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简介说一切有部,音译为萨婆多部,简称为有部,别名说因部。佛灭后三百年初,从上座部 分出,说一切有部的根据地在蜀宾,南印度的龙树菩萨曾经学习过有部思想,继他之后的 世亲也出自此派。说一切有部有四位大论师,即法救、妙音、觉天、世友,而世友被认为是 最正确、最权威的一位。说一切有部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当时僧伽提婆与竺佛念所译的 《阿毗昙八犍度论》《阿毗昙心论》及《毗婆沙论》引起了许多出家僧人的学习,说一切有部 的论典被世人争相学习,而修学者被称为毗昙宗(又称因缘宗)的传承弟子。其中梁代的 慧集,弟子僧旻、法云以及与慧集同时在北方讲习毗昙的慧嵩、志念为修学毗昙的著名 人物。有部的基本理论典籍出现在公元前2-前1世纪,迦旃延子所著的《阿毗昙八犍度 论》。这部论典在前秦建元十九年(383)由僧伽提婆与竺佛念译出,后来玄奘又在唐显庆 二至四年(657-659)重译,并改名为《阿毗达摩发智论》,这也是《发智论》最早的译本。 《阿毗达摩发智论》和《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 类足论》,合称六足一身论。除了上述论藏以外,有部的经藏有《杂阿含经》和《中阿含 经》,律藏则有《十诵律》《据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二十八种,二百八十卷。

有部《大毗婆沙论》简介《大毗婆沙论》是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全称《阿毗达摩 大毗婆沙论》。《大毗婆沙论》由玄奘翻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总共有二百卷。《大毗婆 沙论》的造论缘起:相传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纭,人各异说,便 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国建立伽蓝,召集五百位有名论师,以世友为上座,费时十 二年,造《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十万颂,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摩发智论》。大毗婆沙这几个字含有广说、胜说、异说这三种意义。据《俱舍论光记》卷一所述: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音。梵本《大毗婆沙论》共有十万颂,除了唐玄奘法师所译的唐译本以外,在唐代以前还 有苻秦僧伽跋澄翻译的节抄本和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翻译的不完全本。总共三个译本。一、苻秦译本,题名《裨婆沙论》,十四卷,系苻秦建元十九年(383),秦秘书郎赵正请 瑞宾法师僧伽跋澄口诵罗汉尸陀槃尼节抄的《大毗婆沙论》,然后由佛图罗刹为之宣译, 由外国沙门昙摩难提写成梵文,苻秦沙门敏智写成汉文《高僧传•僧伽跋澄传》,道安法 师加以校对。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译本,题名《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梵文十万颂由沙门道 泰从西域所传。关于译文的时间有两家不同说法:(一)据《阿毗昙毗婆沙论》所述:时天竺沙门浮陀跋摩也来到凉城,凉主便请他二人于乙丑年(425年)四月 中旬在凉城闲豫宫寺开始传译,并清沙门智嵩,道朗等三百余人考文详义参与其 事,至丁卯年(427年)七月上旬译毕,成一百卷。嗣因凉城兵乱散佚,又经写出 六十卷,传到宋地流布。(二)据《出三藏记集》所述:此论是丁丑岁即四三七年四月开始传译,至己卯岁即四三九年七月译讫。第二种说法被后人所引用。《大毗婆沙论》对有部根本论典《发智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大毗婆沙论》依《发智 论》为中心,广涉有部的所有教义思想;同时,《大毗婆沙论》阐述了正统有部的理论,还列 举了各种不同的异教说法,从有部的观点去破斥异说来显示自宗的观点,这也就是《大毗 婆沙论》的核心思想和宗旨所在。《大毗婆沙论》参考《发智论》的种种注释,汲取了《品 类》《施设》二论乃至《界身》《识身》《法蕴》《集异门》等四论的教义思想,弥补了《发智 论》的不足所在,使得《大毗婆沙论》所论述的义理更为圆满,是后世学者公认的部派佛教 中的力作。

小结有部思想以存有论为目的,阐述了宇宙万有的实有主义人生观。有部的解脱为证得 阿罗汉果,这和大乘佛教成佛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差别。不管是小乘思想或是大乘思想,都 是以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为根本,这是大小乘佛法不共的地方。从有部的《大毗婆沙论》来 认识有部的思想,是从整体性的系统认识上来说的,这也是对有部教义和其他小乘佛教思 想的一个研究。佛法以空来区分有和无的不同,存有或是存无和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性相体用定义而说的。从时间上说,有部认为一切事物是存在 的有体;而从现象上说,万法都具有实在的自体;从体性上说,物质具有生住异灭的现象; 从证灭上说,万法具有有为和无为的性质。这些就是有部对万有诸法的根本认识。《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这段经文以缘起的形式诠释《易筋洗髓经》,修习易筋洗髓是佛法止观思想,确立正 确的人生观是脱离六道轮回和了脱生死的根本,说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告知佛 语正见乃是成就大乘佛性的根本所依,通过修习洗髓经而获得盛深禅定功夫,最终获得洗 髓却尘趣人涅槃寂静的境界。总义还说到: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在正式练易筋功静坐、修学易筋经的最佳时间在半夜的时候,用运气吐纳的方法,在 精进断睡眠中保持一种柔和慈悲的心态来静坐调吸,依靠易筋的功夫来进入四大皆空的 真实意境。文中“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是经络走动的一个 概况,练功的时间段和气息走动进出任督二脉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关系。文中结合了传 统文化思想,说明了饮食知节量、少食少睡乃保养身心状态愉悦的根本来源。

易筋洗髓的运用方法“无始钟气篇”第一: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 唐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这段文提出了气的来源,理、体思想以及气和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的空性道理。文中结合了中国理学气的概念,从佛家地、水、火、风四大皆空的道理上诠释了气的坚、湿、 暖、动的体性,说明了元气是练功的主要命脉。“四大假合篇”第二:元气久氤氯,化作水火土……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练功的根本在于元气,道家认为气是水、火、土三大元素构成的,佛教的气是地水火风 四大。身体乃是假四大,地指人的身体骨、髓,水指人的血液及唾液等,火指人的体温,风 指人的呼吸,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一个皮囊之躯,此假合之体充斥着气的坚、湿、暖、动 四大皆空的体性,以此假合之体而借假修真的洗髓功夫。说明了地水火风和人体经脉骨 髓相噬相容的道理,指明了正确调理气息的目的。

“凡圣同归篇”第三: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凡圣一体的概念在于凡夫和圣者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不同,凡夫执著假我,贪著五欲之 乐的虚妄颠倒的不正见)佛法认为六根和外境的相互关系是能所的关系。宇宙万物一切 由心而生,缘起如幻的,人命无常,物我皆空。“物我一致篇”第四: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中国儒家的追求在于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物我一致篇”从佛法角度上区分 了人与飞禽动植物的不同生活领域,提出造杀等恶业会影响到内脏,由意业造罪而感受不 同的果报思想。劝知修学者少欲知足,了却生死的根本,断除贪欲而令心安住在止观中。“行住坐卧篇”第五: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是用止观在行住坐卧中的所缘形象,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收眼看眼前一丈内,调理 身吸,安住在正念当中,在止观中具足威仪,观缘起如幻的方法。文中:法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结合了经络学的思想,同时也指导学人在修习止观中的正确行住坐卧肢势

易筋洗髓的修证境界“洗髓还原篇”第六: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洗髓与易筋融合的最高境界在最后修到十地菩萨究竟地果位成就金刚之体°文中提 出情志和五脏六腑有损耗和牵动的影响关系。用按摩、调吸、吐纳导引人体的经络,使得 气息顺畅,指引修学洗髓与易筋功的正确动作,也是文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最后一句: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揭示了修炼洗髓与易筋功的心法要诀,阐述了断除烦恼是产生禅定根本来源的道理, 亦指引学人走向解脱之道的理论途径。小结《易筋洗髓经》是少林武术的修心思想典籍,从世间法和出世法上阐述了修习禅武的 核心纲要。修习禅武思想和佛教其它思想最大的差别在于形体动作上的练习,禅武是以 武为主,从禅的思想上渗透整个修习者的身心,从而在习武中获得禅定而根本解脱。禅武 者的解脱需要从身解脱和心解脱这两方面来说,不管是身解脱或是心解脱,都需要经过长 期的断证练习,从根本上断除贪瞋痴根本烦恼而出离三界,而这种出离,也是从身心这两 个方面来说的。所以说,易筋洗髓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色身基本结构.从有漏心上改 变,由禅定的功夫而出离三界。易筋洗髓中所蕴含的道理,涵盖了人体学、现象学、儒学、 道学、理学等思想,这是祖师学问渊博的一个体现,也是悟道者对世间现象的一种体悟,是 值得世人和后学所学习和研究的。

浏览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