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历程中,于民族的总体文化氛围中孕育、 生长、发展、衍化。它既有从自身规律中产生的本体特征和形态系 统,也与其他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潜移默化的联系,相互影响和 渗透,诸如哲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伦理、宗法观念、民 族传统等,逐步形成了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
面对它正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我们不可 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注意发扬其民族特性,它将失去独具的光 彩,也便失去了推向世界的魅力;过分狭隘地强调它的民族特性,扩 大其玄秘色彩,不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又有可能成为推向世界的 阻力。
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窥 测武术民族文化特性与现代体育竞技的矛盾与统一,从战略的目标 来调整武术的价值取向和技术策略,将有益于武术更为深入地推向 世界。
关于武术的多元性
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的确,武术的运动 形式、技术内容、练功方法多种多样,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东方的综合 性体育的“大千世界”。
然而,我们也必然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它所 形成的是一种拳种纷纭,功用混一的“自然体育”,为外推增加了一 定的难度。
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较 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传统拳种和地方拳种,达129种之多,还有 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 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开展 竞技显然是不利的。众多的拳种一起推出去,也是不可能的。
就其社会功用来说,一个拳路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 防身,又可用于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这种多元性有喜闻乐见, 便利就用的一面,也有技术目标模糊,不够集中的一面。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就地理环境 来说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受“大一统”的思想的制约,经济上以 封闭的小农经济为主,“重本轻末”,看不起经商,可以说与“海洋型 国家”的古希腊文化迥然不同。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本观念的古 代中国,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致中和”求和谐,使武术这 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就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 他们的主要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节气里竞武较艺用以吉庆 娱乐,宗族村落间的纠纷时,又用以械斗自卫。同时,中国又是一个 宗法思想颇重的国家,尤其是血缘关系,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排外 性,武术中的“师徒如父子”,民间结社中的“结盟兄弟”,也是一种 近于血缘的宗法传统。所谓“教师相传,各臻妙技”,秘不外传。技 术上的封闭,必然是各执其理,对一个地广人众的中国,出现多种门 派、多种技术要领、多种动作规范,就不足为怪了。
日本的剑道也曾经历了一个由纷纭到统一的过程。据一日本剑 道代表团团长介绍:镰仓时代便纷繁不一,室町时代有增无减,而到 德川时代发展至500多种不同流派的剑道,明治中期开始改革,于 1910年得以统一。
回顾建国以来,对武术的体系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逐步消除 了宗派门户之见。在“百花齐放”的前提下,重点推出了以长拳为 主的竞技项目和竞赛方法。它是在继承查拳、华拳、炮拳、红拳、少 林拳等多类同拳种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提炼和统一的结果,具有 较明确的动作技术标准和技术要领,成功地为武术竞技运动打开了 局面,因此,将长拳、南拳、太极拳和以长拳技术为基础的刀术、剑 术、棍术、枪术推出为亚运会竞技项目,是可行的,具有科学基础 的。而南拳和太极拳正是在总结长拳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规 范和统一,增强在动作标准化之下的竞争机制。
从以上来看,纷纭的拳种和多元的功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 式,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可行的,显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丰富 多样的武术文化,易于使世界上不同情趣喜爱的人们得到对应的满 足。武术的独到健身方法,将打开人们强身健体的新途径,武术的 修心养性方法,将启发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入世之学,在现代 文明中发挥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形式,它的多元性是不 可行的,庞杂的拳种,迥异的风格,参差的技术,多种的目标,是不 利于进行竞技和较量的。
关于武术的竞争性
从古代狩猎和战争中总结的技击之术是武术的源头。始自搏 杀格斗的武术,自然充满着竞争性,如“角抵”、“手搏”、“相扑”、 ,,击剑”等,《管子•七法》中生动地记载了 “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 杰,有天下之俊雄”,“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 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围”。从战国时代赵文惠王“剑 士夹门而客之千余,日夜相击于前”(《庄子•说剑篇》)到汉魏曹丕以 蔗为杖与奋威军邓展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人们从比武中显 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
即使是脱离搏斗“敌我”双方的套路演练,也是在寻求一种英 雄主义的豪壮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神话中的“刑天舞干戚”,头 被砍了,却不倒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显示了民族向往的一种 昂奋的气概。(《山海经•水经注》)汉唐时代的鼎盛时期,出现的“刀 舞”、“剑舞”、“钺舞”的武舞,诗中描绘“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 刀”、“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无不与民族的恢宏自尊、开朗奔 放的外向时代心理基调相关联。
美国学者德克•布德教授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中认 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 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不同”。《易经》中 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孔子提出的“有文事 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被孔子称为“君子道者三”(《礼记•自罕》),“刚毅、木讷、近仁。”(《礼 记•子路》)“文治武备”的伦理思想对武术追求自强、外向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武术无论从技术渊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 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进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 基础。
但是,中国的社会时有兴衰,对社会起重要影响的士大夫心态, 时常在进取与隐退、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中摇摆。
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 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也不例外,当中国社会在衰退之 中,家中的消极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道家的“无为”、禅宗的“无 心”也从另一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毋太过”的中庸思想、“己所 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在武术套路中追求完善自我,求其适 中,不能说没有渗透关系。宋明之时的理学家,集儒道之大成,使 “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偏重的不 再是以“刚健为主”,“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 求“不偏不倚”的适度,“不如守中”的适中,“无过不及”的圆活,主 张“松静”的轻灵,视武术为“仁者之艺”,使武术由外向内倾,由 “争胜”向“无争”扭转,削弱了它的竞争性,与奥林匹克体育中的 “更高、更快、更强”相悖而行。
当然从中国文化来说“柔静”学说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 两者相对相引。武术中的以刚为主的拳术和以柔为主的拳术也是相 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中国武术的技术特色,只是后者竞争性相对较 差,在现代竞技运动中有一定的难度。它不是发挥人的最大能力, 很难用一种竞技的尺度去衡量,诸如赛跑无从比“适度”、跳高也无 从比“恰好”;即使是篮球运动,也是以“更准”为旨要来显示“更 强”。“太极推手”主张“见利思义,舍己从人”,是一种君子间的技巧 性较技,透彻一点,是太极拳的“一种锻炼方式”,进而散手的“一个 过程和阶段”(《陈氏太极拳图说》再版序)我们决不否认它的用力、 用法之妙,要改造为对抗性竞技,尚有一段较大的距离。对于太极 拳,是目前世界上开展较广泛的项目之一,东邻日本的太极拳参赛 者达总体的80%以上,如何在太极拳的竞赛中既保留拳的技术特 色,又有比较明确相互较量的标准,以适应於竞技,是武术工作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武术的竞技未必需要完全走西方体育竞技外在、客观的 标准,却仍然需要走中西体育结合之路,现行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已见端倪,只要不懈地努力,是有可能为奥运会所采纳的。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