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滇武事
在滇期间吴三桂差不多每天都要跟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在一起到“箭道”演武场校射比箭。远处悬一铁甲为目标,凡箭能射中、穿透铁甲的为“罪函人”, 箭矢弯曲而不能穿透铁甲的为“罪矢人”。后乂改为赏赐。
吴三桂手下有一批得力战将,吴三桂的四个女婿,或文或武,或文武兼备,颇具才干。侄子吴应期骁勇善战,官至都统;大将吴国贵治军严,敢争战;马宝,狡黠善战,以勇著称;其手下饵千斤身魁梧,有勇力,能以八十斤重铁棍运 动如飞,故有千斤之名;就连当时昆明武艺高强的女侠殷娘娘也参加了吴二桂的
① 李治亨:《吴三桂大传》,1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②(洁)刘键:《庭闻录》卷一,见沈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六辑,1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③(明)夏永彝:《幸存录》,见广浩主编:《明清史料丛书续编•十六》,95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84。
④国立中央研究院编:《明清史料》甲编第十本,958页,,民国二十年(1931)。
队伍。①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七月,继平南王尚可喜之后,吴三桂自请撤藩,朝廷允之。吴三桂看到“撤藩”已成定局,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动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三军在昆明郊外校场阅兵、校射,从军事上作动员。鼓角齐鸣,各镇将士整队入场,军容肃然。吴三桂全身披甲,飞身上马,扬鞭疾驰,手发三矢,皆中目标。三军为之欢呼雷动。演习完射箭,再演练各种武器。校场正面两侧摆列着大剑、画戟、雕戈等长短格斗兵器。吴三桂每驰马一回,即驰至武器处,由侍卫飞递一兵器,他在马上稳稳接住,然后策马疾驰,挥动兵器,如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恰似“风驰雨骤,英武绝人”②。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在飞驰的马上精彩地表演了射箭和各种长短兵器,武艺娴熟,技法高超,威风不减当年!
尽管吴三桂多年养精蓄锐,兵强马壮,但他平素祸国殃民,早已人心丧尽, 而其分裂叛乱的行径,更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在经过了康熙十五至十六年 (1676—1677年)的相持阶段之后,战事优势就转到清军方面。康熙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迫使吴三桂叛军在屡遭败绩之后完全陷入绝境困守于湖南。
1678年三月,走投无路的吴三桂权欲攻心,匆匆在湖南衡州登位称帝,定 国号为“周”,年号“昭武”。八月,吴三桂在清军大军压境的窘迫境地下暴病而亡,终年75岁。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历经8年的以吴三桂为首发动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息。
吴三桂是员武将,少年得志,在他身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他挥舞着自己 的那把大刀奋战山海关内外,阻击清军,保卫明朝江山社稷。最终叛明降清。人清,他乂挥舞着他那把大刀建大功于清,首战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其后,他西征南讨,剿灭了四川农民军、南明军队,镇压少数民族反叛等,不遗余力。最后他乂挥舞着大刀反清发动内战招致灭亡,他用他那把大刀劈出了武林的传奇!
本章小结
滇黔在远古]直被称为蛮夷化外之地,近古时期则为偏于西南一隅的闭塞之 地。许多民族缺乏文字,因此有关武术文化的史料极为贫乏。但随着滇黔文物考
①(民国)罗养儒:《云•南掌故》,19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② 李治亨:《吴二桂大传》,39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出土的有关武术的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武术文化面貌的实物史料,可对滇黔各个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考古中得知,滇黔古人类进化链非常完整,有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170万年前的我国早期直立人“元谋人”,150万年到20万年前的晚期直立人“黔西观音洞人”、“桐梓人”,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5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等,这些古人类从远古时期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野兽搏斗,与其他族群竞争,促生了武术的萌芽以及刮削器、石箭镰、石刀、石矛、石戈、石斧等旧石器、新石器在滇池地区、滇北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等广泛被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滇黔是我国武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滇黔岩画的相继被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其武术文化的悠久。滇黔岩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年代之久远,令人称奇。滇黔岩画是中国西南系统乃至全国岩画的主要代表之一。滇黔岩画中人们狩猎、祭祀、舞蹈以及弩、箭、 刀、矛、棍、棒、锤、链、盾等兵器的展示,更有力地证明了滇黔武术文化的悠久。
滇黔青铜兵器,做工精美,造型独特,颇具艺术美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些战争场面贮贝器外壁上的武士巡逻图等一些直观影像也告诉我们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滇黔军事武术文化已经定型。这些青铜兵器的出土同时也表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百越青铜武术文化至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在滇黔地区已得到传承和发展。滇黔地区上古民族青铜武术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使滇黔地区上古民族把极具地方风格特色的青铜武术文化推向了巅峰,是古代滇黔各系统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此外,明末清初时,平西王吴三桂也书写了滇黔武术史上的传奇。
第四章金戈铁马:战火烽烟洗礼的滇黔武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拨开历史的迷雾,遥望昔日的金戈铁马,去探寻云南这块大地上的武术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武术文化的起源尽管会因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而在起源上有先有后、参差不齐的演进特点,但是,利益的冲突,生存权、繁殖权的争夺,会伴随着每个民族进化的历程。军事战争不可避免,武力的付诸不可避免,从而催生了各民族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滇黔大地相对于内地来说,战争不是那么频仍,但也绝非是毫无战争与民族冲突的世外桃源。纵观历史,滇黔历史上也经历了庄跻入滇、诸葛亮征南中、唐九征讨击云南、天宝大战、元世祖平定云南、明朝平定云南与“三征麓川”、大西军进军云南、清朝平定吴三桂等重大军事事件。在这些战争冲突中,武术和军事武艺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滇黔历史上的战争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滇黔民族身上的那股豪气和尚武的精神,管窥到滇黔武术的生存状态。其中,唐朝时的天宝大战可谓是滇黔军事武艺的巅峰之作。
第一节南诏崛起与天宝大战
开元(713—741年)中期,在今滇西北的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 落,由于他们称王为诏,故谓之“六诏”,即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南境)、蒙仑诏(在今巍山北境)、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返赎诏(在今云南剑川)、 施浪诏(在今洱源县东)、越析诏(在今云南宾川县境)。六诏均以乌蛮为主体,也包括部分白蛮,其中以蒙舍诏地域最南,故乂称“南诏”。蒙舍诏在唐王朝的直接支持下逐渐强大起来。史载,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唐九征为御史,监灵武诸军。时吐蕃入寇蜀汉,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累战皆捷,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海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克其城垒,焚
①(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六,其二桥……建铁碑于滇池,以纪功焉”①。唐九征所立的铁柱,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唐标铁柱”②。唐九征讨击云南为后来的蒙氏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进而统一云南奠定了基础。南诏多悍兵强将,南诏威成王盛逻皮的儿子皮逻阁,“从小聪慧,精武艺,善骑射,作战英勇无比”③。“挺秀西南,是称西杰,仁而有勇。怀驭众之长材,能躬携甲胄,总率骁雄,深入长驱。”④在不长的时间内,蒙舍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 “南诏”政权。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唐封皮逻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接着授“云南王”。南诏的势力 “东距爨(今昭通、曲靖),东南属交趾(今越南),西摩伽陀(即今之印度), 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南女王(今老挝、泰国东部和北部),西南骤(今缅 甸),北抵益州(今四川),东北际黔、巫(今贵州和两湖)。”⑤由此可见南诏
①(唐)刘肃:《唐新语》,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363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1998,.
②唐九征之记功铁柱立下何处,因其早已无存而后人诸说纷纭。由于这种原因,公南弥渡现存之南诏铁柱便往往被后人混而称之“唐标铁柱”,唐九征讨力云南,是三国时诸葛亮、隋朝时史万岁之后中央干,朝对云南采取的乂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中央王朝的实际统治自东而西深入云南,最终影响到、云南全境,为后来的蒙氏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进而统一云南奠定了基础。
③黄泽:《中国各民族英杰》第四卷,217〜218页,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④(北宋)七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六四•外皮部•册封门二。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
@ 南诏德化碑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碑宽2.27米, 厚0.58米,高3. 02米。正面刻碑文40行,三千八百余字。详列南诏清平日、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碑文主要颂扬了阎罗凤的文治武功,并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以及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以及希望“唐和好的愿望。该碑对研究云南民族史、西藏地方史都是宝贵的实物资料。http//baike. baidu. com/view/48795. htm
国武力的强劲。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