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滇黔服饰的武用功能

能够反映与代表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特点的服饰,源于人们对所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滇黔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以及民族性格。怒江大峡谷以环境险恶著称。祖祖辈辈生活在其中的像像族,在生存斗争中,把许多生存的本领运用到服饰的制作技艺之中。用五丈六尺长的青蓝色布盘绕头部制作的像俅汉子的包头,紧急情况时能够i拉就散,用来做攀崖上树的绳索以及防身武器。苗族称包头为“头帕”或“苗帕”,是苗族男女必缠戴的。苗帕杂耍经过练习,达到炉火纯青之时,一经甩出便可当成软器械,百步之外伤人。苗族“棒棒烟”用坚韧木质雕刻而成的烟袋杆,烟管形似竹子,内灌以铅,中留小孔,可以吸烟,也是苗族男人们随身带的饰品,乂可做短兵器,其 威力同“铜”,防不胜防。

三、滇黔服饰背后的武事

民族服饰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其民族性、区域性等特征的形成,除了取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 也取决于诸如宗教信仰、民族历史等人文环境因素的刻画和积淀。②因此,我们只有知晓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滇黔有的服饰的来源与战争有关。上古时代蚩尤九黎部落战败后,苗族民众就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一直到近代部分苗族还处于迁徙状态。 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将布匹蚕丝缠裹在头上,将金银珠宝披挂在身上的习惯,便于携带迁逃于是布匹蚕丝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头帕;而披挂在身上以及头上的金银演变成了现在的苗族银饰。而像俅族女子的“画眉衣”则寓意着对英雄的崇拜,是像像妇女独具风采的传统服装。梭戛长角苗巨大的“8” 字形长角头饰,象征着反插的弓弩,以示对昔日苗王的怀念。宁藤等地区的彝族妇女头顶的罗锅帽,不仅是服饰,还是防身的武器,是高贵和威严的象征,在当

① 云南大学图书饰编:《清代滇黔图谱》,29页,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② 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载《广西民族研究》,2001 (l)

地有“宁挨男人拳打脚踢,不挨妇人罗锅一击”的说法。据说这个罗锅帽是很久很久以前,国王赐予出嫁的女儿的,但凡哪个男人敢有冒犯之举,都可以用这个罗锅帽惩罚对方,而对方也不敢还手。

居住在黔东南的革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后人,革家女人的服饰从头到脚都记载着革家人的历史。她们的装束上身外披挂前后四片似铁甲,头上的头巾加一束红璞珞,犹如将军的头盔,有如古代的将军;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记录着先祖征战 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银簪是代表后羿射太阳的那一支利箭;胸前项 间的银饰有一些刀枪剑锤之类的形状,披挂起来威风凛凛。据调查,革家姑娘的打扮是从古代武将战袍演变过来的。头上的红缨帽就是武将头盔的变异。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还有一个值得称颂的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位善战能攻、 武功高强的大将军,因战功卓越,皇帝就用红缨帽作为嘉奖。革家的祖先为了让子孙们记住他的荣耀和继承家族的习武传统,就将红缨帽传给女儿世代相传。

阿昌族妇女的头饰造型既像铲形尖,乂像一簇倒立的箭翎,足有一尺五高, 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可谓名列榜首。其来历一是说代表始祖遮帕麻在开天辟地时射掉恶魔腊旬所造的假太阳的那把神箭的箭头。 二是传说在遥远的过去,阿昌人抵御外敌入侵,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后援受阻。一位聪慧的妇女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一尺五寸包头,后方妇女便向“包头”射箭支援,从而最后获得胜利。新娘妆的头饰也是用黑布包裹起来的,有一尺多高,并且也有为了纪念战争,继承父兄遗志而戴起 箭翎形包头的传说。而阿昌族妇女衣着上节子花图样,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卒,传说是当年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好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而特意设计。这些民族服饰就是折射这个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其服饰的佩件、结构样式、装饰纹样等都有其历史的渊源和特定的含义,记载、传递着本民族的历史,以鞭策和激励本民族的成员。①

四、宗教服饰所体现的武

滇黔民族对某一宗教的信仰或某一图腾的崇拜,使民族首饰也具有了或崇高,或神圣,或威武,或吉祥的意蕴美,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点。纳西族的大东巴帽,是东巴法器中最大神器,只有大东巴才能戴。东巴帽上铁角两边各排

① 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限饰文化》,62~68页,载《广西民族研究》,2001 (1)。

一把刀,不但有驱鬼的功能,还有保护东巴之意。①

五、丧服所体现的武

滇黔民族特别尚武,其尚武的情节不仅在日常服饰中很有体现,就是在丧服中也深深地体现着这个情结。如傣族丧礼主家的男人着丧服要挎长刀。彝族葬礼的男子丧服多为古代武士打扮,“身披甲胄,驰马若战斗状”②。

六、新中国成立后滇黔服饰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民族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装束。如大理白 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怒族、普米族的男子都有佩刀的习俗,显得非常 英武潇洒;男子佩带长刀,有“不弹弦子不开心,不带双刀不出门”、“不会织麻 的姑娘嫁不出,不会佩刀的伙子不成人”、“男人无刀,猛虎无牙。姑娘不戴花不美,伙子不挂刀不帅”之说。低族男子身挎长刀、手持梭镖、身背弓弩,更是一 副古代勇士的形象。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头顶前脑门蓄一缗长发,俗称“天菩萨”, 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

①董绍禹:《纳西东巴教调查》,见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258页,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②在南大学图书馆编:《清代滇黔图谱》,52页,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英雄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贵州凯里苗族妇女则在服饰上悬挂小刀银饰来表达对祖先蚩尤的怀念和尚武的情怀,等等。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滇黔民族的传统服 饰文化有了很大变化,民族性逐步减少,趋同性日益增强,服饰文化渐渐失去民族的表征性,一些民族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了。隆重、传统的服装, 只有在庄重场合、重大节日才偶尔穿戴。一般而言,50岁以下尤其是30岁以下的中青年基本着现代装;而只有50岁以上的群众才多保留着穿戴民族服饰的习俗。世代生息在贵州东南部大山深处邑沙一带的苗族,无论男女老幼至今还保留着汉代古人的装束,却是个特例。

据岂沙人讲,岂沙苗族的祖先就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在大迁徙中,他们作为先头部鹿战熊黑、开山辟路,勇武之至。他们非常重视身体的强健,狩猎技术十分高超,还特别强调身体与装束的标志。笆沙男人崇尚武力,尚武好斗。刀、 枪、芦笔是岂沙男人三件宝。男人挽髻挎枪,眼神锐利如鹰隼,喜怒不形于色, 颇有远古武士风范。笆沙男子的发髻是男性成人的标志,在邑沙苗语里叫做 “户棍”。“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盘发为髻。据说此装束是由先祖蚩尤传下来的。经公安部批准,笆沙村成为贵州省唯一可以携带火枪的村子。同时,这也奠定了这个村庄的地位——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总之,服饰是一种“历史符号”,汇聚了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的气息。滇黔民族的服饰,是一本活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教科书,是一本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滇黔武术文化研究的有力实证。

浏览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