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师资匮乏;教材陈 旧;教学模式单调呆板,不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即谁来教、教 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好地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应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是武术课中如何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教育?武术课能否担当起这一重任?二是如何改变当今体育院(系)毕业生大 都不能胜任学校武术教学的状况?三是几十年不变的武术教材,规格严谨却缺 少生气,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学校的武术课究竟应当教什么? 四是多年来的教学模式是从基本功到套路,与青少年体校的教学模式没多大区 别,枯燥、单调又难学。学校的武术课到底该怎么教?°我国在近代从西方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后,我们传统的师徒式的教学 形式基本上消亡了。特别是武术教育方面,在西方教育的模式下,武术以简化 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等不同的形式进入了课堂,但是这些拳种只是武术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 .体育科学,2004 ( 3 ) : 14-16. 大家族中的一员,是武术巨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今天我们的学生却认为这就是 中国武术,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厌学情况,是我们的武术教学理论有重大问题。 武术和西方体育有重大差异性,中国武术是不可以像西方那样来进行大课堂的 教授的,因为那只是一种术的传授,而不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这就是现代武术 教育受抨击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如果我们的武术理论体系还是延续西方 体育的那种模式的话,中国武术的教育问题还是会出现的,不论是今天还是 明天。武术教育理论的创新首先要确立武术在现代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现在 学校的武术课是和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操等西方体育活动混 在一起来教的,很少有单独成一门与西方体育相并列的体育课来进行教学。这 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全面充斥着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在 使我们一代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遗忘着维系民族命脉的自身体育文化。对民族 传统体育的认同,已经很难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中 国武术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中没有突出地位,处于和西方体育一样的地位, 甚至于还没有西方体育那样受重视,那中国武术自己家门都没走出,还谈什么 走向世界。其二中国武术要确立自己的学科体系特别是文化理论体系。中国武术不只 是一种简单的技击术,它背负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但是我们在现代教 育思想下简单地将武术化为一种术科,而人为地将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剥离 出来,只是一种术式的传授无论哪一种体育运动都不会走得太远。其三是从具体教学出发制定适合中国教育体制的武术教学模式。目前,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各类学校主要进行的是一种单一模式的西方化的体育教育方 式,教学内容也主要以西方体育为主,而少有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所以 要想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一定成效,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研究一套行之有 效的武术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武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4.5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

1995年,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全人民“要学一点伦理学”。武术伦理学是 研究关于武术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武 武立兵.关注:学校武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武术科学,2004 (3): I. 术道德,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武术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为 了不断完美自身,完善它与社会的关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修炼习俗和规范,并通过人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对人产生影响,从 而真正起到自我修行的功能。“武德” 一词最早于三千年前就已出现了。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术道德, 即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传统的习惯提法。实质上,武德从伦理学的角 度来理解,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 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并且, 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 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 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贯穿于习武者的练武、援武、 用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中。中国的传统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 行、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构成的三维结构。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 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现实质还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 它的内容虽然也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的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 现为:仁、义、礼、智、信、勇。“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 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 仁的核心是悌,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 为人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更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求及安宁祥和。“义”:义为行善之本。再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义”的环节 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义”还根 源于羞恶之心,所以它还有裁断性的道德判断,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 该”标准。此外,在武德中还把“义”理解为秩序、等级。“义者,宜也”,就 是要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等。君臣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 乱,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伦。“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 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 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 饰。“礼”还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再武德中具 有实践的意义,它不但告诉人们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该 怎么做”,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 “义”,并保证它的实践。它根源于人 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就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唯有如 此,才能进行坚定的行为选择,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信”:“信,诚也” “诚,信也”。“信” “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 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是武林俗尚。实践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 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可见,守信重诺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乂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 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 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 扬善,扶弱济困等,即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效仿的。为 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作“匹夫之勇”,为武林 中人所不屑。但是今天我们对武术伦理学理论研究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没有上升到 一个哲学高度,这个哲学高度就是伦理学层面。我国虽然很早就有关于伦理道 德教育,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把伦理道德认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神圣的 东西。贾谊在《新书》中说:“以礼义伦理,教训人民”,这可以说已具有今天 我们所说的伦理一词的含义。但是只把伦理学作为一种教化人的工具,或者说 只是一种规范行为的一种准则来看待.只因在武术伦理学研究中,我们还处于 一个初级水平,我们对武术伦理学的本质、起源、特点、结构、功能等各方面 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对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研究为根本出发点,只有 这样我们的武术伦理学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首先要确定武术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其次要明确武术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武术伦理学的性质 和任务、价值和意义等一些基本性问题最后要研究武术伦理学与意识形态的 关系,挖掘在修行武术当中对人的情感意志形成的影响作用。

浏览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