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制石器、骨器及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在云贵高原上更加频繁,分布的范围更广,因而留下许多文化遗迹。在云南境内,洱海地区如大理、洱源等地就发现了三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滇池地区如官渡、石碑村、团山等发现了二十多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此外, 滇东北地区、滇东南地区、西双版纳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澜沧江中游地区、 滇西北地区也有众多的新石器遗址被发现。由于种种历史、地理原因,贵州的新石器遗址多遭破坏,位于平坝白云的飞虎山区,曾挖掘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器共27件;在赫章可乐乡马家湾出土椭圆双孔石刀一件等。但贵州的新石器大多还是收集品为主,从在盘县六区的平关、绥阳县白泥窠、清镇跳灯河等地收集的新石器有300余件。

这些石器中从形状上看,可分为石铸、石斧、石刀、石矛、石镂、石弹丸、 石球、骨刀、骨镰、蚌刀等,就制作技术而言,石质坚硬,磨制精致光洁,刃部锋利。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已用石弹丸作武器,用石锥绑在木棒上成石矛, 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已被广泛应用。用弓箭狩猎的方式,在滇黔长期延续下来,史书中有所谓“蛮弩”、“瑶人弩”、“踏弩”等,并在箭头上涂上毒药,中者立死,从而创造了 “见血封喉”的方法。石斧、石铸、石刀及骨刀等的大量出土, 表明在“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阶段,这些工具的砍、劈、肖、害、斩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原始社会时期,这些工具,“亦兵亦器”,在个人、氏族或部落间的争斗过程中,它们同样充当着杀人的利器。元谋大墩子遗址墓中有的人中石箭镰而死③,有的人上肢或下肢被砍断后而葬④,也反映了氏族间战争的残酷。在一定程度上,战争与武器的进步也促进着原始社会武术的发展。

从滇黔旧石器时代遗址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充分说明滇黔各民族人民

①曹泽川:《兴义猫猫洞文化》,载《贡州文史丛刊》.1981 (3)。

②毛永琴、曹泽:《贵州普定穿洞史前遗址试掘中的石制品》,载《贵州科学》,2009 (4).

③与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占学报》,1977 (I)。

④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占学报》,1977 (1)。

的祖先,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开发着这块土地,并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劳动、斗争,创造着滇黔史前的武术。而元谋人早于众所周知的蓝田人①、北京 人②、山顶洞人③等猿人一百多万年。因此,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得出结论: 滇黔是我国武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第二节 古朴岩壁上绘出的滇黔武境

岩画是人类精神历程与生活样式的一种特殊记录,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迹和史料资源。滇黔岩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年代之久远,令人称奇。滇黔岩画是中国西南系统乃至全国岩画的主要代表之一。自1957年至今, 滇黔已发现七十余处岩画,可辨图像共有三千多个,大致分布在怒江、澜沧江、 红河和金沙江等水系流经的地域。代表性作品为沧源岩画、丘北县狮子山岩画、 石林县石林岩画、龙里巫山岩画等。

沧源岩画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云南省沧源县的助省、丁来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当地的值;族人称之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制而成。崖画主要是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以及刺杀等画面,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沧源帕壤典姆岩画第六地点和第一地点等都出现了战争的场面,沧源岩画中的兵器有弩、箭、刀、矛、棍、棒、锤、 链、盾、长矛、短戟、套石索等。仅劫来片第一地点就有弩、箭、刀、枪等兵器 27件,第二地点13件。④人物有舞链盾人、舞枪盾人、舞弩箭人、舞锤人等,岩画古朴生动,内容丰富神奇,手法简练真切。丘北县狮子山岩画绘有几个戴兜整、 披铠甲、着战靴的武士,双手均执有武器或法器,其中一手上举,状如寺庙里的护法神像;石林县石林岩画中的武士腰佩直式斜剑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①蓝人的生活年代,本来认为是距今约95万年前到69万年前,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 今 110 万年前到 70 万年前,httpbaikebaidu.com/view/2180htm

②北京人足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遗存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四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 关「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1/ 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78万〜68万年前,http: //baike. baidu. corn/view/13974. htm„

③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http://baike. baidu. com/ view/2179. htm

④李子泉:《沧源崖画调在》,见《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佰: 族社会历史调查》,116〜12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巫山岩画群位于贵州省龙里县。画面宏大,表现出庞大的主题,图形在400 幅(组)左右,整体画面10。多个①,构成画面的单体图案多达数百个,人像有舞人、头饰尾饰和羽饰人物、蛙人,佩剑武士和骑虎人物的粗犷威武场面也展示在我们面前。据专家考证,岩画所画时间上限可能要到殷商及石器时代。

滇黔岩画所画粗犷古朴,所绘各种兵器和类似武术动作的人像在一定程度上 显示了滇黔武术的早期形态,表明了滇黔悠久的武术文化历史,表现出强烈的写实风格和民族风格,它对研究滇黔古代武术文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依据,反映了古代滇黔武术起源的多样性和发展脉络。

以沧源地区为例,在以后的考古和方志中多有器物的发掘和地方民众尚武的记载。在沧源丁来崖画下面的新石器遗址中曾经出土一枚打制的“标枪头”(或称石矛头),它是固定在木棒一端,用尖部刺杀野兽和敌人的。到了战国至汉时,滇人和滇西的昆明人已进入青铜时期,铜剑、铜矛、钢戈、铜刀都相继发展起来并用于战争。

在沧源崖画中多有弓弩的出现。弩是保族社会最常见的劳动工具和防御武 器,几乎每个男人都有,都会使用,既是狩猎的工具,乂是防兽御敌的武器。史

①曹波:《贵州龙里巫岩画人物图考释》,载《货州民族研究》,2004 ( 3), 167〜172页。

籍中载,这里的人们“性勇健”①,“能用木弓短箭,箭镰傅毒药,所中人立 毙”。每当农闲组织集体追山时,在出发前,青壮年们都要比比箭法,看谁射得准、射得深。唐时,由于澜沧江以西地区人口众多,而且勇敢善战,南诏国把他们作为基本的军事力量。樊绰《蛮书•名类第四》载:“望苴子蛮(佰族)…… 其人勇捷,善于马上用枪。所乘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缠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黎上插蔑牛尾,驰突若飞,其妇人亦如此。南诏及诸城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为前驱。”②这反映了南诏时居住澜沧江以西的德昂、佰等族先民的勇敢善战精神与在南诏军队中的先锋作用。沧源等岩画上原始古朴的武术活动画面, 为这一地区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直观而真实的实物证据。

第三节青铜兵器庇佑下的古滇国与夜郎武魂

西周中期以来,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先民就初步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武术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晋宁石寨山、云南剑川海门口、祥云大波那、云南安宁太极山、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昆明羊甫 头、贵州赫章可乐等一大批古墓群的发掘,数以万计的青铜兵器随之出土,构成了 一个庞大的兵器王国。其做工精美,造型独特,颇具艺术美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饰有虎、豹、鹿、牛等各类动物的武器,好像不是杀人的工具,反而像各类礼 乐神器,庇佑着它们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就是神秘的夜郎和滇等众多的古国。

浏览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