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 能包容和理解中国武术。任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意义,但 没有一个体育项目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武术 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

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 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 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诸如武术的整体运动 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尚武崇德 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大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 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中国历史上曾 遭外敌入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运,武术却没有因此而消亡;它与 多种文化形态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没 有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 化体系。同时,从武术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比如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反映出民族的以 “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反 映了刚健有为、入世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统;追 求个人技艺的纯熟、神韵和意境,正是成就人格完美的传统审美情 趣;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中 国人礼让为先、有礼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实求内在的竞争特 点,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 观念,等等。

凡此种种,武术与中国文化是如此地一脉相承,可以说武术是 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反过来说,生长在中国的技击术,必然打上 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总之,对武术的认识可以更广义地说,武术是以其攻防技击为 本质特征,以健体、防身、修身、养性为主要功能,以人体运动形式 表现的中国文化形态。

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 引言

中国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然而, 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却在不断地衍化,武术界人士也总是喋喋不休地 论争。

它的庞杂性和局限性,给武术理论建设和教学带来不少麻烦。 武术教材也好,武术研讨会也好,曾把它界定在一个体育范畴之内。 难道由于武术归体育部门来管,它只带有体育属性吗?诚然不能。

本文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力求客观地去追 寻它的起源和衍变,探索它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特性,分析它的社会 功用和价值,比较体育运动的规律与原则。

量武术与军事技艺不能混为一谈

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漫长久远年代里走过来 的武术,今天的概念和昔日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少 差异,但本质属性应当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曾用过不同的名词归属武术这一概念。

如春秋战国时有“技击”之称;汉代有“武艺” 一词;清初人们 取用了《文选》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中的“武术” 一词;民国时 期称作“国术”;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武术”。

据文字记载,古代武术中以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力”、 “角抵”、“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舞练形式 的套路运动有“戈舞”、“矛舞”、“刀舞”、“剑舞”、“双剑舞”、“戟 舞”、“双戟舞”、“走戟”、“使耙”、“使棒”、“使枪”、“使拳”、“打 拳”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

从历史上溯源,人类为了生存竞争或安全的需要,狩猎、战争 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里 融汇交织,然而就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却有本质的区别。战争中 重要的是群体的阵式、协同等,个人的技术作用极为次要;武术却 是以个体行为为主、流体于民间的一种社会形式,表现了自卫、健 身、娱乐、表演等多种社会价值和功能。在整个进程中,中国古代的 儒家、道家、道教、佛教、民间宗教,以及各种民俗文化,都对其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不妨说,原始形态的武术与同时期世界各 地域的武技几乎无大区别,而发展到近代却迥然不同。重要的在于 先秦以来,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长期积淀,使它逐渐远离狩猎 和军事技艺的形态,成为一种独立的人体运动形式和文化载体。由 此,舞拳弄棒,其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素质,而战争技艺是“一起拥 进”、“就戳便斫”,岂容得“活泼跳动”、“身势手法”。

“武术运动”不能替代“武术”

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显突出,归属体育部门来发展它, 又使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强。近些年来,它的定义 被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 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然而,从广义上说,武术的定义并不是体育能够涵盖的;从 它的功能来说,也不局限于体育。对武术的定义可以从三个侧面 来剖析。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最早它同源于狩猎、战争中的实用技术。随着不断地总结发展 和适应需求,从形式到内容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技击这一精髓却万 变不离其宗。“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它的本质属性,无 论是套路还是格斗,都离不开攻防技击。这一特性使它既有别于舞 蹈、杂技等人体运动形式,也有别于体操等体育项目。

当然技击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人类从本能需要到文明需要 必然出现的技能和文化。世界各地如角斗、拳击、击剑、泰拳、空手 道、跆拳道、桑勃、摔跤等等,也具有技击攻防的属性。重要的是华 夏民族,炎黄子孙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自己的实践,按 照自己的需求,总结出了自己的传统技击术,诸如踢法中有蹬、踹、 铲、截、弹、缠、扫、挂、点、弹、踩、撅等,打法中有冲、撞、挤、 靠、崩、挑、劈、砸、贯、撩、盖、鞭、抛、抄、钉、砍、插、穿、标等; 踢打摔拿跌法、桥法、十八般兵器的击法等,均有独到之处。武术的 技击属性,反映了武术概念的内涵。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

这一点在定义中已明确提出,表达了它的体育属性。这不仅由 于千百年来人们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将其视为健身强 体、提高素质的手段,发挥它健身和育人的功效;也由于近代以来, 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减小。而体育功能增强,在近代文明兴起体 育的时代,更向体育项目上转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 武术为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普及和竞技比赛,竞赛法和规则使武术 的套路和散手更明显地表现出体育性质。

从技击而言,它是一种人类进行格斗的方法,可以包括你死我 活的和竞技较量的两种性质。那么,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技击术也不 乏含有置对方于死地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方法,这与体育的性质又是 相违背的,便只能摒弃那些致伤、致残、致死的方法于武术运动之 外,或者演化为一种个人操练或默契配合的套路形式。这也反映出 武术作为传统技击术这一概念,含有超越体育的成分。这种武术技 能仍在公安、司法及军事侦察部门得以保留和采用。对广大民众来 说,武术的体育属性是主要的。

定义中提出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说明也并不完全都是技击内 容,如套路运动中的连接过渡动作、“亮相塑形”等,也有整个套路 技击含义并不突出,而健身、观赏功能较明显的。在散手运动中对 有害健康、危及性命的动作,视为犯规而不允许采用,或加以限制。

从逻辑学上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是武术的上属概念,武术的套 路运动和格斗运动则是概念的外延。比较确切的提法,体育项目的 武术应称其为武术运动。

我们在认识武术概念时,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技能或 人体运动,还应认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技 击术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它的初期也可以说大同小异,发展至今却 有很大的差异,武术的独特性与它的文化氛围分不开。在漫长的历 程中,它不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礼仪、军事思想、 文学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形态的深刻 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态模式、 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浏览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