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练基本功还是练套路,练习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场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地方不宜练习;在草地上也要事先试一 下滑不滑;在水泥地上要注意把沙子扫干净,小石子捡走,果皮等物 也要清除,以免滑倒或扭伤。不注意场地的选择和清理,往往会造 成不应发生的伤害事故。此外,练习时的衣着和器械均要检查,如鞋带结紧了没有,腰 带松紧是否合适;衣裤一般不宜太瘦,太瘦则影响动作的自如,但太肥也不好,有的青少年自制的灯笼裤十分宽大,实际上有时会影响 动作,甚至会自己把自己绊倒。检查器械是十分重要的,如刀剑的把若发现松动,应及时旋紧 尾端螺丝再使用;枪头要检查螺丝松动了没有,等等,否则万一脱飞 出去易造成严重伤害事故。注意难度动作的学习难度动作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些初学者称其为难度动作的, 对优秀运动员来说却已成为普通动作。当你熟悉地掌握了某一难度 技术,久而久之,这个难度在你来说也就不算是难度动作了。对初学者来说,如一些腾空跳跃、跌扑翻滚、扫转等动作是属 于有难度的动作。在进行完整动作练习之前,最好采用一些辅助性、诱导性练习等方法,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并使机体机能在泛 化的基础上分化,即哪些肌群关节该参加工作,哪些肌肉、关节不必 参加工作,逐步使动作准确。否则,由于好奇心重、求胜心切而莽撞 从事,是最容易受伤的。比如打一个旋风脚,开始弄不清概念就做, 在腾空旋转中是很容易摔跤的。一个难度动作未掌握好,便去做这个难度的复合动作,就更容 易出偏差,如旋风脚完成得还很吃力,再加落地接坐盘,膝关节很容 易挫伤,重则造成半月板撕裂。其次,有些难度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身体素质为基础,如要做 右脚起跳、右脚落地的腾空飞脚,没有良好的弹跳力、背腹肌力量和 右腿的弹踢速度是很难完成的,勉强完成则很容易受伤;又比如一 些直体跌扑动作,没有结实的肌肉、良好的控制力和技巧,靠硬摔也 很容易造成内伤。此外,有些难度动作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保护措施,如练习侧 空翻,最好有人帮抄一抄,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空中感觉,掌握 了要领,就可以逐渐脱保。一个人急于求成,凭一股热情硬拼,十有七八要扭伤踝关节。其他如旋子、旋子360。转体,动作更复杂些, 应在老师帮助指导下练习。练武术从小抓练武是否能振奋民族精神?人们不会忘记,当电影《少林寺》在国内放映时,场场爆满,使 人大开眼界,连连赞叹:“我们中国竟有这么好的武术。”的确,有相 当一部分人,也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我们民族所独有 的传统武术颇为生疏,或者不甚了解。其实,像李连杰等一批优秀 武术运动员,他们早已出类拔萃,蜚声武坛。只是他们的功夫不太 为武术圈外的人所知,像埋藏于地下的金子,还未发出璀灿夺目的光彩来。武术,是我国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体育之一,是民族精神的一 个象征,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振兴中华的年代里,开展武术更有 深远的意义,正如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指出的:“一种具有民族特点、 民族风格的文化活动形式,一旦得到普及,被广大人民所掌握,就 会成为这个民族风貌的一部分,对振奋民族精神产生难以估量的作 用。”可以说,中小学开展武术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武术教学来从小 培养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其爱国热情。武术运动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凝聚着历代人民的智慧,许多 拳种、功法是由数代宗师呕心沥血、反复磨砺而成的。它在人民中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尽管有些帝王为维护其统治,采用收 天下兵器、禁民间结社、不准习武弄刀等禁条,但都未能使武术断 代绝迹。今天,如果让武术从我们手中淡薄遗忘,让热衷于追求中 国武术的外国人将武术发展成他们的东西,在世界上传播推广,岂 不是有愧于祖先,有辱于中华民族! 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国家和民 族古老文化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民族。因此我们要把 武术作为继承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摆到重要位置, 积极开展。在今天,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它具有强筋壮骨、 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作用,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都是很适宜的。中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 样,技艺之深广,决不是三拳两脚的打斗。它不仅具有技击性,还具 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是一项十分有益于学生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体育运动。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够调皮了,再让他 们学了武术那还得了。”其实,真正学武术的人是很讲武德的,从不 惹是生非。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全国冠军,如李连杰、赵长军、原庆、胡坚强、孙建魁等,都曾是作风正派、忠厚淳朴的青年,既朝气 蓬勃,又虚怀若谷。传统的武术教学,对学生从来都是严格的,除 了教技术、练功一丝不苟,强调“严、苦、勤、恒”之外,还重视武德 教育,如少林拳的“十戒”,内家拳中的“五不传”,就是对不遵守武 德、恃武逞强的人的制约。在武术教学中,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教育, 坚持正确引导,定会使青少年获得多种益处。此外,武术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受场地、季节、器械等的限制 较小,比较简便易行,俗话说:“拳打卧牛之地。”添置一些竹剑、竹 刀、棍、枪也花不了太多的钱,再不行,在普遍开展拳术的基础上, 挑选少数优秀者组成业余武术队或小组学习器械也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占的比例很小,真正能教武术 的教师也不多。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里,连仅有的一点教材也没有完 成。武术在社会上是很有群众基础的,公园和绿化地带练剑习武者 随处可见。相比之下,中小学武术的开展是很不够的。全国武术工 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做到受过中等教育的大部分人都能对武术有一 个基本的了解,并学会一套拳和一种器械套路。”这的确是一个振奋 人心的目标,然而要切实做到却非易事,最重要的一环是需要拥有 大量的武术教学师资。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与实用技击应有所不同。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尽沧桑。它曾经为军事战场上的攻 战搏杀效力,为绿林豪杰“替天行道”生威;为统治者“庭前相击” 一娱耳目,也为颠沛流离的江湖艺人糊口谋生。然而新中国成立以 后,武术被正式确定为体育项目,一驱历史尘埃的笼罩,步入了体育 科学的殿堂。武术中离不开踢打摔拿、闪展进退,技击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 点,然而一招一式讲规格、讲方法、讲劲力、讲功夫、讲节奏、讲神 采、讲用气、讲用意等等并不完全从实用出发,也要讲科学性和艺 术性。武术就其概念而言,从来也不应全是实用本身,只能说它具有 较高的防卫实用价值。在古战场上,武术从形式到内容都须围绕着 实用这一点。今天人们更多需要的是用武术来强健身体、陶冶性 情、丰富文化生活。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允许武术与实用技术存在 一定的“距离”。正如射击运动与战争中的射击有“距离”,竞走运动 与行人走路有“距离”,自行车运动与大街上骑自行车也有“距离”, 不要说与实用活动更远些的球类运动了。总之,生活中的实用活动 是无法替代体育运动的,唯体育才会使人得到全面的活动和强有力 的锻炼。武术运动从健身和竞技的要求出发,就要提高动作的幅 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难度、动作的技巧……这些势必要与实用攻 防术拉开一定的“距离”。从演练和观赏的美学角度看,“距离”也是必要的。美从最广义 的审美价值来说,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9世纪的一位法 国画家有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画家 答道:“你没看见我在画橡树吗? ”那人却说:“橡树不是已经长在那 儿吗?你还画它干什么? ”这位过路人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却 也提醒了画家:艺术不是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升华。武术若 与现实没有“距离”,只能形同嗜血的厮斗了。从审美感觉来说,当你从武术功利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 运动中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 美的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是有别于实战动作的。我国古代艺术家很早就提出了 “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齐白石老人 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的传统艺 术历来主张既不杜撰荒诞不经、非目所知的抽象,但也不追求毫发 毕现、一览无余的具象。武术属于体育运动,毕竟需要拳脚的实地功夫,不可生搬硬套, 但是在提高套路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上,可引为借鉴。 武术套路技术只有保留传统的技击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才不失 为武术。武术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益。
浏览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