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狮子又叫上桌狮子,与一般的舞狮不同,他不仅在地面上做翻滚、 抢球、挺立等动作,表演时还在叠在一起的八仙桌上凌空跳跃、左右翻滚。 黄沙狮子起源于浙江省临海市黄沙洋地区。自北宋杨显枪创立以来,传承 至今,一直作为民众自娱自乐的狮舞艺术传承。杨显枪自小的时候便喜欢 武术,曾四处学武访友,拥有一身好武艺。在从军返乡后,开设武馆,招募当 地青年练习武艺,学习舞狮,强身健体。在拳术上,技艺精湛,十八般武艺样 样精通,同时还能舞一手好狮子。杨显枪将黄沙舞狮与北方舞狮相融合创 立了上桌狮子,在叠加在一起的八仙桌上舞狮子,这对舞狮者的武术功底有 很高的要求。起先在一层的桌子上表演舞狮,然后再往上叠加两层、三层, 最高可叠加到九层。“狮子”从地面逐层上攀直到最高层,并在上面作一系 列高难度的、高技巧的动作,观众须仰头才能观看。黄沙狮子的最大的特点 就是将民间的武术和传统的舞狮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舞武一体。黄沙 狮子表演通常在开场时先来一段武术表演,或者是耍一套拳脚,舞枪弄棒, 或者是两人、多人的武术对练。武术表演者要求有很深的武术功底,从跳上 桌到顶层进行表演,要进行系统的武术学习和长时间的练习。黄沙舞狮表演可分为三部分“扫场-武术表演”“地面舞狮-上下坦” “桌上舞狮-上下盘”。“扫场”共有三项:舞钢叉、拳术、棍棒。地面舞狮有 狮子原地舞、耍球人溜四角、狮子跳四角、狮子舞四角、狮子距伏、狮子游球、 狮子抓痒、狮子玩球等表演项目。桌上舞狮下盘有叠罗汉、骑人长、多人跳 桌,上盘是包括了演员上桌和狮子上桌是表演最精彩的部分,有插蜡烛、悬 桌角、蛤蟆吃水、仰扑翻、长蛇溜、拔倒蹬、顶层竖颈倒立、走桌角、拜天地、拖 鞋着袜、引狮上桌、狮子吞人、引狮下桌、狮子拜谢共十四个表演内容,完整 的黄沙狮子表演全程耗时约一个半小时。黄沙狮子的表演惊险刺激、刚柔并济,祭神娱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和极高的欣赏价值。黄沙狮子表演中含有的武术内容体现在舞狮之前的 “扫场”中拳术、棍棒的表演。在1950年以前,拳术表演一般表演“绝十三 拳”,现在采用的是少林拳术的套路进行表演,没有固定的路数,表演者临场 发挥即可。棍棒表演是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单人表演“扑七”,双人表演“梅 花拆”“水牛拆”反复循环。另外舞狮上桌要选武艺高强而且轻功好的舞狮 者,有个子较小的人扮演狮头,个子较高的人舞狮尾,彼此配合,在挑选轻功 好的人刷绣球,引导狮子一层一层地上桌子。黄沙狮子,是根据上古神兽辟邪、魏缔等基本形象,运用竹、木、棉布、 麻布、芒麻等材料,再加以装饰加工。头部增大,眼、鼻、嘴等五官都被加工 夸张,身披长流苏作为狮毛,以布为皮,腿部即是舞狮人的腿,舞狮人身穿黄沙狮子是由临海民间精湛的武 术和传统狮舞相结合的产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老的上桌狮舞独特风 格,历经千年,世代传承。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黄沙狮子的表演道具有黄沙狮子和清式八仙桌。八仙桌以香椿木或柏 木为原料,制成高100厘米,边长100厘米的四方桌。伴奏乐器有扁圆形双 面皮鼓、小铜锣、钺、长喇叭。演出时采用的音乐以临海民间流传的俗称“骨 牌九”的《锣鼓经》为主,以“板凳四”开始,依次为“元宝五”“蛤蟆六” “二五 七”“三五八”“三六九”等,节奏时慢时快、时轻时重、时急时缓,与场上的舞 狮表演相吻合。如在狮子抢球时敲“三五八”,在狮子上桌时则用“三六九”, 以增加气氛。表演者在顶台表演走桌脚、脱鞋着袜时,为了保持场内安静, 就敲锣。黄沙舞狮传承方式仍然是师徒制为主,通常是一群徒弟由一名师傅 统一教授。黄沙狮子基本上以村族形式传承下来,练习场地也不固定, 在村里操场、村头山冈等空旷处均能作为练习场所。收徒特点表现为, 以青少年为主,多为同族或舞狮队员亲戚;身体素质较好,跳狮头者体态 轻盈、身材瘦小,跳狮尾者高大强壮、机灵敏锐;性别限于男性,文化程度 偏低。每年农历腊月三十之前,师兄弟聚在堂前,由师傅带队,分两排站,队 长、教练以及舞狮前辈坐中间。参拜过师傅后,先轮流表演武艺,然后对打, 最后表演舞狮。舞狮队对新队员还需进行考核,队长和教练作为评委,每年 都会更新一部分舞狮队成员。现今黄沙狮子传承人是王曰友,同时他也是上游村舞狮队第七代传承 人们主要的师傅。黄沙狮子的传承地以上游村为主,其近两代的传承谱系 及传承人基本信息见。上游村黄沙狮子最年轻的第七代传承人平均年龄达40岁, 由于黄沙狮子对体能要求很高,现今传承人基本上已经没几个人能演上桌 狮子,而且这一代是王曰友传授舞狮技艺,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只 是在农闲、过节时才会去舞狮。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电视、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工具日益普及,人们在 家就能观尽天下,不愿出门观看传统文化表演,加之潮流文化的影响,民间 喜庆和民俗传统观念日益淡薄,传统文化的没落、失传、缺乏时代气息等,都 是造成黄沙狮子表演平台减少,不能吸引观众,缺少发展空间的影响因素。黄沙狮子本是作为舞狮人谋生的手段,而且收入也相当可观,但随着市 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舞狮谋生职能的失去,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了其他 职业,而不愿从事这项技术要求高、学艺时间长、危险系数大的活动。2004 年,白水洋镇和临海市文化部门对黄沙狮子进行抢救性保护,委托王曰友重 新组织舞狮队,正规收徒传授技艺,组织训练。从2008年起,白水洋镇以及相关政府机构每年筹集不少于十万元的保 护经费,用于培训学员、购置道具以及投保人身意外险,推动舞狮发展。黄 沙狮子一些表演项目具有危险性,如在表演“脱鞋着袜”时,表演者要单腿站 在六米高的一只桌腿进行表演,危险系数相当高,而且现场没有任何保护措 施,所以完善保护工作相当重要。目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当地为保护黄沙狮子这一珍贵的 民间艺术做了大量工作。使得黄沙狮子的表演团体得以恢复,队伍日益扩 大,活动日益频繁,水准日有长进,影响力不断增强。而为了更好地发展黄 沙狮子,当地政府有了科学的规划,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建立了长期的发 展机制。林城狮舞林城狮舞是林城镇富于地方特色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文化,它不仅带有 一般狮舞的特征,同时又独具特色,是江浙地区优秀的民间舞蹈之一,已经 进入浙江省级文化遗产名录。狮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形式出现,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林 城狮舞流传于当地的历史源头有两种说法:一是“林城青狮”说。据说古代 有一头“青狮”,它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国家,忠贞不屈,死守皇宅,还平反了 奸贼内乱,皇帝为了奖励它,赐予王位,授予田宅,并钦笔“狮王镇宅”,20世 纪初由客居长兴的河南人传入本地。之后经过流传演变,林城人扎狮舞狮 还用绿色材料做狮皮,林城青狮由此而来。二是“林城双狮”说。20世纪初 由在上海从艺的长兴刘井村人“二和尚、三和尚”(艺名)收徒授艺而传入当 地,流派属北方的“小架狮子舞”。由于表演时是两头狮子一起上阵,因而称 为林城双狮。林城狮舞动作名目繁多、技艺超群,除了一般的平地表演动作外,其具 有独特的高空表演形式。从第一张桌子开始,再搬上第二第三张桌子,狮子 依次周旋腾跳而上,直至加一条板凳(俗称“三桌半”),站在凳上。然后又临 高腾空而下,打滚起舞,技艺惊险,如猛虎下山,显得十分雄威;平地表演时, 如在山林中蹒跚,悠闲自得,时而狂暴作威,大有吓人之态,技艺精湛,如同 活狮。林城狮舞以打击乐伴奏,有小鼓、苏锣,小钱、小锣、马蹄锣五种,伴奏 曲调有路调和演出调两种。路调主要是在行进途中及平地趣味性表演时使 用,演出调用得较多,可根据舞狮的节奏、情绪,分快慢轻重演奏,起到较好 的陪衬作用。林城双狮一般由“急急风”锣鼓入场(也可播放专门的音乐), 每头狮子由两人合扮,前者双手握住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 前者的腰带,身披着用麻、羊毛编织加工而成的狮皮。一对狮子(一雌一雄) 欢跃起舞,其动作有蹦跳、欢跳、狮子直立、双狮对吻、搔痒、狮子攀桌、狮下 桌前跳、狮下桌侧跳、狮子打滚等,舞狮者动作难度较大,要经过不断艰苦操 练方能胜任。为突出观赏性,舞狮者往往增加舞蹈难度,设置桌、凳、梯等不 同的攀缘道具,狮子要从“一桌半”登高直至“三桌半”(叠起3只桌子和一只 凳子约3米高)。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