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舞起源于戚继光军的舞藤牌的士兵训练。从明嘉靖三十一年到四 十年这十年中,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陆,瑞安多次遭受倭寇烧杀抢掠,百 姓生活惨不忍睹。戚继光被调任浙江沿海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根据浙江 沿海一带海岸线曲折,大多海岸以淤泥质为主及倭寇进犯时的特点,创新战 法,训练新兵,至此藤牌逐渐代替了皮牌及其他防御武器。在戚继光练兵时 期,老百姓纷纷涌入校场观看戚家军练兵,对绞丝步回辙、花盖顶等藤牌动 作喜爱有加。在清嘉庆时期的《瑞安县志》便有藤牌八十一面的记载。瑞安县处于东 海前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民间舞资源也很丰富。 清末光绪年间,由于洋枪大炮的进入,藤牌已渐渐地失去作用,春秋季校场 练兵也名存实亡,但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瑞安籍的清兵和乡勇, 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向人们表演,既为纪念 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达到去邪保太平的作用。又暗示戚家军一到,倭寇荡 尽,天下太平的意思。清明节前后,在当地的城隍庙、洞桥爷庙等一些庙会, 打藤牌是最受人欢迎的。这种近似武术表演已形成民间藤牌舞的雏形。民国初期,瑞安已以打藤牌闻名温州五县。以后又从庙会上表演变成 向大户人家献演。由于人们相信打藤牌有去邪保太平的妙处,于是一些大 户人家送来请帖,由演出队头家收下称收帖,或由头家向大户人家送出帖 子,定何月何日去表演称送帖。演出队还经常去瑞安临近的城镇进行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初民间又开始排演藤牌阵。藤牌舞的表演由戚继光军队练兵中的舞藤牌、鸳鸯阵演变而来。舞藤牌因从练武演变为舞蹈,每组动作都有一定的意图。有校场练兵、 夜间偷营、庆功唐牌三场次。表演时有独舞,如舞狮子牌和舞大旗;双人表 演,如藤牌对枪、双刀战藤牌等对打;群舞,如矮子步、庆功唐牌。从埋伏、抛 石、滚、劈刀、出刀等一连串动作,表示了藤牌兵乱敌耳目,随势滚进,以短制 长之意。舞者一手持腰刀,一手拿盾牌,进行对舞,表演队形有八字阵,一字 长蛇阵等。还融合了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三才阵等。再配以打击乐伴奏 为主,即怀鼓、京鼓、大锣、小锣、大被、小钺。并配以喷呐曲牌,曲调明快,表 现强烈的战斗气氛。藤牌舞在民间的流传和演变都不能脱离它产生于古代军事作战,并且 与武息息相关。《练兵实纪•练手足》中有记载:每人藤牌一只,长腰刀一 把。练习时,两人一排,务必以遮蔽全身为最好。先立界河,树立四只木棍, 棍粗五分,高两尺,距离约两人的宽度,以充作马脚。两人使用藤牌上前,专 砍树枝。临阵时,以藤牌向头上繁架,遮挡掳箭,只是低头向下砍马脚,并配 以上前退步的方法。《练兵实纪•练手足》中还有记载:“二人一排,先自跳 舞,凡能遮身严密活利者为合式。舞过,即用长枪手对戳。枪到不慌忙、不 先动。枪一戳即随枪而进,枪头缩后则又止。进而步步防枪,不必防人。余姚木偶摔跤和北方的“二贵摔跤”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它们有着相同 的起源,它们表演的方式也相同,它们用的道具也大致一样,只是服装和表 演风格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北方的“二贵摔跤”是满族人民的艺术结晶, 其中夹杂着满族人民的风俗文化,也夹杂着北方地区的风俗特征,比如表演 的服饰,表演的套路,都带着北方地区的特色。但是两者起到的社会作用, 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木偶摔跤的表演形式都需要艺人一个人来操控两个木偶,可以说是难 解难分的,艺人表演是需要一心二用的,又要控制手,也要控制脚,既要让表 演激烈气氛火爆,同时也要让表演诙谐幽默,使观众开怀大笑。而且表演过 程中要又完好的掩饰自己,不能让观众发现,这就需要艺人闲暇时刻要苦练 自己的表演技艺,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细胞,表演的时刻也是艺人突破自我 的时刻,体现了战胜自我的哲学价值;最后到表演者掀开裙摆给观众亮相的 时刻,使观众恍然大悟,让观众回味。牌向枪遮,刀向人砍。”藤牌舞动作特点是“矮、滚、实、劲、圆、活”。“矮”:要求每个动作都要 屈膝。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人的身体各部位不能在外多露。“滚”:学 藤牌舞要先学“滚”,“滚”已成为藤牌舞的表演风格特点。“实”:吸收南 拳的打法,要求马矮步实,气沉身稳,在实战时能抵住其他兵器的袭击,舞 时要腰板直,不开胯,眼平视,不花哨。“劲”:出刀时要迅、猛、准,给人以 架势健美、威武有力的感觉。“圆”:舞藤牌时要求大臂带小臂,腕要灵巧, 这样把牌轮一圈,就可以巡行全身,使整个粗犷有力的舞蹈平添了几分秀 气和妩媚,给人以美感。“活”:指身体灵活,捷如猿猴又凶如猛虎,跳要轻 松又需提气。仙居十八罗汉源于南北朝时期“十八强盗皈依佛门”的故事。相传曾经 有十八位强盗虽经常抢劫财物,但是他们良心不泯,后来经神仙点化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从此宣传佛法,造福人间。所以十八罗汉表演旨在劝人从善 行走正道,是一种娱乐和哲理交融的表演。该民间民俗活动在清朝末期传 入仙居境内,清朝《光绪仙居县志》记录了: “普光院僧众逢七月七于院前扮 演十八罗汉,观者如潮,极一时之盛”的景象。在解放前,十八罗汉多作为向 神佛祈求地方平安、求雨祈禳之用,逢庙会、重大喜庆节日进行活动,也是民 间自卫军事组织演练阵形的一种形式。在仙居县,十八罗汉表演组织主要 分布在安岭乡一带,在当地现尚流行“七月七望好看”的俗语,这望好看其实 就是观看十八罗汉表演,届时就形成一道亮丽别致的风俗景观。姑娘花枝 招展,小伙子精神抖擞,老年人鬓挂笑容,小商小贩吆喝叫卖……漫天声浪 组成美妙的交响曲。仙居十八罗汉的艺术欣赏力很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包含佛 家、道家、军事、武术等各方面内容,是传统文化在民间表现形式的一种。它分“巡街”“走阵”“测势”“罗汉台”四大部分,队伍一般分为每队几十 人,每队前两人持两米高彩旗挥舞,其余队员一般手持十八般兵器随后。第 一部分“巡街”是由校场开始走街串巷,每到两队相遇,持兵器的需进行的对 练直到道路分开,最后回到校场。当三声炮响崩天裂地后,百余名艺人披红 挂彩,在鼓号旌旗的簇拥下,持刀操戟、舞棍弄棒呼啸上场。第二部分“走 阵”开始,鼓乐齐鸣,喊声震天。“罗汉阵”“天门阵”壁垒森严,“编波阵”“大 龙盘”涟漪荡漾,“葫芦阵”“炉栅阵台”玄机四伏,“五梅阵”“蝴蝶阵”争奇斗 艳,“四柱阵”等十三种阵式跑动穿插,变化多端。第三部分“测势”,即探测 对方实力,由持同一兵器两人或四人组成一组,轮流上场进行对练表演,青 龙刀、棍、枪、铜锤、雷叉、贴铜、藤牌、腰刀等直至十八般兵器表演完毕。动 作粗犷有力、朴实无华,既突出单人技术特长,又显示队员间默契配合。最 后的第四部分“罗汉台”由“莲花台”“罗汉马” “观音台” “罗汉龙”等四组造 型组合而成,“观音”由七人五层相叠而成,最底层的台基由一壮汉担任,其 余六人全部相叠在台基的前后左右。底层壮汉不仅要身负六人重量,还要 沿正反方向各旋转三圈,极难保持平衡,现在的表演为了已经将部分的人员转化为假人,或者是小孩。“罗汉马”由五人组成,两人前后组成马腿,一人伏于两人肩上为马身,一 小孩将腿盘在充作前腿人的腰间以作马头,最后一人持鞭居于马上。“罗汉 龙”由二十到四十人不等组成,一人作连搭,骑在前一人的肩上向后仰倒在后 一人的肩上,其无穷无尽的魅力令无数的热情和汗水在娱乐里得到尽情诠释。 “十八罗汉”音乐伴奏无固定模式,均是仙居西乡流行的民间音乐曲牌。仙居十八罗汉的表演集宗教、军事、武术、舞蹈、娱乐、杂技表演于一体, 气氛热烈火爆、动作朴实豪放。仙居十八罗汉的表演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武 术元素分别体现在表演使用的器械,表演的内容(走阵、测试)等方面。仙居十八罗汉表演时使用的器械有彩旗、青龙刀、铜锤、雷叉、铁铜、枪、 木棒、藤牌、腰刀等器械,除彩旗之外都属于兵器范围内,与军事武技有直接 关系。除了罗汉台之外,无论是巡街、走阵、测势等表演环节都离不开兵器。 在表演的内容方面体现在走阵和测势环节。走阵是包括了一字长蛇阵、罗 汉阵、编波阵、天门阵等十三个阵法,都是对古代战争时期常用的军事阵法。 测势是两人或四人的单兵对练,基本上十八般武器都有演出。尤其是藤牌 和腰刀的表演,表演的动作基本上与《练兵实纪》中藤牌兵的武术技能动作 相同。仙居十八罗汉的表演内容是古代阵法和十八般武艺的演练。

浏览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