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是《易经》中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周易》中的“易”是 “变易”的意思,《周易》是一本讲述运动变化道理的书,《系辞传》中 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运动变化正是刚柔的变化。受其影 响,几乎武术的每个拳种都讲究刚柔的变化。

刚柔变化的直接体现即武术的劲力。西方体育讲力量,而武术 讲求劲力,两者不是同一概念。武术中的劲力是一种用力的方法技 巧,讲究蓄力、顺劲、柔化、刚发,要求发劲合顺完整。西方技击追 求力量大小,武术劲力则讲究刚柔变化。练拳要“刚而不僵,柔而不 软”,“纯刚纯强,其势必亡”,“纯柔纯弱,其势必削”;或“先刚而后 柔”,或“先柔而后刚”。武术很重视发力顺序,如正踢腿要求“根节 起,中节随,梢节追”,冲拳则要求“起于脚,发于腰,传于肩,顺于 肘,达于手”,这种对发力顺序的要求正是对刚柔变化的基本要求。

劲力有很多表现。例如,“寸劲”讲究简朴明快,既短又脆;“化 劲”顺势转化,以柔克刚,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崩撼劲”先蓄后 发,周身似箭,力贯八方;“翻扯劲”似辘辘翻滚,招招相连,劲力不 断。具体到拳种,如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醉拳中的螺旋劲,八极 拳中的崩撼劲,通背拳中冷弹劲,等等,均有独到之处。实际上,各 拳种都有自己的劲力要求。由此,武术的传授的确还离不开师父的 身传口授,手把手地教。这常常未必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靠文字图 像所能完成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劲力方法既要靠经验 传授,更要靠个人勤学苦练和感悟。

在不同的拳种中,劲力的区别主要是刚柔的区别。少林拳动作 刚健有力,勇猛快速,以刚为主,突出一个“硬”字;南拳劲刚体粗, 以发声助力,劲力外显,以刚为主,刚中寓柔;太极拳以柔缓为主, 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形意拳刚中含柔,八卦掌刚柔相间。通背拳 讲究冷弹柔进,沾衣发力;劈挂拳则猛劈硬挂,似长枪大戟;长拳 讲究“三节六合”,如冲拳要“拧腰顺肩”,起于腿,发于腰,传于 肩,顺于肘,达于手,踢腿要“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总之, 很多拳种都体现了不同的发力用力的技术技巧。实际上,不同拳种 的不同外在风格主要在于各拳种内在的劲力方法的不同,这正是刚 柔变化的区别。

虽然不同拳种存在劲力上的区别,但是,都追求刚柔变化的最 高境界——刚柔相济。即使是太极拳,也绝非一味地柔,而是“绵里 藏针二极富弹性。纯刚而僵,纯柔而懈,几乎每个拳种都强调刚柔 相济。武术技术已经将传统文化中充满辩证思想的刚健精神体现得 淋漓尽致,这种对刚柔变化的高度把握正是“技近乎道”的武术技击 规律之一,更是武术的重要技术特征。

技巧与功力互补

从技术角度讲,中国武术是技巧与功力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武术技术的统一整体。

如前所述,武术的技法庞杂丰富,不胜枚举,极其丰富地展现 了人类的技击技巧,这与西方拳击提炼出直、摆、勾几种简明实用的 拳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迥异的技术特色,更多的是受不同特色 的文化影响所致。中国传统文化更推崇“智取”,鄙视“蛮力”,更多 地将取胜的希望寄托于“出奇制胜”、“以弱胜强”。这在老子的思想 和孙子的兵法中都有深刻反映。

武术的很多拳种提出“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的后发 先至理论,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其技击 提倡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以寡敌众,提出“四两拨千斤”、“耄耋御 众”的理论,追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的境界。太极拳的沾、连、粘、随等主要技法,无一不是“以柔克 刚”、“以反求正”的技法。

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技艺的高低不仅以能否取 胜来衡量,而且还要看技法是否用得巧,用得妙,令人心悦诚服。吴 殳在《手臂录》中描写他老师石电(石敬岩)与人比武较技“意思安 闲,如不欲战。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的悠然之情,正是武 术技击“求巧”、“求奇”的极好体现。这促使武术向“微乎微乎,近 于道矣”的高超境界发展,武术逐渐发展成一门近乎追求理想化的 技击艺术。可以说,追求技击技巧是武术在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形成 的一大技术特色。

中国功夫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绝妙的招法外,还有神奇的功 力。重视功力训练构成了武术技术的另一特色。很多习武者在长期 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出奇制胜”,必须以雄厚的实力作基 础,所谓“自己没有千斤力,安能以巧破千斤!” 一味追求技巧, 很容易使武术技击走向不实用的花架子,唯有持之以恒,以“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之志来苦练功力,才能够弥补追求技巧而出现的 不足。

像通过抓沙袋练习手指的抓握力,通过绞大枪练习整体的腰 力、臂力,通过排打功训练抗击打能力,通过站桩提高整体协调能力 等的各种武术功法运动,正是提高习武者某一方面功力的具体练习 方法。严格地讲,功法练习是武术较早的形式,初始人们为了提高 攻防击打能力,会反复地习练某一动作,不仅熟练技巧,更在于增 长功力,“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反映了不少练习套路的人同时 也练功力,甚至有些武术拳种更注重功力练习,如意拳、心意拳等。 千百年来武术不仅形成了诸多风格流派的套路,也积累了丰厚的传 统练功方法,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武术的文化特征

武术所独树一帜的特征除了表现在具体的技术方面以外,也表 现在抽象的文化方面。当然文化特征和技术特征很难绝然分开,技 术特征是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特征也离不开技术特征的支 撑。但是,相对而言,文化特征更宏观、更抽象、更深入,更难以直 接把握。本节将从三方面分析武术的文化特征。

多元性——呈现丰富多彩

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武术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不例外。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拳种纷 纭、形式多样,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是武术相对国外其他武技最 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武技形成像中国武术 这样星罗密布、遍及全国的众多门派,风格各异、气象万千的众多拳 种,数以千百计的套路及各式各样的功法。以拳种流派为单位,呈 现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格局是中国武术最突出、外显的文化现象。

中国武术之所以形成如此繁花似锦的文化现象,主要是受到了 传统社会宗法结构特点的影响。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家族传承,如中 医、戏剧、民间技艺等,大都如此。武术也正是在遍及全国各地的 以血缘关系及近似血缘关系的群体中传承,才形成了门派林立的格 局。传统社会的宗法结构自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是,直到南宋 后期,随着一些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将传统文化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努 力,中国文化才渐渐深入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世界。正是随着中国文 化的全方位下移,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传习的武术才开始具有诸多 文化特色。武术门派林立的特征,正是在这一时期才全面凸显。

流派武术在具体的技术上的直接体现,就是风格各异的众多拳 种。中国武术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拳种上百个,这是任何一个国 家的武技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宝藏。武术的这一特点 也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当时火器的发展使民间武术与军事的关系 越来越松散,而民间武术又缺乏擂台比武的竞技机制,在缺乏交流 的情况下,不同习武者的不同技击风格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纵深 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十分注重传承,徒弟一般 不轻易改变老师传下来的东西,于是不同的技术风格就逐渐演变成 了不同特色的拳种流派。

各个拳种流派的世代传承主要依靠套路形式。中国文化是一种 重视宗法结构、血缘传承的一种绵延型文化,程式化套路正是一种 技术传承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 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 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 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所 致。中国人很讲究程式,像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 园林建筑等都遵循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不例外,这实际上是中 国传统哲学重“道”的一个具体体现。

可以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武术拳种流派、数以千百计的 武术套路构成了一个东方综合性运动技术的“大千世界”。作为一种 体育形式,武术功能的多元性、拳种的庞杂性、风格的迥异性、技术 的参差性、目标的多向度,等等,都会导致武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 不规范,成为武术参与竞技体育、进行现代竞技和较量的不利因素, 也不便于大范围的普及推广。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纷纭 的拳种和多元的功用,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大众,在进行国际 文化交流时,多样性却是一种特色,可以显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丰 富多样的武术文化和独到的健身方法,使世界上具有不同情趣爱好 的人们从不同的武术内容中寻觅到对应的满足。

浏览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