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密( 1888—1973),名百龄,号柔 克斋主,浙江文成县人。早年曾习温州小 八卦,1917年从田兆麟老师(1871—1959) 习练杨氏太极拳,次年从孙氏太极拳传人 孙存周( 1893—1963 )学拳并结为金兰之 好,并得到孙父孙禄堂老先生的口授 身传。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教授杨氏太极 拳、剑和推手。1928年,又先后从杨少侯( 1862—1930)、杨澄甫( 1883— 1936)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大杆。后来叶大密将杨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八卦掌和武当剑术等技术融会贯通,编创了沉着松净、轻灵活泼、舒展大方独特风格的太极拳,人们称之为“叶家拳”。1929年,在杭州召开的“国术游艺会”,叶大密和陈微明、田兆麟、孙存 周、武汇川、褚桂亭等人,同为由37人组成的监察委员之一,随后,多次被 “中央国术馆”聘为国考评判。第十节 叶派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字慰苍,1927年10月生,浙 江嘉兴人。1950年大学毕业,工程师。杨 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1947年上大学时, 因体弱多病,由林镇豪同学介绍至武当太 极拳社,从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及推 手,健康状况大有好转。毕业后曾支援新 疆军区七一棉纺织厂建厂工作两年,顺利 完成任务,益信太极拳之功效。1953年, 和师兄蒋锡荣、师弟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 老师门下。此三人与濮冰如女士被称为 “叶家的一大三小”,拳艺皆有相当造诣。1960年10月,由张玉任组长,傅锦文、濮冰如、蒋锡荣、金仁霖、傅声远等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 极拳裁判。在报刊发表太极拳原理源流的文章数十篇。受聘为苏州、河北、 合肥等地太极拳组织的顾问,《太极》杂志特邀编委等职。第十一节形意拳名家:奚鑫法,浙江天台人,幼涉武学。十岁随乡里名师奚诚甫习南拳。1928 年跟杨澄甫习太极拳,同年5月拜高振东为师,成为形意拳嫡系传人之一。 1931奚鑫法担任国术馆形意拳助教,1933年由高振东先生及浙江国术馆馆 长苏景由先生的诚聘,担任省国术馆“形意门”教习,并组织学员多次为宋美 龄及宋子文作集体表演而深得表彰,抗战爆发后受聘黄岩县保安团练,1949 年后隐身务农定居椒江。20世纪70年代中华武术重兴,奚鑫法再度出山, 习武授徒,连续三届受邀省武术大会演示形意拳,誉满全浙武术界。第十二节太极拳名家:蒋玉堂杭州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 传人。南京中央国术馆优秀学员,著名武 术家自幼酷爱武术,曾从学于母舅和杭州 吴山的韩庆堂、查瑞龙。他7岁随舅父习武,14岁拜韩庆堂为 师,学少林拳及摔跤。1930年进浙江国术馆从杨澄甫专心习练太极拳、剑,得杨班 侯弟子龚润田亲授,获杨式各种功法真 传。1933年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深造。得刘百川、姜容樵、 黄柏年、龚润田、杨班候等亲授,成绩优秀,受馆长张之江的赏识。此外他还 跟杜心武学自然门武术,跟黄元秀学武当对剑。他在武坛上叱咤风云,成绩 辉煌:1930年在浙江省不分轻重级别、无护具的打擂比赛中夺得第一名;1933年在南京国术馆年终考核时获全馆拳术第一名;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 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上获摔跤轻甲级冠军、器械第三名、拳术第五名的好成 绩;1956年在北京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散打和摔跤两项冠军;1975年被国家 体委聘为全国武术辅导员集训队教练。他还精于摔跤和骑术,先后在广州、 汕头、上海、杭州、南京、昆明等地传授武功,桃李满天下。所传拳械,内容丰 富,太极拳有大架、小架、对拳(散手对练),太极刀有单练、对练等,其门人张 金普按其所传,整理出版了《健身太极刀》(健身太极拳),其中包含拳械练习 的“帮学歌”,颇具特色。他悉心继承传统,完成了大量的太极拳械著作。如:《中国武术论谈》 《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杨氏大功架太极拳》《杨班候小功架太极拳》《太极 对拳》《武当对剑》《太极刀》《太极对刀》《太极棍单练及对练》《太极枪》等。 多年来,蒋玉堂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社会做出了效大的贡献。第十三节学贯武林:何长海先生1912年出生,祖籍浙江诸暨枫桥何赵(今赵家镇花明泉 村),定居杭州。何长海是中国极具实力的武 术家和技击家,20世纪后半叶浙江省武术界泰 斗和领军人物。何长海先生8岁拜师韩庆堂,13岁学艺期 间授徒,16岁拜我国著名武术家“江南第一 腿”刘百川为师,攻学罗汉灵令门武功。此外, 在多年的习武生涯中,何长海还主要从学于田 兆麟和刘金声,也曾受教于李景林、孙禄堂、王 子平、杨澄甫等当时比较有名的武术英雄,少 林和武当的功夫集于一身。并于1933年获得 当时全国的国术考试中甲等第一名的好成绩。两年后他战胜了到杭州进行 武术表演的俄国大力士,进而闻名全国。由于何长海极佳的身体素质和悟性,再加上名师指点和多年苦练,功夫 炉火纯青。1933年,通过第二届国考并获甲等;1936年通过民国第十一届奥 运会拳击选拔赛入选为集训队员;1948年,获民国第七届全运会重量级摔跤 第二名(在平手时谦让)和重量级举重第二名(并以501磅打破486磅的全 国纪录)。与其老师韩庆堂、刘百川一样,何长海精于传统武术技击,并对拳击等 也颇有造诣,具有极为丰富的实战经历。1935年,曾作为武术界代表击败白 俄大力士马嘉乐夫(《东南日报》曾有连载);1939年,击败一日本柔道黑带 高手。何长海在世时登门求教者极多、影响极大。1949年之后,何长海及其师 弟肖忠义、高小毛等一系的武术被外界通称为“何派”,为我国武术强省浙江 的最大武术派系。其主要弟子包括许大鉴(亦为傅剑秋关门弟子)、沈炳虎、 唐水泉、何子楚(次子)和陈惠中等,浙江省武术队历任教练秦德纯、陈顺安 等亦为何长海弟子。第十四节武侠小说至尊:金庸浙江海宁人,本名查良铺,1924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六), 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 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 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荣膺中国功夫全球盛典之 “中国功夫至尊”奖、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999-2005)。创作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 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金庸小说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 说先河,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 的风潮,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公 认的盟主,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其作品艺术成就之高、 影响力之大,至今无人能与其比肩。2013年6月被爆89岁的金庸到北京大 学读博士。第十五节大刀:李青山我国著名拳师,中国武术七 段,回族,河南周口市人,1910年生。幼时 因家贫如洗,先跟父、兄学习拳、鞭,又投 镖师陈金波门下,习心意合拳、查拳、硬气 功,后又学刀枪棍棒,武术功底颇深。在 习武时,他兼学医道,推拿、接骨兑损,还 专心学习文化,连书法也练得刚劲有力。抗日战争期间,李青山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流落到汉口谋生,后经友人介 绍,去武昌消防队授查拳,那年,他才23岁。1953年到嘉兴定居,向回族青 少年传授武艺。1980年嘉兴成立回民武术队,被聘为总教练,于1982年、 1986年两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的心意六合排打功和舞大刀获 得金牌和“道德风当奖”,并获观众称赞。1981年在辽宁沈阳举行的全国武 术观摩会上获大刀金牌奖,所使大刀重90市斤,被人称之为“大刀李青山”。 在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上,被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优 秀老拳师”。1983年代表浙江省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五 届运动会的表演,得到大会的表扬。198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优秀体育 辅导员”,并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接奖大会上进行表演。1985年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武术国际邀请赛,李老在表演六合排打功时,经受住一位美国 空手道冠军五次重拳击腹和五次头顶撞腹的考验,结果这位美国空手道冠 军的脖子被自己扭伤而告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2年被中国武术协会 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的光荣称号。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国家 体委评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他是省人大代表,还被聘为浙江省武 术协会顾问。2003年底获浙江省武术协会、浙江省对外体育交流中心授予 的“武术事业特殊贡献奖”o其徒弟韩子强、韩海华,曾在第二、三、四届民运 会上作过表演,并获得大会的优秀表演奖和一等奖。他还参加了武打电影 的拍摄,在香港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饰演胡大爷一角,表演娴熟的刀 枪功夫。还擅伤科,授艺之余,以推拿伤科为群众解除病痛,治愈者不下 千人。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