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滇黔地处偏远,山高谷深,动植物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刀、携弩、善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本地民俗民风的形成,而民俗民风同时也影响着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存留式样。本章从滇黔的民风民俗视角审视了滇黔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式样,巫风舞影、图腾巫术、祭祀、武舞、戏曲、丰富多彩的刀文化、婚俗、丧葬习俗、民族服饰等民俗活动中都含有丰富多彩的滇黔武术文化,它们都是滇黔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众彩纷呈的武术文化反映了滇黔的历史发展历程、政治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滇黔武术文化的存留状态,印证了滇黔人的尚武之风。

滇黔一带巫风昌炽且历史悠久,有“巫风野火出滇黔”之说。由于滇黔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少数民族,保留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下的巫术形式。形形色色的武术内容通过巫术这个载体传承下来。可以说滇黔少数民族的“巫术” 已经形成了滇黔少数民族武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承载着中国武术套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研究中可以发现,武术的表现形式套路和对练、功法练习以及表演要素都可以在巫术中找到相关的线索,这对我们丰富地域武术文化理论和挖掘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滇黔少数民族众多,素有“歌舞之乡”、“活态民族舞蹈文化博物馆”之称, 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的1颗明珠。其中包含大量的武术文化内容,且具有民族分布的广泛性、历史跨度的久远性、武舞风格的朴实性等地域特色。本章以彝族大刀舞、彝族花鼓舞、景颇刀舞等为例,探究了其产生的渊源、活动内容特色以及所包含的地域武术文化特色。

“武”和“戏”都与“戈”有着不解的渊源。“武”是“以武力制止战争”, 是习武的最终目的,是军事格斗的艺术;“戏”是源于竞技表演,是生活艺术的反映。使用兵器的目的不在是为了格杀,而是为了娱乐。滇黔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戏曲种类繁多,如滇剧、布依戏等。其中,有很多表演武艺高超,演出时甚至可以有用真刀真枪来表演,对滇黔武术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章节以具地方特色的傩戏为重点研究内容。滇黔傩戏种类繁多,贵州影响较大的傩戏有安顺地戏,威宁撮泰吉,福泉阳戏,盛行于黔东、黔北、黔东北、黔西北和黔南的傩堂戏等;云南影响较大的傩戏有流传于盐津、镇雄等地的昭通端公戏,流传于西 畴、麻栗坡、广南等地的梓樟戏,流传于保山地区的香通戏(跳神戏)和澄江关索戏等。其中,安顺地戏和小屯关索戏更具武术文化特色,有武术和戏曲开打的特点及武术套路和程式化的倾向,表演中用真刀真枪进行格斗,极具地域色彩。

滇黔民族用刀、爱刀。刀在滇黔民族具有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刀就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社会习俗等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刀在他们的心里,不仅仅是一把武器,它作为避邪消灾的法器,作为生产工具、婚嫁礼器等,成为其民族特征的一部分,镶嵌在民族心理的深层。①

滇黔地处群山峻岭之中,丛林茂盛,鸟兽资源异常丰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

① 郭振华,郭志离:《滇黔人文化现象探析》,载《体育文化导刊》,2010 (12), 109-110 期内,弓弩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工具,而且还是滇黔各民族安身立命、保家护院、防御外侮和自卫的重要武器。因此,弓弩在滇黔各族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演化出色彩斑斓的弓弩文化。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同时也关涉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滇黔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滇黔多种婚姻习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极具地域特点。婚姻习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从中可以折射出民族心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民族性格。 滇黔民族尚武刚勇,从恋爱、择亲、订婚、娶亲、人洞房、回门等婚姻环节能感受到滇黔民族的浓烈武风。

丧葬,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视为大事。各种丧葬风俗习惯往往最能形象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并从一个方面进而透视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由于宋明儒家礼教的禁锢,内地带有“武”成分的丧葬习俗大都销声匿迹了,而滇黔地处祖国边陲,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历史上交通极为不便,民族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几个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在这些丧葬习俗中呈现出大量的武术文化表象,这对研究这些民族的性格特征、民族心理、民族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对服饰的选择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和自然的选择。滇黔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赞叹,素有“衣冠王国”之称,蕴藏着丰富、凝重、取之不尽的武术文化资源。对滇黔无文字或少文字记载的民族来说,是“穿在身上的书本、戴在身上的传说”。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尚武崇武的历史。滇黔民族服饰中大量的武术文化以形象直观的物质形式折射出民族的特殊文化心理与不同的审美情趣,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传递着这些民族朴素的民族风俗和 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化倾向。

第三章武迹寻踪:文物映射的滇黔武风

滇黔在远古7直被称为蛮夷化外之地,近古时期则为偏于西南一隅的闭塞之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滇黔与中原大地浩如烟海的可以考据的早期武术发展状况的史籍相比,相关的史料极为贫乏。但滇黔出土的有关武术的文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我们揭示其地区早期的武术文化,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兵器的制作和使用与武术有着密切联系,“夫剑利则十勇”①。在征战中,兵器的优劣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败,故而古籍《兵迹》有“民物相攫而有武”② 之说。因此,滇黔早期的兵器与滇黔早期的武术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这些兵器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滇黔武术文化的演化。从考古兵器的分布,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早期滇黔地域武术的演进。滇黔的古代兵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贵州省博物馆、云南博物馆展品中和相关考古文献中,我们看到了旧石器时期的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新石器时期的刮削器、石箭散、 石刀、石矛、石戈、石斧等。出土地点分布在滇池地区、滇北地区、滇西地区、 滇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黔西北地区等。这些地域是滇黔先民早期活动的地区,是滇黔文明的发源地。从考古挖掘可以看出,这里从西周时期就开始制造青铜兵器,并一直持续到东汉早期。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 楚雄万家坝、安宁太极山、赫章可乐等地出土了大量铜剑、戈、铜钺、铜啄、铜矛等青铜兵器,反映了这些地区使用青铜兵器的状况。

①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九。

②(清)魏禧:《兵迹》,见《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小国兵书集成》第41册,467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3 -1滇黔地区兵器考古一览表①






































































































序号武术兵器文物文物所属朝代出土时间、地点出处
1刮削器新石器时代1961年云南宜良《考古》1961年笫12期

641 -642 页
2石斧、石铸新石器时代1955年贵州毕节《考古》1956年笫2期

49〜50页
3石刀、石斧新石器时代1956年云南剑川海 尾河《考古》1957年第6期

39页
4石斧、石铸、石刮 削器、石刀、石镂、 铜斧、铜钺、铜刀新石器时 代晚期1957年云南剑川海 门口《考古》1958年第6期9 ~

10页
5石刀新石器时代1957至1959年剑川《考古》1959年第9期481

6石斧、石铐、石刮 削器、石刀、石镰、 铜斧、铜钺、铜刀新石器时 代晚期1957年云南剑川海门口《考古通讯》1958年第6

期9 ~ 10页
7石斧、石刀新石器时代1957年云南大理《考古》1957年第3期2页
8石斧、骨镂、骨锥新石器时代1958年云南滇池东岸《考古》1959年第4期

173 - 184 页
9石斧新石器时代1960年云•南昭通闸心场《考古》1960年第10期12 页
10石错、石刀新石器时代1960年玄南滇池周围《考古》1961年笫1期

49页
11石镑新石器时代1960年昭通马厂和闸 心场《考古》1962年第10期

529〜530页
12石斧、石矛新石器时代1962年与南西双版纳 勘腊《考古》1963年第6期337 页
13石斧、石馀、铜斧新石器时代1962年玄南景洪《考古》1965年第11期

588〜589页

① 表3-1根据贵州省博物饰、云南省博物饰展品及《考占》、《文物》、《文物考占》、《考占通讯》等资料整理。

浏览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