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滇黔弓弩的神功威力

弩箭在滇黔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射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抚水州” 一带(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及毗连的荔波、环江等地)水族的先民,“兵器有环刀、标牌、木弩。善为药箭,中者大叫,信宿死,得邕州 药解之即活”④。像傣族也曾用它们“制服两番”⑤。所以,弓弩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以及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如1746年泸水县弄更扒起义时用“滚木劲弩”杀伤大批清军,1802年 维西县恒乍绷起义中义军用劲弩抗击清兵,1884年苗族首领项崇周曾率领射弩队重创入侵法军,1913年独龙族人民用弓弩严惩进行间谍活动的英国侵略者布查等人,无不显耀着滇黔民族劲弩毒矢的威风。乂如片马事件中的褚来四⑥就是一位射箭高手。在1911年的片马事件中,褚来四一箭结束了英军巡逻队官的性命,迫使英军大部撤出片马,彰显出滇黔弩弓的威力和技艺的高超。

五、丰富多彩的弓弩校射活动

最初发明弩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猎物,提高狩猎效率,以及抵御外来的侵略, 与狩猎军事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开拓土地,防御外族入侵,除了要求人们强健的身体,还要有高超的射技,因此经常进行射弩竞赛活动。后来这种以提高军事素质为目的的射箭活动,逐渐演变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项文体活动。 《新唐书•南诏传》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南诏善阐府骤信“命左右驰射。每一人

①《黎修公南上帕沿边志》,作者不详,见怒江州志办公室编:《怒江旧志》,69页,1998。

②范承勋等:(康熙)《云南通志》卷—,见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50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③(唐)樊绰:《蛮书》卷四。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九十四。

⑤(明)杨慎:《南诏野史》,164页,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

⑥ 褚来四(1857—1943)男,泸水县人,像傣族。从小练习狩猎、射箭,身怀绝技。在1911年的 片巧事件小,褚来四率一百多人,英侵略军战斗,身先卒,英勇奋战,令敌人闻风胆寒。见云南省泸 水县志编制委员会:《泸水县志》,467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射,法马逐以为乐,数十发止。”①可见当时射箭活动多么广泛。在民间这种校 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2-2滇黔部分民族弩射活动简表




























民族弩射活动内容
俅傣族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是傣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阔时节”,也是保傣族竞射节主要项口有:射耙耙、射头顶鸡蛋、射刀刃等等。射耙耙:在50米之内用一小耙杷作靶,年轻女子还可以在轮到自一心上人射击时,将精心制作的里面放有烟盒、烟锅、口弦等爱情信物的挎包放在靶边助威。竞射以 一箭射中定输赢。射头顶鸡蛋:未婚男射手让自己的意中人头顶内装大米、上面放有生鸡蛋的碗,站立于数米开外顶靶,开弓搭箭,箭到蛋破,情人安然无恙。据说这是考验情人是否真心,并相信上天会保佑有情人而举行的,场血惊心动魄。射刀刃:箭射到刀刃上,箭劈两半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像傣族还举行射弩会。射弩以釉米耙耙为靶,将它置于20米开外,射手依次排队射箭,以射中最多者为冠

像傣族的“刀杆节”中,弓弩比赛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普米族牧人们在牧场上拉开一定的距离举行射箭活动,用弩射吃食,中者得食, 参加者以男性牧人居多
拉祜族节期间组织打弩比赛,在拉祜族各村寨十分盛行。比赛时无论是平射、 直射、高射,射果子、射树叶、破箭射等,百发百中者比比皆是
独龙族射弩是独龙族男人的娱乐活动,其灵活性很强,随时都可以举行,有时几个小伙子白行组合进行比赛,看哪个的射弩技术高,不服者还可以多次进行较量。有的比赛规定几个参赛者每人只能带一两支箭,带着弩分头去寻找口标 (鸟),看哪个先猎中鸟。如两支箭都射完,也没打中者为输,如其中一人打中一只,而另一人打中两只,以多打者为胜。如鸟打中了,可没有找到,在一 般情况下被判为输

年节里青壮年射手们进行射弩比赛,口标一般是各种动物模型。他们认为射中什么兽,来年必猎获什么兽,一箭不中再来一箭,几乎人人都能射中。射手们将射中的山兽拿何来吃,姑娘们在一旁呐喊助威,热闹非凡。随后,人们围圈歌舞,尽情欢乐。入夜,男女老少在篝火边跳舞唱“罗社尔普”即新年歌,庆祝新的一年人顺粮,有领唱的,也有合唱的。届时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基诺族逢年过节,寨子中常常举行射弩赛。这种比赛有村寨对抗和个人对抗两种。比赛距离有30米、40米、50米不等,可分为立姿和跪姿两种形式,以射中靶心者为胜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

 

续表



















民族弩射活动内容
值族伽族的传统弓弩射击技艺比赛活动项目也特别多,而且要求的标准也相当高。一般有射刀刃、射线、射树叶、射树干、打竹弹弓等。射刀刃的要求是把一把剑刀插入地上,刀刃对着射箭者方向作为靶子,以射者的箭被刀刃一破为二为获胜者,但如果有2人或3人的箭都被一分为二,则笫一名的确定还要用秤来称2份箭的重量是否均等,以均等者获优胜。①在低族中,获优胜的小伙子一般还是姑娘们选爱人的对象。所以,每当农闲组织集体追小时,在出发前,青壮年们都要比比箭法。他们射30步开外玉米粒大的固定口标,不仅要 看能否射得准,还要看箭射进去的深度
彝族彝族有春节比箭之习俗,大年初三是比试日,全寨男丁集合在坡,用木石为靶,优胜者可得村寨老的嘉奖;年轻人还走村串寨,到外村去比赛射靶。箭靶在50米以外,互相挽着射。除成年人比箭法外,孩子们也有竹片麻绳制成的弓箭,用来射雀鸟②
苗族射花节是居住在惠水部分地区苗族青年男女们的节日。在射花节前夕,姑娘们就用两根竹竿把要射的花夹好挂起,花的两边还挂上花布条和银首饰。 的花达五十多块,一块接一块地缝在长条花布上。射花节一到,姑娘们把用竹竿夹好的花高插在坡头上。射花开始后,小伙子分别向东、南、西、北各射一 箭,再由姑娘将她亲手做的那一块花指明为要射的口标,以射中者为能。许多有情人通过射花相识,成为终身伴侣

贵阳一带苗族过“四月八”时举行“射背牌”活动③

六、忠实伴侣——终生相随的伙伴

弓弩除用作狩猎、战争和娱乐外,还另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一个孩子几乎从出生时就和弓弩联系在一起了。拉祜族接生的老人要给男婴唱关于拉弓射弩的歌:“雅八代,雅八代,快长,快大,快快成人。做你阿爸的好助手,拉弓射弩,捕兽,除害护卫寨子。”取名时,南涧的彝族也要从箭中得到些保佑。南涧彝族自治县浪沧区有两个石箭,一个石箭在公郎的石箭村田中,上面刻着“此神物……穿地穴……”等铭文。由于石箭的年代久远,住在石箭周围的彝族、 汉族群众,给小孩取名字时,总喜欢带上一个“石”字,认为带有“石”字的 小孩,“石宝”、“石龙”、“石凤”、“石祥”等可以长命百岁,能够得到石箭的

①临沧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沧地区志》,276 ~277页,昆明,与南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2(X)4 „

②郭振华、郭志禹:《彝族武术文化研究》,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③杨正文、万德金、过竹:《苗族风情录》,392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保佑。另一个石箭在浪沧区的马房村后面的旭山上。马房村的彝族群众称这个石头为“鬼魔石”,地司先生称其为“泰山石”。祈求石箭保护田里面的庄稼。公郎一带的彝族崇拜石箭的习俗由来已久。康熙《蒙化府志》云:“石箭,其一在浪沧江巡检司北二里许,有石长七尺余,役二尺余,上锐如镶,下圆如干,屹立田中,耕者误伤之则有痕。右有方塔一座,高一丈零,宽八尺,谓系箭筒。其 一在司北马房村山上,横卧于地,镶鼓昭然,土人至祭。相传诸葛武侯标此镇地,箭有三,隐一见二,有铃记云。”①这反映了弓弩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弓弩也同样出现在人们的婚礼中,以求得它们所带来的吉祥。白族人结婚那天, 要在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非常庄重地端出一面崭新的竹筛子,筛子中间用红丝线缀着桃弓掷箭和一把新剪刀,起到驱恶避邪的意思。拉祜族新郎到女方家时,随身要携带弩。在滇黔的一些民族中,殉葬品中也要有弩或弓一张。去世的德昂族人出殡前,要用竹蔑编扎成一间小竹庄房,德昂族称之为“合帕”。合帕内放些弓弩、统帕、砍刀、镰刀等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活和生产工具作为陪葬品。像这种把弩弓作为陪葬品的习俗在滇黔其他民族中也较多见。②贵州黄平革家人对弓箭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革家人始终认为他们是后羿的后裔。自古以 来,他们都要在自家的神台上摆放弓箭来祭祀祖先与缅怀祖先的功绩。革家人认为:神龛一定要用弓箭来祭,否则就是没有香火。革家人去世后,还要在入棺者的胸前盖上一块“亚”字图案的刺绣方巾,革家人亲切地称之为“归宗图”,是挡箭牌,以防死者在归途中“受害”。

总而言之,弓弩在滇黔民族的狩猎、节庆活动、社交、婚恋以及在抵御外侮的活动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终身的好伴侣。在许多民族中,甚至把它们作为丧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都体现着弓弩在他们生命中的地位。因此,弓弩在滇黔武术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