须把这个角色扮演好。而李小龙扮演的,也不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李小龙,而是大众需要的,不容玷污的那个英雄李小龙。对大多数明星来说,真实的自己和镜头前的自己往往是两个人,而对李小龙来说,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为了扮演好“那个”角色,李小龙付出了很多, 也牺牲了很多(尤其是潜在的健康),但是这些付出和牺牲,却是他心甘情愿,甚至已经成了生活的本能。即便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也无怨无悔。因此,当纸条上的这句话在李小龙身上得到验证时,请不要感到意外,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命运的魔咒,但在李小龙看来,它却是必然的结局。当一个人 将生死看透,生,也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死亡,无非是命运的一场游 戏。拍摄完《死亡的游戏》高潮部分的打斗戏后,李小龙陆续送走了他的朋友们。没过几天,好莱坞华纳电影公司的副总裁温特杜尔就从大洋彼岸给李小龙 打了一个电话:“我们想拍一部中国功夫电影,剧本已经写好,缺一个主角, 我们觉得这个主角非你莫属!”温特杜尔的电话当即就打动了李小龙。李小龙对香港的感情是复杂的,没有香港,没有嘉禾,就没有现在的李小龙;可在他看来,不论香港的事业有多么红火,好莱坞才是真正能够让他大展拳脚的地方。李小龙的性格中不允许失 败的存在,当初,正是因为在好莱坞发展不顺,李小龙才会回到香港,一边提 升演技,一边积累名气,为重新杀回好莱坞做准备。李小龙在返回香港前曾许下三个愿望:一是弘扬截拳道,让中国功夫传遍 世界;二是让中国电影打进国际市场,让全世界观众都认识中国电影;三是在好莱坞影片中饰演主角,奠定中国演员的国际地位。从《唐山大兄》到《精武 门》,再到《猛龙过江》,他的前两个愿望已经实现:通过这些影片,李小龙不仅成为美国武术界传奇式的英雄,截拳道也被全世界的武术爱好者所熟知。 而且由此带动的中国功夫也由美国西部向东部突进,逐渐成为热潮。继美国的 功夫热之后,欧洲、拉美、澳洲也开始掀起功夫热的高潮。这种世界性的中国 功夫热,又反馈到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使得华人再度对古老的中国功夫热衷起 来。中国的功夫片也一度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表。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自己不但已是国际知名的功夫巨星,也拥有了不输于任何好莱坞当红明星的实力,决不能放过这个弥补心中最大遗憾的机会。于是,李小龙毅然决定将《死亡的游戏》暂时搁置,立刻飞往好莱坞与温特杜尔 会面。会面进行得十分顺利,会面的产物《龙争虎斗》,也让李小龙的第三个愿望得到了实现,整个好莱坞都开始关注李小龙,关注中国功夫,一股轰轰烈烈 的中国功夫热,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欧美。关于李小龙返回美国拍摄 《龙争虎斗》的经过,我们将会在之后的章节中讲述。李小龙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目标也有着清醒的 认识——他必须回香港,必须把《死亡的游戏》拍完。《死亡的游戏》承载了 他太多的思考和感悟,是他三十多年人生经历的集大成者,极有可能成为李小龙电影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部。高强度的工作曾让李小龙晕倒在《龙争虎斗》的录音室,出院后,有人劝 他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但是李小龙没有答应,他不允许自己松懈下来。生命, 就是一个战斗的过程,只有不停地拼搏,不断的努力,才能让他感受到存在的 价值,更何况,在遥远的香港,还有一场未完的“死亡的游戏”在等着他。1977年,也就是在李小龙逝世4周年之际,嘉禾电影公司将李小龙未完成 的遗作《死亡的游戏》补拍完成,并取名为《死亡游戏》。《死亡游戏》与李 小龙的《死亡的游戏》在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内容上却做了较大的改 动,甚至被不少龙迷称之为“狗尾续貂”的腐品,完全背离了李小龙原来的构 思,只是嘉禾打着李小龙的名气赚取票房的工具。为了完成《死亡游戏》,嘉禾请来了当时的韩国武打明星唐龙充当李小龙的替身,拍摄队伍则是由港、美双方共同组成。但是嘉禾对《死亡游戏》的情 节做了多处改动:由李小龙扮演的功夫巨星卢比利在电影片场屡屡遭遇意外事件,原来,黑帮首领蓝博士对卢比利十分欣赏,一直想拉他入伙,却遭卢比利 拒绝。无奈之下,蓝博士只好用要挟、恐吓的手段要求卢比利加入帮会,甚至威胁他的女友,但是卢比利不为所动,誓死不与黑帮同流合污。蓝博士恼羞成 怒,于是让杀手装扮成临时演员混进片,欲将卢比利击成重伤。卢比利将计就计,假装身死,然后在治疗期间开始计划向蓝博士报仇。卢比利康复后,乔装打扮潜入蓝博士的寓所,打伤了蓝博士和几名打手,死里逃生的蓝博士开始对 卢比利的死亡产生怀疑。不久,蓝博士带着高手参加在澳门举行的世界空手道 冠军大赛。比赛过程中,卢比利的女友赶到赛场,想要暗杀蓝博士,却被卢比利阻止。赛后,卢比利潜入选手更衣室,击败了蓝博士的空手道冠军。蓝博士 派人到卢比利的墓地调查,才发现卢比利没有死,恼羞成怒之下,派人绑架了卢比利的女友。为了搭救女友,卢比利找到蓝博士的老巢——即五层高塔,然后将把守在高塔每一层的菲律宾魔杖大师、韩国合气道金腰带高手、身高两米 多的巨人打手一一打败。此后,卢比利连夜赶到蓝博士的犯罪机构,决定将其一网打尽,谁知大楼内埋伏了三名高手。卢比利与首层的菲律宾高手展开双节棍对决,这也是影片 最精彩的一场打戏。卢比利与依力山度扮演的菲律宾高手使用相同的器械、不同的打法,最终艰难胜出。在经过几场苦战后,卢比利过关斩将,一层一层逼 近蓝博士的最后据点,终于将其犯罪团伙彻底粉碎。补拍版的《死亡游戏》于1978年3月23日在香港公映。李小龙去世时,《死亡的游戏》的前半部分和故事的直线都未拍完,也没 有详细的剧本,所以嘉禾在重拍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改动尚在情理之中,但是让广大龙迷难以接受的是,李小龙与依诺山度、池汉载、贾巴尔的三场总计长达 38分钟的精彩打戏片断在补拍版中被大量删节,原本是三人“貌合神离”联手 闯关,最后成了卢比利只身犯险,田俊和陈元的镜头完全被删掉,李小龙与依诺山度、贾巴尔的大量有趣的对话也都被删减。据统计,补拍版《死亡游戏》 所保留的李小龙本人出演的打斗场面只有约11分钟,其他的镜头都是由替身完成。每念及此,龙迷们都会扼腕叹息,如果李小龙还活着,如果《死亡的游 戏》能够由他继续构思并拍摄,无疑将会给观众带来更加刺激的视觉享受。抛开影片本身的缺憾,《死亡游戏》还是凭借李小龙的巨大号召力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李小龙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广大龙迷、影迷中的影响力依旧无可 匹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或许不是李小龙的粉丝,但李小龙身上所表现 出来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仍然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呐喊动容。由此可见,嘉禾打李小龙这张牌打对了,这当中固然有邹文怀追忆故人的 情绪在,但是在商业利益高于一切的香港,嘉禾首先考虑的还是市场和票房。 邹文怀当即决定,在李小龙《死亡的游戏》尚未使用过的拍摄片断基础上再拍摄一本《死亡塔》(TOWER OF DERTH) o《死亡塔》主要利用了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以及《死亡游戏》中未用的镜头,全长102分钟,于1981年6月20日在 香港公映。这部由吴思远导演和著名武术指导袁和平执导的《死亡塔》在拍摄 前被广泛看好,播出后反响却一般。首先,《死亡游戏》的票房大卖让大家看到了 “李小龙”的巨大市场潜 力,香港的电影公司便一拥而上,拍出了很多以李小龙为题材或原型的影片。 这些电影都属于小本制作,一方面降低了 “李小龙”题材影片的质量,另一方 面也影响了《死亡塔》的票房。其次,这部由唐龙及黄正利主演的影片,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均非上乘, 李小龙也只能算是友情客串,影片本身虽然带有悬疑味道,但基本上失掉了李小龙的电影特色,唐龙也没有刻意去模仿李小龙的打斗风格,难以赢得市场青睐也在预料中。据香港某位资深电影人透露,李小龙去世后,为了将他留下的《死亡的游戏》拍完,嘉禾制片彭长贵四处寻找合适的替身演员,最终找到了一位姓金的 合气道高手。这位历史上唯一的“真正李小龙替身”的韩国演员唐龙本名金泰中,他在李小龙死后来到香港,然后改名唐龙,先后拍摄了《死亡游戏》和 《死亡塔》,之后便悄然返回韩国,甚至没有在媒体前露面。这是因为在签约时,嘉禾明确要求他拍完电影就必须秘密走人,不许见记者,也不许公开身份。上世纪八十年代,唐龙移民美国,迄今下落不明,如果他还活着,也应当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了。
浏览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