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是以一种社会民俗文化出 现的。从“春秋角角氏"至卜‘露台争交",相击形式的运动虽具有一定 的竞技性,但与现代竞技运动有一定距离。而套路形式的运动,在 宋代以来出现了 “打套子”的表演,繁衍至明清,拳家林立,多以一 种民间技艺的形式广为流传,竞技则是近代的事。
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和1933年组织了第一、二届 国考,规定先参加套路表演,取得资格再参加散手对抗。1935年和 1948年的第六、七届全国运动会,均有武术项目的表演评分比赛。 1936年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武术表演团远征柏林,是尝试武 术进入奥运会的第一声呐喊。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 仍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评分评奖。套路竞技运动的真正开始是1958 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以来,随着比赛的日益开展 而确立。各省市相继设立了武术运动队,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出 现了一个高潮,“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中断,自1972年日渐恢复 了表演赛,并修订了规则。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之后,武术竞技运动 得以发展,建立了30多个省市专业运动队。1984年制定的规则, 进一步明确了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以及 对练为主要竞赛项目,其他拳术和其他器械也开始按其特点和性质 进行了分类比赛。对自选套路作了内容规定,限制了助跑和某些 技巧性动作。1985年执行了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和制度。各运动 队加紧训练,并开始注重科学训练方面的探索。1987年第六届全 运会上,出现了又一次技术高潮,此后武术将“表演赛”更名为 比赛;同时国际上的竞技活动日趋展开,继1985年西安武术国际 邀请赛之后,亚洲锦标赛开始举行,并已落地生根,第十一届亚运 会将武术列入正式比赛项目。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于1991年举 行,可以说武术套路的竞技运动已经确立起来,在国内、国际正深 入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武术有那么悠久的历史,而竞技武术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尽管古代的“春秋角艇”、“露台争交”、“打擂台”等,都有些 竞技的性质,多是对抗性的运动,而套路演练的竞技进入到体育竞 赛之中,大概要算1924年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了。比赛有规则并进 行评分,只是粗一点。真正跻身于体育竞赛是1958年以后,有了正 规的《武术竞赛规则》和武术套路,至此才有了一年又一年的全国比 赛,各省、区、市的健儿巾帼,龙争虎斗,争奇斗妍。
近五十年来武术竞技之路走得不平凡,崎岖逶迤,坎坎坷坷。 有火红的年代,如第一届全运会;也有晦气的日子,像1978年,有 些优秀运动队下马或着手转移。直到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之 后,竞技武术又日趋明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全运会、国际武 术邀请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亚运会、世界锦标赛 而今,国际单 项体联又接纳武术为正式项目。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上已确立续设 武术,蝉联三届意味着武术将成为常设亚运会的项目。此刻的阳光 似乎格外绚丽,武林中人更加意态轩昂。
武术界中,海内外对竞技武术也不乏褒贬。有人认为重视了 竞技,忽视了民间;抓了少数人,丢了一大片;“样板武术”,有失传 统,云云。不能笼统地说这些意见对与不对,有些陈述也颇为中肯, 为了武术事业健康的发展,听听这些意见是有益的。然而,我们也 必须意识到:开展武术竞技运动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我在第十一届亚运会科学大会上曾发表了《试论武术民族文化 特性及其走向世界》的论文,强调武术走向世界应点面结合:一是 开展竞技武术,跻身于世界体育的奥林匹克之中,提高武术在世界 各国(包括中国)的地位。它是一个“窗口”,展示武术精彩的技艺和 功力,受到世界的瞩目。二是进行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充分显现 武术的东方文化特色,发挥其健身、防身、娱乐、修性等多方面的功 能,它是一幅壮观多彩的“画卷”。前者是“点”,后者是“面”,点面 结合,缺一不可。
这并不是什么鲜见。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国家的武 术方针、策略也是这么个走势。我们不能低估了竞技武术这个“窗 口”,没有了它,试想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如我们武术只植根于民 间,这在华人开馆兴武术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见到,人们去琢磨技艺、 各成一体,有时免不了相互挤兑……这种纯民间的传播方式,发展 的步伐会很缓慢,影响也甚微,对武术更多的印象只能从“功夫片” 里得到,可那毕竟是戏,不能算体育运动。
当然,并非说武术一旦出现在奥运会上就完成了推向世界的使 命。那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里程碑。我们的使命, 还在于使武术成为人类的财富,为健康和文明服务。我们十分乐意 听到:武术要注意传统,要把优秀传统继承下来,发展下去,追求
真传这也无可非议。它体现了热爱民族文化的耿耿情怀。我们也不 应隐讳:竞技武术在发展中的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有一些弊端。 但是我们怎么也不能荒废这片土地!它的总体仍是阳光沐浴下的一 方沃土,只要我们认真地耕耘,包括“除害灭虫”,这片土地定会 成为沃野绿洲。当亚运会武术赛场上升起了中国国旗,奏起了中国 国歌,此刻人们是怎样的心情?那是中华武术的崛起,那是中国文 化的骄傲!您不觉得武术这个民族文化的骄子也在为国增光、为民 族扬眉吗?
当然武术作为一种东方文化色彩的体育形式,由于东西方文化 的差异,与西方倡导的奥林匹克运动尚难一拍即合,当涉足于它时, 我们会有不少艰辛,会遇到不少矛盾,只要努力认真地做,都是可以 解决的。
武术已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的时代,包罗万象的武术将逐步分 化,去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体现各自的社会价值。竞技武术有 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应当拿一个泛泛的武术概念去套它,去评 说,去求全责备。
竞技武术绝不会脱离武术的本质属性,它要符合竞技体育的规 律就要有相应的变革,不变革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请给它一片展翅 翱翔的碧空吧,不要再去评品它像什么,不像什么!
说来也难,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 要把武术作为体育运动的形式置于现代竞技体育(sports )之中,免不 了会有许多碰撞。
有一篇从水域文化来探索体育形态的论文(作者金川)颇有些见 地。河流文化所衍生的体育与海域文化的体育终究不同,这是地理 环境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和文化。河流一带生活的人们以农耕为主,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求安乐稳定,注重自身的完善。它的体育的竞 艺性、内向性、情感性较强;海域的地理不宜兴盛农业,经济以手工 业和贸易为主,形成了开拓、冒险、竞争的文化心态,它的体育呈竞 技性、外向性,优胜劣汰。黄河流域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重整体、 重和合、重和谐;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重分解、重对比、重超越。一幅十字架和一幅阴阳鱼图标正是它们 各自的文化象征。
由此发展的奥林匹克便是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口号,提倡 公平、规范、可量化的竞争,优胜劣汰,明晰可见。中国武术则在它 的发展中追求神韵和意境,也并不例外。
诚然,我们来讨论中国武术套路运动如何实现竞技对抗、优胜 劣汰,不能说不是一个难题。
首先是一个技术动作标准化问题,正确与错误要有一个统一的 标准。应该说自1958年制定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以来,先是明 确了长拳及刀、剑、枪、棍的技术规范,而后陆续统一了竞技南拳、 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已经向竞技运动靠拢了。中国的拳种流派纷 呈,技术上各立一套,实现这个统一是很不容易的,其中有国家的力 量,也有武术工作者的心血。
动作规格可以进行量化的评判,而劲力、协调、精神、节奏、风 格则很难实现量化。它本身亦是中国武术作为东方文化载体的形 式。它所要求的“劲”,不是一般概念的力,包含刚柔、力点、用力顺 序等要求;它所要求的“协调”也不是一般的配合,讲究上与下、肢 体与躯干、精神意气与动作的一种高度协和、整体默契。它所要求 的精神、风格、节奏也不完全是西方体操的概念,它既融合在一招一 式之中,又贯穿在势势相承的完整套路里。
机械地分割,统统进行量化评定,显然有失武术的特色,大大 缩小它的分值比重,也会产生异化的导向。
面对这些充满哲学意蕴、艺术气息的武术技法,似乎有些说不 清、道不明。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似有若无,心领神 会。武术行家们对运动员的功力、技巧表现,无论如何,总分得清 高下,“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走",你 的功力如何,身法怎么样,有没有味,有没有“份儿”,全在心底和眼 中。只是难以理会的是西方人,这些手工业者、商人的后裔,习惯了 一是一、二是二的量比方法,面对这一套实在难以驾驭。
有人也曾设想过,干脆把武术等纯属东方文化的体育项目矗立 起来,搞一个东方体育的大盛会,与奥林匹克相媲美。这何尝不好。 只是要走出这条路谈何容易。我们的国力和文化影响还达不到独树 一帜的地步,武术走向世界要推到哪年哪月呢?
我们不能再迟疑了。我们的推广策略也已确定,走向奥林匹克 与民间文化交流同时并举。那么,对现行的武术竞赛只有改革,以 适应竞技武术的需要。
由此,眼下的一步可能从两处着手:一是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 化,增加动作难度和技术要求,是否能完成,能否达到要求,一目 了然,硬碰硬;一是把不能量化的指标由专门人评定,归结为整体 技术技巧,以评估比较的方法,分档次打分。这样,运动员的技术
目标更清楚些,他的不足在何处也能明白,对裁判员也便于检验和 督察。
当然,改革仍具有尝试性。竞技武术如何发展,有待于更多有 志者的努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浏览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