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自己演练,还是观赏别人表演,总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来评定。或者,从提高的角度来说,总得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这就是人们经常问起的:武术怎样才算练得好?田径、游泳等项目是以速度、高度、远度的成绩来决定优劣,而 球类运动则是以得分多少来评判输赢。有人说,武术该是以双方交手谁打得过谁来分高低吧?不错,古代和近代的武术比试中常采用这种形式,叫“打擂台”。或者由东道主坐庄,让各路英雄上台较量武艺;或谁打胜,谁 就站在台上接着打,最后的胜利者,武艺是最高强的。今天,武术中的散打、短兵,推手比赛仍然是以较量中的胜败论优劣的。然而这 种形式还远远不能在群众中普及,需要有保障安全的护具和严密的规则限制,否则.稍一失手,就容易致伤。国家采取稳妥、逐步地开 展这一形式的比赛。自然,大量地用于强身健体的套路运动就成为群众普及的主要运动形式了。而套路运动是不可能采用前面几种方式来评定高低 的,它是由每个人演练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即使是对打,也并不是真 正的交手,只是通过双方你攻我防的默契配合来显示他们的技术水 平。不妨说它与体操运动的评判方法比较接近,即看谁动作完成得 好,干净利落,富有劲力,技巧和节奏掌握得当;看谁动作难、质量 高。一句话,看谁的功夫深、功夫纯。武术与体操由于项目不同,评定的内容也不一样,就正式比赛来说,要从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布局、结构等方面来评分。对于业余武术爱好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评定。 由于武术内容流派纷繁不一,要求不尽相同,不可能包罗其中,这 里仅选最普遍开展的长拳(包括查拳、华拳、少林拳等)来谈。 一个武术套路总是由许多动作有机联结组成的,动与静不断交替出现,一般来说动则为招,静则为式。所谓动作准确,乃是要求每 一动作由动到静,无论动作路线、身体形态都要符合规矩,如同写大 楷字一样,一笔一画都要符合标准,整体来说又是匀称、工整。拿静 止动作来说,其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收须、沉肩、挺胸、立腰, 敛臀等;上肢动作要挺拔、舒展;下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弓是弓, 马是马,扎实稳固。当然每个动作又有各自的具体要求,拳家们说 要“五体”相称,才成规矩。其次,动作要稳健。武术动作常常是在快速运动中戛然而止, “一静无处不静”,做到“动迅静定”。也就是说动作成型要快,又要 稳定,不能慢慢腾腾,也不能摇摇晃晃。比如我们看见有些优秀运 动员在腾空旋转中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旋风脚,一落地便成了一个 马步架打,纹丝不动,不偏不斜,这种稳定性和准确性恰恰表现了 很深的功夫。另外还有一层意思,除了准确、稳定外,还要劲健,通 常说动作的力度好,华拳中说要有“筋骨”,如头歪、颈软、拱背、弯 腰、曲腿,动作松软,那就既不美,也不健。长拳中常常通过撑、拔、 张、展、勾、扣、翅、绷等要求来使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刚健的姿态, 犹如书法家的字写得既匀净齐正,又遒劲有力,大有入木三分之感。做到了这些,应当说架式不仅准了,而且也有武术的“劲” 了。有的同学说,这样一要求与武术的攻防特点是否有矛盾了?其 实并不矛盾。武术作为一种经过提炼的技术,按体育运动的职能来 说,与实用技术应有所不同,比如一个上架的动作,按照实用的要求 只要举架于额前方就可以了,手臂弯曲度也比较大,而在练拳时则 要求再向上撑拔一点,手臂呈微屈,既舒展大方,又不失武术攻防特 性。倘若架到头顶上去了,自然又太失其攻防含义,不像是上架动 作。这样就应有一个基本原则,既不要死扣住实用,但又不可失去 武术的攻防技术特性。命方法要清楚而完整方法是每一个招式的内容和旨意,攻防技术的具体体现。一个 人的武术动作很干净、工整、准确,但不讲究方法的表达和运用,则 显得空洞、呆板、无味。方法首先讲究要“清”,要交待得清楚,自己对这一动作的内涵 就须很清楚,如手法中有推、叉、托、按、切、砍、劈、摘、盖、挂、撩 等掌法,又有冲、撞、劈、砸、弹、贯、崩、挑等拳法,以及顶、盘、 磕、压等肘法,各有各的具体要求,即不仅路线要清,动作到位,还 要力点准确,方法清楚,符合它的运动规律。有的同学受武侠小说 的影响,一心想练得倏忽神奇,不讲方法地求快,这种快是无意义 的。武术中十分讲究眼疾手快,但是要以交待清楚为基础,如同写字一样,楷书未练,笔法未弄端正,就练狂草,只能是自欺欺人。武 术中手、眼、身、步各部位,要表现踢、打、摔、拿等技术,可以说方 法非常丰富,有的很相近,若要练得好,应能加以区分,准确无误地 表现,才算方法清。其次要做得完整,所谓“招要圆”正是指完整而言的。它不仅 要求做得有头有尾,过程也清楚,而且要求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 协调,因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常常是综合性的,要有手(腿)法、步法、 身法、眼法的协同,武术中称为“八法”中的“外四法”,如手持器 械的话,还该有器械的使用方法。要做到协调配合、完整统一。如 《强身拳》中的第十五动击步搂手贯拳不仅要求击步轻快,步法走出 弧形来,同时在击步中左手虎口张开由右向左平搂,紧接右手由右 向前向左横贯拳,右脚上步同时到位。通常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 快则拳慢”,正是说步与拳紧密配合的道理。除此而外,躯干的活动 要跟上,“身到步到”,“步随身转”,如上述动作,身体还要有在迂回 闪让中进击的旨意,身体不能直板板地朝前,微微侧身,极其微妙,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法”要活。还有,眼睛要随着运行,“眼随手 动”、“目随势注”。动作停了,眼睛在运动中也止住,注视于一点上, 这样才算把一个动作方法表达完整了。“外四法”中要数身法最难,“打拳容易身法难”,是最见功力的 一法,要做到“腰似蛇形”,自如地配合四肢的攻防动作变化,表现 出吐、吞、闪、展、冲、撞、挤、靠的身法。只有在动作准确、完整, 练到纯熟的基础上反复琢磨,才会有富有神韵的身法。看一个优秀 运动员表演时,他的身体伴同动作变化而一斜一探、一拧一折都十 分得体、有味,正是“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结果。没有深厚的基 础,没有反复琢磨和体会,生硬地模仿追求,东扭西歪,就会出现 “东施效颦”的结果,非但不美,比没有身法还要难看。劲力要顺达而充实力度和劲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力度是人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内 含的劲,相关的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使人感到劲健有力。武术 中的劲力通常指发劲,尤其是在击打动作中用一定方法打出来的力 量,武术中常要求具有“寸劲”,也就是讲究爆发力。不同的拳种发劲方法不同。诸如刚劲、柔劲,化劲,崩撼劲、 翻扯劲、缠丝劲等等不一而足。但最基本的一点是劲力要顺达,讲 究发力顺序,武术中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 和膝为中节、肩和胯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相和谐,称为 “六合”。比如一个冲拳动作,不是单凭上肢肌肉的力量来打的,而 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若是靠提肩甩肘 来打拳就显得很不活顺。有些动作起于根节,而有些动作则是起于 梢节,如云手、翻腰等动作,两手常常要积极带动身体的转动。其次是劲力要充实,假若一出拳,一踢腿软绵绵的(个别拳种除 外),人们会摇头,怀疑你到底会不会武术。长拳中发劲在“顺”的 基础上要“达”,“达”就要在末端使力量显示出来,冲拳要力达拳 面,弹踢要力达脚尖,打出来要有“蹭”、“蹭”的声音,铿锵有力。要 使动作力量充实,除了讲究顺序之外,还要看是否会用刚柔法,许多 动作都是开始起动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最高速,这种 劲力既速敏又有弹性。如果开始就使足全身的力气,该放松的肌肉 也过分紧张,劲力不但发不出来,而且显得笨拙,武术中称为僵劲。 俗话说:“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生铁虽硬却太脆,不 堪一击,而合金钢则硬中有韧性,才坚固。因此看武术中劲发得好不好,就要看它打得顺还是不顺、活还 是不活、脆还是不脆。
浏览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