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土地四分五裂,战争不断,到处都要征丁上战场,同时当时打仗 用的交通工具便是马。那些打了胜仗,那些英勇拼搏,奋起杀敌的场景,让 人们敬佩不已,那些凯旋的英雄游街进行表彰,同时还开设祠堂等供奉英 雄。可见当时沙场英雄对当时有非常大的影响。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生 产力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不再需要战争,人们无法通过上战场体会马 上英雄的场景,仅靠想象去憧憬先烈的骑马英姿。“竹马”做到了,它将这种 文化信仰以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在舞台上诠释出来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表 情,那些变化多样的道具,那些五颜六色的马匹,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板 有眼的表现形式,让当时沙场上英雄的形象活灵活现。让人们仿佛身临其 境,感受到当时那种热血洒战场的气氛,使得人们更加明白古代的文化。让 这些英雄从战场到舞台的转变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证明,历史是在变化的, 文化也顺应历史的思潮在不断变迁中成长。我们可以通过文化的不同方 式,将古代人民一些无法复制的文化进行创意,让这种文化可以用另外一种 方式传承下去,不至于使得后人忘记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忘记中国古代几 千年的文化。表演者不仅在表演那些故事,更加是在表演中国的文化信仰, 传承中国独特的文化。这种寄予了古代人们美好希望的表演,能够更加可 以引起人们的兴趣。看到这样的表演,仿佛那些场景重现,让人回忆起古代 战场上的感人事迹,和那些为国为民洒热血的将士,同时可以从服装、道具、 唱腔等方面体会到古代的文化传统。民俗之所以能够进行便是通过形象化场景的展演,不同场景的链接和 组合完成了民俗活动。竹马的场景有三类:日常性的竹马戏、节日性的竹马 灯和舞台艺术化的竹马舞。场景由日常换到节日,再由节日换到舞台。许 多民俗活动都有多个场景构成,有些甚至要在不同地区的进行。如日常性 的竹马戏一般在村落进行,但是到了节日性的竹马灯便是在节日举行表演 的场所进行,舞台艺术化的竹马舞便是将场景移到了舞台上。场景化是民 俗活动代表性的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民俗活动的内在性特征。正是民俗活 动中一个接一个的场景才使民俗空间充实起来,从而成为一个个有别具意 义的空间。竹马是儿童跨竹竿作马的游戏,宋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九“汉鸠车”条 弓I《杜氏幽求子》云:“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最初的竹马 是在乡镇里供儿童玩耍的一种游戏。骑马是成人最普通的行为,但是对于 儿童来说,便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一般儿童是不可以骑马的,就算可以骑马 也是非常少数的。所以骑马对于儿童充满了神秘,对大人的骑马行为非常 羡慕。儿童渴望骑马行为就体现在“竹马儿戏”中,这种竹马儿戏具有非常 浓厚的日常气息,是在当时村落里面非常常见的儿童游戏。儿童一般会在 村子的周围空地,以及房屋前的空地,或者在刚收割不久的田野上成群结伴 进行,,竹马,,游戏。儿童将竹竿放置在胯下当做马来骑,手执一鞭,口中喊 ,,驾”“驾”,学马儿奔跑的样子跳跃前行,一般以多人一组,进行追逐玩耍便 是“竹马”最原始的形式。这种形式成了当时儿童最为流行的游戏。再后来 这种竹马游戏也进行了改进,对于骑的“马”出现了用竹蔑制成,用纸张糊出 一个“马头”。有鼻有眼,栩栩如生,煞是好看。但是用竹箧作的只有马头, 而没有马身。骑马的儿童需要在脖子上面系上一根带子,并且用这根带子 拴住这个马头,再在后面接上一根还长着绿叶的竹子,这就是所谓的马身。 这也正是宋代文物“竹马图”的真实写照,将其中的情景很好的诠释出来。 竹马儿戏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渐渐成了儿童在民间乡镇主要的游戏。每年的元宵节诸暨马剑镇街道彩灯闪烁,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年一度的 民间传统闹花灯拜年拉开了帷幕。是夜,街头早已是人山人海,随着阵阵由 远而近的锣鼓声,竹马灯首先向人们奔来,20个竹马灯在乐曲伴奏下腾跃起 舞,霎时人群沸腾,鞭炮作响,硝烟弥散处,马队时而慢慢徐行,时而又疾驰; 一会成直线形,一会儿又成环形,队形路阵变化多样,交叉穿梭连环反 复……马队每到一处,热情的乡民早已守候并点燃鞭炮助兴,以表谢意。这 便是节日气氛下诸暨竹马灯热闹活跃的情景。随着社会的变迁,竹马也由“竹马戏”演变成了“竹马灯”表演。在历史 的进程中,“竹马灯”有了角色的分工,音乐补充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生 动。而且还受到当地各戏曲、民歌等的深厚影响,具有了非常浓厚的当地乡 土气息。而初具规模的“竹马灯”也被各种节日所接受,各种“竹马灯”的表 演渐渐出现在各种节日的表演场所当中。例如春节的迎春晚会,元宵灯会 等。表演者配合着民间鼓乐的节奏,边舞边跳,时疾时缓,并在舞蹈当中不 断变化阵形和队形,服装鲜艳夺目,使人觉得眼花缭乱,让人能够尽情享受 在民俗文化的浓重氛围中。从各类历史记载的内容看,古代的竹马灯便主 要与喜庆佳节相联系。在春节,元宵佳节的表演场所便可以经常见到“竹马 灯”的身影。还有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 安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社火’活动,有“小儿竹马”“踏绕竹马”等演出形式。 1995年,诸暨市文化局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曾举办过全市元宵节民间艺术大 会串。马剑镇的相公殿村的竹马队伍也参加了其中的表演,并得到了观众 们的一致认可。可见,不论古今各种节日都盛行着竹马舞队的“竹马灯”表 演,“竹马”成为民间游艺的一种活动。随着“竹马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渐渐地演变成了极具艺术气息的“竹 马舞”。竹马的舞台表演是诸暨地方对竹马发展的一大贡献,将竹马与戏曲 相结合,将民俗艺术化,使得民俗进一步为世人接受,也便于民俗文化的推 广和传承。从记载的内容看,当时的竹马灯主要与喜庆佳节相联系。南宋周密《武 林旧事》的一书中记载着当时“男女竹马”的流行,其中记载南宋都城杭州元 宵节的舞队,“其品甚伙,不可悉数,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炫耀华 丽,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可见,宋代元宵节盛行着竹马舞 队的“竹马灯”表演,当竹马锣鼓响起后,三村五寨的群众便成群结队前来观 看。“竹马”也逐渐在民间进行了各种表演。竹马也由在日常节日中表演被 搬上了舞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竹马舞的表演服装非常的精致, 配以精心设计的剧本,扣人心弦的故事,使得整个表演非常具有吸引力。 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风俗志》记载:“十二都缚马特异常制,前 后身不相属,迎时以带系人身。夜中燃烛,光辉晶莹;铃鸾和鸣,如五陵年 少,射虎将军,金鞫玉鞍,顾盼自雄,或驰或骤,特有姿制”。这里也写到竹马 分为两截,在夜间行走表演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面前齐腹高处,后半节 安放在背后腰椎处,里面点燃蜡烛,看起来表演者就像真的骑在马上。这便 是对“竹马舞”的服饰以及表演非常详细的记录,让人民能够在观看之外更 加详细的了解“竹马”,这也为宣扬诸暨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竹马舞”在搬上舞台的同时,也受到了诸暨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对 竹马舞作过整理和辅导,在保持传统竹马舞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故事性,丰 富舞蹈动作,使之成为较完整的竹马歌舞。而且对表演道具进行了改进,现 扎竹马灯的马眼睛多用电池灯泡,开关接通后,闪闪发亮;通常马的脖子上 都安有一圈铃铛,舞者一手执马鞭,一手拉缰绳,跑起来"的铃”的铃”的响 声隔老远都听得见,形象十分生动逼真。并且对表演者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在语言,唱功上下了很大一番功夫,提高其表演能力以及文化素养。而且充 实了新的舞蹈内容和剧本情节,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着的演出。值得 一提的是在进行改进之后,在城区上演,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一致好评。同 时我们诸暨“竹马舞”斩竹扎马,人依马舞的地方艺术特色,而其舞戏结合, 独舞群舞皆可的特点以及娱神娱人的内在品性又可适应现代旅游开发的需 要,在一些旅游胜地当中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成为诸暨当地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如今竹马舞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活化石”,再度引起海峡两 岸艺术家和有识之士的重视,竹马舞不但对于探寻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形 成轨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国内外艺术文化交流史、两岸关系史上 也占有了十分耀眼的地位。诸暨竹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众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 族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自身的存在并不是一味地复归原生,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多元化的面貌,遏止文化单一化的趋势。 诸暨竹马由竹马戏、竹马灯到竹马舞的舞台变迁的文化空间也具有很大的 含义。诸暨“竹马”由最初的儿童的竹马游戏,演变到初具规模的竹马灯,直 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被搬上舞台的竹马舞,让我们也看到了“竹马”这项民 俗文化的与时俱进。也让我们看到了竹马这一民俗的空间延伸。由起初的 竹马儿戏在民间村落那么小的范围,慢慢延伸到在喜庆的节日的表演场所, 再发展到被大家认可的各个舞台当中,这中间无一不体现了竹马其深厚的 文化底蕴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进步,逐渐蜕变,有小空间延伸到大空间, 被社会所熟知,被社会所认可。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