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舞的阵容有令官、副神、毕摩、大刀队员、锣鼓队、鸣炮队、彩旗队、 火把队、神兵组成。大刀舞表演前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祭庙后,二十五至二十六两日大刀舞队的全体成员还要由毕摩带领用刀、棍斩杀无形中的鬼来为各家各户驱鬼逐疫。
二十七日是大刀舞的高潮,周围全体村民聚于火把山上欢度火把节。成年男 子人人画成花脸手持大刀分成三队跟在三个大吞口后面。队员手持的长柄刀为铁质刀和木质刀两种。三声炮响后,顿时锣鼓齐鸣,长号吹响,三队人马在一束大火把和数面红绿旗的引导下,高喊口号,冲向三个山头,然后又互相争夺山头厮杀,如同彝族先民当年跃马横戈,搏杀疆场一般。随后手持火把的群众赶到。在 鼓、锣、喷呐等乐器伴奏下,旗帜迎风飘展,群情激昂。大刀队员挥刀互相拼杀,尽展技艺。有圆阵围圈耍刀,有方阵对垒砍杀,有个人舞刀表演,有两人对刀等。表演者在音乐的助威下,手持大刀时而转身劈杀,时而单脚换跳抡劈,时而弓步架挡,时而马步下斩,时而扑步挥刀。劈、斩、挡、砍、挑等动作古朴无华,实用简洁。整个过程鸣号奏乐,击鼓鸣金。整个场面,大刀上下翻飞,壮观激烈,重现了古沙场争战之势,极具震撼力。冲锋、前进的路线,跳大刀舞的地点均有传统规定,纵有荆棘丛也得越过,不得绕道行走。印映着彝族古代金戈铁
①《小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册),275 ~ 276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马、攻山抢地的烙印。毕摩说,如不按规定的路线走,老天会下雹打,下雨浇。 彝族大刀舞不仅具有祭祀、驱邪的功能,更透视出彝族同胞“强悍”、“粗犷”、 “武勇”、“善战”的民族风格。据李京《云南志略》说:“罗罗……左右佩刀……喜斗好杀。……以轻死为勇。”①《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彝族尚武, 咸工刺击之术……武功精湛为荣”。彝族与其他滇黔民族一样酷爱刀,刀是他们披荆斩棘、开荒辟地、防身自卫、驱虎杀豹的好工具。每逢正月过年,耍大刀深受彝族喜爱。因刀法不同可分为关公刀、春秋刀、梅花刀和蔡阳刀等。关公刀的基本动作是举刀亮相、拖刀上阵、飞刀回马、挥刀护身等,主要流传于牟定县江坡乡、禄丰县高峰乡彝族和汉族聚居的地方。“梅花刀”其基本动作以持刀上阵、试刀、梅花刀路、左右砍杀等防护为主,流传于禄丰、牟定、南华等县。 “春秋刀”历史悠久,其刀术为世代相传,舞刀时,有单刀独杀和双刀对杀之分。②彝族历史悠久、特色浓厚的“大刀舞”具有融征战、歌舞表演、宗教和祭祀为一体的特征,对滇黔武术文化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2)彝族磨皮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是舞乐与威猛的武功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磨皮花鼓”为云南省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彝族花鼓舞的专用名词。磨皮花鼓庄重洒脱、威武豪放,演绎了古代部落征战的过程,再现了激烈战争的场面。每年的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是磨皮村“吃花酒”的节日,也是当年跳花鼓舞的开始日。在跳花鼓的头天要宰杀一头牛,在舞蹈所需的大刀、叉等道具上都要滴上牛血,领头者对四方进行祭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祖宗,四拜族人,仪式结束方能起舞。磨皮花鼓舞有纪念古人,怀念先人,继承先人古训,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宗旨。它代代相传,鼓舞后人,增强村民们团结奋进,战胜困难的信心。
花鼓表演者至少11人,二节棍、水火棍、要大刀、双刀、三叉戟、双钩镰者各1人,手持雉翎指挥者1人,男女腰系花鼓者4人(如能成对偶人数则多多益善),此外,伴奏3人,打大鼓、敲锣、击大钱者各1人。表演开始前,先击锣、鼓、钺,以渲染战争前的肃穆气氛。而后为指挥者吹牛角为号令,全体表演者边走边跳,依次鱼贯上场。视指挥者手中挥舞的一束长雉翎,逐一持兵器表演精彩武术,然后由两对或多对青年男女表演鼓舞。表演分“出征”、“设阵埋
①(元)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石南志略辑校》,89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
②楚雄彝族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越雄殊族自治州志》第五卷,4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伏”、“跋山涉水”、“勇猛拼杀”、“包围敌寇”、“驱敌出境”、“凯旋归来”、 “欢庆胜利”等场面。大刀、双刀银光闪闪,左劈右砍,翻腾跳跃;链锤似流星闪电,凌空飞跃;齐眉棍如出水蛟龙,盘旋飞舞。场上表演武术者,进退自如, 龙腾虎跃,技术娴熟,使人目不暇接。真是喊声阵阵、刀枪铮铮!表演者的各种大幅度的腿部动作更显得豪迈粗犷、古朴大方,加之配以单纯质朴、激越亢进的锣钱音响节奏,整个舞蹈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勇敢剽悍、耿直豪爽的性格和气质,使人有身临其境目睹战事之感。
2.纵横跳跃的景颇刀舞
景颇族有“景颇”(大山)、“载瓦”(小山)、“浪峨”(浪速)、“喇期” (茶山)四个支系。“其人强狞好斗”①,“男子顶髻戴竹兜鳌……兵不离身”②。 刀在景颇族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景颇族谚语有“男人一把刀”、“男 人无刀不能出门;女人不会织筒裙嫁不了人”之说生活中身佩一把漂亮的景颇刀是每个景颇族男子汉的骄傲。景颇族称刀为“日恩途”,意即生命刀。男孩子一出生,外公外婆就给他打好了一把大长刀,五六岁的小孩,腰间挂的刀就很少离身了。到了十五六岁,家境好一点的,甚至家庭并不怎么好的人家也尽量设法弄上一杆铜炮枪。外出时他们一边挂刀,一边扛枪。作为孩子的长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都要教会孩子使刀。村寨里有拳师,还要专门请拳师执教。按习惯,男性从成年起,每人配备长刀两把,一把日常用,一把则为“礼刀”,多在 喜庆佳节时佩挂。所以,景颇族是个爱刀、耍刀的民族。刀舞也就成为最能体现景颇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刀舞,景颇语称“恩吐拳”,载瓦支语称“闪歌”,是景颇族很有特色的男 子民间舞蹈。景颇语称刀技高超者所耍的刀为“串歌”,而称一般男子耍的刀为 “向姆赫”。舞者作击、刺、劈、砍,配以腿部的跃、蹲、蹬、扫动作,以锣鼓作伴奏而舞。刀舞按功用来分,有“摆拳嘎”和“拳嘎”之分。摆拳嘎意为 “舞刀花”,节奏欢快,动作流畅优美,颇具观赏性。
景颇刀舞按内容来分有3种类型的跳法:一是搏杀刀舞。这是单刀舞,通过有节奏的舞姿来展示进攻、防守、拼杀等打斗场面。舞蹈语言丰富,可以随意地宣泄个人的情感。二是反映劳动生产全过程的刀舞。通过快、慢、展、收的舞刀姿势,再现反映劳动的艰苦及收获后的喜悦。三是欢庆胜利的刀舞,这是自娱性的刀舞,在错、镖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男子汉们稳健地挥舞双刀,跳起集体舞
①(明)谢肇湖:《滇略》卷九,见方国瑜主编:《公南史料丛刊》第六卷,785页,昆明,公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方国瑜主编:《公南史料丛刊》第六卷,弘页,昆明,公南大学出版社,1998。
蹈,使人们置于狂欢的场景之中。
现在流传的景颇刀舞按刀的数量来分有“单刀舞”和“双刀舞”两种形式。 景颇族民间的单人刀舞,不同的地区风格不尽相同。一般都是手持长刀、长矛和盾牌等道具。景颇双刀舞步法灵活多变,充满阳刚之气;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刀舞按人数分有集体刀舞和单人刀舞。集体刀舞则属于祭祀性舞蹈。它们都是在耍刀和刀术的基础上,模仿生产劳作中的各种动作编排而成的。
刀舞没有统一的套路,随意性很强,舞者双手的动作以手臂、手腕翻转舞出刀花为主,合着打击乐节奏可随意发挥。双脚多蹲跳步、跑跳步、节奏跳跃欢快。 步法与刀花因人而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动作以砍、劈等为主,刚猛有力,舒展大方,搏击强。舞蹈动作虽不复杂,但刚健有力,腕、肘、肩、髓关节部位的运 动量极大。这是明显带有征战搏击色彩的舞蹈,已远远超出了舞蹈的翩翩范畴。
许多景颇刀舞原始气息极浓。在祭祀性舞蹈中都要耍整套的舞蹈刀术。在急促的鼓声和锣声中进行,舞蹈者挥动长刀呼啸长鸣,激奋人心。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景颇族祭祀性盛会“目瑙纵歌”里男子们都要跳刀舞。届时,两人拿盾、两人持矛的两对武士绕着广场周围跳,表示驱赶野鬼。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刀光和人流中进行,处处显示着长刀的风采。舞蹈时景颇男子头上戴英雄结,腰间佩带 一把精美的长刀,显得格外英武。所有男子持刀进入舞场就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映射着景颇人不屈不挠、刚强勇武的民族性格。目瑙纵歌中的刀舞蔚为壮观,它是在向世人再现景颇族先祖们围猎的情景,回顾部落战争时期那坚如铁壁、变幻莫测的战斗阵形,其用意显然就是激励景颇族的晚辈继承和发扬祖先的那种征服自然和反抗强暴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