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 从外相上说,能令心与心的作用产生清净作用的对象即是信。信为能人,智为能度;信是 修习佛法的根本。《俱舍论》日:信者令心澄净。《俱舍论颂疏》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信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之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之 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易 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修习禅武的首要条件在于对《易筋洗髓经》经典的奉持,只有对经典发起绝对信解, 才可以深入《易筋洗髓经》的思想精髓。信的体通有漏无漏;与六识相应;信通欲界、色 界、无色界三界;信唯修所断。
二、不放逸:《增一阿含经》谓无放逸行,即护心之意。从外相上说,即防范于恶事,专 注于善法的作用。不放逸能断恶修善、对治放逸而圆满世出世一切善法的心所。不放逸 为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修诸善法的作用;不放逸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能够成满一切世 出世福为业。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俱舍论》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不放逸由正勤等为先,能修一切善法,预防诸有漏法的生起;有漏法包括诸漏及漏处 所、境界。《易筋洗髓经》“凡圣同归篇”第三中说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修习禅武者在生死刹那中精进用功修行,远离一切放逸行是证得洗髓本原的动力资 源不放逸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不放逸通三界;唯是修所断。
三、轻安:《俱舍论》认为轻安是心堪任性。能够与善心相应而起,在行事中获得身心 轻快安稳。从外相上说,轻安主要在禅定中生起,能使修习持续进行。说一切有部认为轻 安有身轻安、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 轻安。说一切有部认为身轻安仅在有漏散位中,心轻安则通于有漏与无漏、定位与散位。 而经部认为身轻安乃轻安之风触;轻安之心所与前五识不相应;心轻安则为思心所之差 别,仅限于定位中。轻安能令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境怡然自得;轻安主要对治昏沉。《易 筋洗髓经》“洗髓还原篇”第六中说到: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轻安是在禅定中依靠修习内观而生的,在禅定中呼吸要和意念相结合;在闭眼观鼻的 清晰念中断除外缘干扰,依定的功夫而生起轻安的境界。轻安是入定的前方便。轻安的 体通有漏无漏,与六识相应。轻安通三界,唯是修所断。
四、行舍:与善心相应的心所,能使心住于平等而远离掉举之过。从外相上说,远离昏 沉、掉举之躁动,住于寂静而不浮不沉,保持平等正直的状态。行舍属于五蕴门中的行蕴 所摄,简别受蕴所摄的受舍。《易筋洗髓经》“行住坐卧篇”第五中说到: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修习禅武者在对待外境的一切现象,以及对待现在世的举止行为,都要保持一种行舍 的状态;不执著,不分别,安住于当下的一念心中而获得寂静。行舍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 六识相应;行舍通三界,唯识修所断。
五、惭:谓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惭障为业。从外相上说,《大毗婆 沙论》云:诸有惭、有所惭、有异惭、有羞、有所羞、有异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惭惭谓随顺正理、白法增上所生、违爱等流、心自在性。由此惭的势力,对诸功德及有德 者恭敬而住。能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指的是智者所厌患的过失;羞耻是指不作众人不喜 之罪,以止息恶行所依为业。《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修习禅武者面对生死无常的境界时,应对无法解脱生死而感到有所羞耻,在惭愧心中 精进修行,对治懒惰放逸的行为。惭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口惭通三界,唯是修 所断
六、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讥论等所有罪失,羞 耻于他。业如惭说。从外相上说,怖畏己过,且引以为耻的行为。《大毗婆沙论》三十五 卷二页云:云何愧?答:诸有愧、有所愧、有异愧、有耻、有所耻、有异耻、于诸罪中有怖 有畏,深见怖畏,是谓愧。《显扬圣教论》一卷五页云:愧者:谓依世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愧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如经说:愧于所愧;乃至广说。愧谓修习功德为行先,违痴等流,诃毁劣法由此势力,于罪见怖。《易筋洗髓经》 “总义”中说到: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修习禅武者面对尚未报答四恩,没有获得正智成就佛果而感到惭愧;依羞耻心而精进 修行佛法道次第的枢要法门,在禅定中断除一切烦恼,证得一切善法的修心法要。愧的体 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愧通三界,唯是修所断。
七、无贪:谓有心所,与心相应,能对治贪,是名无贪。从外相上说,为于诸境界无爱 染,能对治贪烦恼的作用无贪心所恒与一切善心相应,能生起诸多善法,故与无瞋、无痴 共称为三善根。四无量中的舍无量以无贪心所为体,无著为体,能对治欲界的贪及瞋。 《广五蕴论》云: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著为性。谓于诸有及有资具,染著为贪。彼之对治,说为无贪。此即于有及有资具,无染著义。遍知生死诸过失故;名为 厌患。恶行不起所依为业。《易筋洗髓经》“物我一致篇”第四中说到: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修习禅武者断除贪心的根本在于认识物我一致的道理,在正智中忘却对五欲的奢求; 真正的做到从外而内的观一切法空的真实意境,这也是无贪的根本所在。无贪的体通有 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无贪通三界,唯是修所断。
八、无瞋:谓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从外相上说,无瞋在 遇到违缘的时候心不生起瞋恨;对于有情和非情无恚害之意,能对治瞋烦恼的作用。《显 扬圣教论》一卷云:无瞋者:谓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为体。以其能生善法,故与无贪、无痴 共称三善根。又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以无瞋为体。无瞋以断瞋障为业。佛经上说:无瞋善根。谓有心所,与心相应,能对治瞋;是名无瞋。《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修习禅武者要明白瞋心暴虐对人的各种危害,由瞋而伤及五脏六腑,断大慈悲种子。 是故,应当在因缘法中观照因缘和合而生的缘起现象,无瞋也是断除欲界第一根本烦恼瞋 心的关口 瞋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无瞋通三界,唯是修所断。
九、不害:言不害者,谓无损恼。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从外相上说,不害表现为 不害群生,没有瞋的表象,依不损恼他人为业。《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不害者:无瞋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当知不害,不离无瞋,故 亦是假《人阿毗达磨论》云:心坚善性,说名不害。由此势力,不损恼他。能违于他乐为损事。《易筋洗髓经》“无始钟气篇”第一中说到: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 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修习禅武者在调理气息中首先要具备无害的心念,虽然在形体动作中具有杀机,但却 是在气息的理体双运中渗入杀机,这种杀机并不存在意识之中,是一种无害的快速行为动 作,也是气息与形态的一种和谐。不害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不害通三界,唯是 修所断。
十、勤:《俱舍论》认为勤能令心勇悍为性,即修善断恶,致力于善事之勇猛心。《大智 度论》说勤具有勇、发、动、畏四种精进心。从外相上说,勤为一切善心生起时必随起的心 所,即大善地法之一;能令心生起勇悍的作用,与精进同义《杂集论》一卷十二页云:勤者:被甲方便无下无退无足心勇为体;成满善品为业。谓如经说:有势、有 勤、有勇、坚猛、不舍善朝,如其次第,应配释被甲心勇等诸句。满善品者:谓能圆 满随初所入根本静虑。成善品者:谓即于此极善修治。《顺正理》论云:无始时来所以不能见四圣谛。都由懈怠勤能治彼。令乐听闻。如理思 惟。四圣谛理。速证菩提。《易筋洗髓经》“总义”中说到: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修习禅武者要坚持每天静坐修习禅定的功夫,不要懒惰、睡眠、懈怠,只有真正地获得 了禅定的功夫,才能断除一切烦恼,成就易筋洗髓的功效。勤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 相应I勤通三界,唯是修所断。
浏览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