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迷人。迷在形象生动,千变万幻;迷在高手云集,姿采纷呈;还迷在它的技术宽,容度大,任剑坛风流们自由地驰骋,风格迥异,若春 兰秋菊。较有典型性的似有三种风格。赵长军的醉剑可属一种类型。它的特色是整体感强,毫无懈 怠。从一开始的几个摔跌便急剧地引向高潮,接下去在踉跄飞旋中 剪点穿挂,闪展游击,跌扑翻滚,难险环生。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淋漓酣畅,气势贯通,犹如痛饮佳酿的醉客,将浑身解数纵情施展。赵长军以他娴熟的技艺和优厚的素养而独绝于步,观后确有美不胜收、一睹为快之感。李志洲的醉剑,当属又一类型的剑。他更着重于运动技巧的艺 术处理,动作飘逸而敏捷,飞起似轻云一缕,下地如落叶一片,在急 缓自如的交替中变换节奏,追求一种韵律的美,恰同一醉仙于烟云 薄雾之中,若即若离,妙不可言。徐向东的醉剑则另具一格。造型生动,间以乱中有序的剑法, 动静分明,洒脱不羁。尤其是“扣腿举觞”、“仰身贪杯”、“席前抢酒” 等造型,功力深厚,栩栩如生,似乎塑造了各种酒仙的不同形象,令 人一览无余。另外,翟贵奇、李殿方、王建军、曹凯等也都有绝处,或大缸豪饮,或倾杯独酌,不凡身手。有人说,究竟哪一种最符合醉剑的风 格?或者,是否三种风格融于一体会更好些?要探索这个问题,不 妨琢磨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名手集中在醉剑项目上。一则表演性强,二则技术个性强,刚柔运使任其发挥,这些都更适宜于沙场老将。尤为重要的是它要求更高的协调,剑法、身法与步法的绝妙配合,应当说练入达化之境的运动员才会胜任,游刃自如。他们根据各自的体能、情趣、气质来处理一招一式,乃至整套。因此,与其评 判哪一种风格好,莫如分析谁的功力纯透,造诣精深。真要千篇一律,反而乏味。犹如京戏里的唱腔,同一出戏,言、马、谭、麒等派 的唱法不同,各有妙道。同样,完全统一了格调反而会限制了运动员的创造。拿传统醉拳来说,也有“醉八仙”、“醉酒拳”、“鲁智深醉 打蒋门神”、“燕青醉跌”等多种,技术风格也不尽相同。从这一点来看,有人提议醉剑、猴棍等一些传统器械,不进 行竞技比赛,采用表演评奖的办法,恐怕会更利于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当然,醉剑也有需要统一的东西,恐怕应突出一个“武”字,即 讲求剑法。这里借用古人唐顺之的一句诗:“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 通身皆是手。”醉剑也当是醉形与剑法浑然一体,似醉非醉,暗藏杀机,在踉跄步履和跌扑翻滚中,如何表现丰富多变的剑法,乃是重要的宗旨。只重醉形和技巧,势必与舞台上的醉剑混同;只注重剑法 而忽略醉形,至多是地躺剑,名不副实。当前来说,主要的问题在于 对剑法的精深琢磨有所忽略。愿剑术名将高手,不断加强和丰富醉剑方法,使醉剑更加赏心 悦目。武术器械浏览古代兵器和武术器械一样吗?许多少年朋友对武术器械甚感兴趣,看见武术运动员手中拿着 明晃晃的大刀、亮闪闪的宝剑、索索响的九节鞭,在演武场上一练, 呼呼生风,铮铮有声,引人心驰神往,仿佛透过他们能看见古代将士 横枪跃马的雄姿和武林豪杰的高超武艺。然而,小说中描写的,诸如张飞的长矛、李逵的大斧、岳云的双 锤、薛仁贵的大戟等等,为什么很少在武术中见到呢?武术器械是从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两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何况小说中还得来一点夸张呢!古代兵器记载中称为“五兵”、“五刃”、“五戎”、“刀兵”、“兵 草”、“兵仗”、“十八般兵器等等,最早出现的戈、矛、弓箭、剑、戟 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兵器日渐增多,达几十种以上。就是同 一种兵器也变化出好多种来,如宋朝的长杆铁枪就有十八种之多, 枪头各不相同,有的头带钩刺,有的似笔尖,有的如梭子,有的赛 灯笼。明朝《武备志》中画的长枪有叫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 钩镰枪、标枪等等,可以说古代兵器琳琅满目,洋洋可观。人们 常形容武艺高强的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指 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本领,明代唐顺之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 六”、“武艺一十有八”,说明十八般兵器要算比较常见而又便于演 练的一些。但是,这十八般兵器与今天的武术器械也不尽相同,如《水浒》 中九纹龙史进拜王进教头为师,所学的十八般武艺是:“矛、锤、弓、 弩、铳、鞭、简、佥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恐 怕除了剑、枪、鞭以外,其余在今天的武术场上已很少看见了。十八般兵器自元代开始不下四五种说法,包含的兵器不一样。 在历史长河中,有的兵器随时代而淘汰了,有的兵器只是历史中 的一瞬便很快销声匿迹了,而有的兵器却繁衍不穷,成为武术器械种为人类身心造福的器具。凡是成为武术器械的必需是便于演练的,技术方法丰富而有特色。如古代兵器中的弓、弩,虽然被称为兵器之首,却不可能成为武术的演练之器;又如古代战车 上使用的戈,主要用法是横击和勾杀,既长又笨重,并且没有很多 方法,武术中自然不会延用,就是在古战场上也较早地淘汰了;再如古代的大锤,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持锤者被称为“金瓜之 士”,膂力过人,毕竟因分量重而方法少,很难以广为传练,而成为 武术中的稀罕器械,又如古代的铁茯藜尽管轻便,却不便于手技演 练,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传世,也不可能成为武术器械。然而有些在 民间传用的武器、器具、劳动工具,在劳动人民手中长期传练,有 丰富的方法和特色,却也会成为武术器械,如峨嵋刺、鞭杆、拂尘、 大把等。因此,古代兵器不一定都是武术器械,而武术器械也并非一定 是古代兵器。今天的武术器械大致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等 四类。短器械主要有刀、佥、匕首、峨嵋刺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扑刀(双手带)、春秋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头双枪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止匕外,还有长穗剑、鞭杆、大枪、三尖叉等;对练中还常用拐、 藤牌、梢子棍等。古代兵器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武术师资还相当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武术爱 好者的需要。各地区的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只能容纳极少数人参加武 术训练;在学校中,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精通的人也还不多。处于 这种情况,开展自学活动便是势在必行的了。如果自学的毅力比较强,方法又对头,也是能取得成效的。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点方法。坚持从基本训练入手学什么都得讲个顺序,舍近求远,想一步登天,其结果只能是 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武术的学习顺序一般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初级拳术—— 初级器械——中、高级拳术套路、器械套路一对练。基本训练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两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基本 训练是基础,像造楼的根基。根基打得扎实、牢固,楼才造得又高又 好。当然武术的基本训练还不完全同于造楼,不一定等到基本训练 全部掌握好了再开始学套路。基本功是没有底的,可以在掌握了一 些主要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后,边学套路边加强基本训练,既可以 提高兴趣,也可使两方面相互促进。对于基本训练,学习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要弄懂动作规格 和运动过程,还要反复琢磨要领,在练习中认真体会。对动作认识 正确了,重要的还在于练。要练功,要使功夫长进,要建立正确的动 力定型,没有一定的重复次数和持续时间是达不到的,没有一股坚 韧顽强的精神也是掌握不好的。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理性认识,对武术中基本动 作术语要逐渐熟悉起来,积累起来,比如各种步型、步法、手型、手 法等,在套路中往往不再详细地叙述,即使有叙述,你则一看就懂. 甚至看了动作名称,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大体的动作轮廓,可以节省 不少时间。当然,目前武术中的术语还不够统一,有的还采用一些 传统的象形术语,如打虎势、乌龙绞柱、大鹏展翅等,则要通过看图和文字说明,逐步熟悉起来。掌握了基本动作和相应的术语,犹如学外语掌握了一些单词和 词组一样,翻译起来就方便多了。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