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西方体育的运动技术主要是以身体外部的力量、速度 为进取,那么武术的运动技术则以内外的和谐为特点。

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 口气”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内四法相合;太极拳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南 拳中讲究“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八卦 掌中提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形意拳中的 “六合”则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 膝合,肩与胯合”等,都是在武术的长期实践中,历代宗师苦心磨砺 的结晶。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健身方法,这种整体和合 的要求在竞技运动中也是具体可行的。

既然是“内外合一”,相比西方体育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诸如 心、神、意、气。西方体育中也有呼吸的调节,内脏器官的适应,心 理因素的运动,然而与中国武术的“内”相比,深度上相距甚远。

就“气”而言,中国哲学里把它看作是万物之本,“阴阳二气生 万物,万物皆天地之气以生”(《艺境》)。在武术中“气”被视为本根。 表现为一种是精神的,如“气势”、“气韵”、“气脉”,是宇宙中鼓动 万物中的“气”的原力和生命节奏;另一种表现为物质的,指血气 的运行,气机的运转,“劲刚则气盈,力竭则气衰”,“力从气生,气 隐力显,无气则力从何来”(《少林拳术秘诀》),故武术技术中无不强 调养气、练气、集气、运气。就劲力而言,决不仅是一种外显的力 量,“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易•系•下》),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中 “以意使劲,五灵沉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武术汇宗,上篇》),表 现出极为丰富的劲力方法。使人琢磨不尽,玩味不厌,充满了力的 内蕴技巧。发劲中讲究调集全身,发于一点,所谓“刚发乎内”,“心 一颤,四梢皆至,内劲既出”(《少林武术》)。精神上也要求含而不露, 决非剑拔弩张地形露于面,长拳中讲究怒藏于心,太极拳则,“外示 安逸,内宜鼓盈”。

武术的内涵性表现了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 态,可渭“不离日用行内,直到先天末画前”(《中国哲学简史》),既是 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 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

当然,对于武术的内倾性,也应取辩证的态度。武术中确有一 些拳术强调的内功、内劲、内气过於玄妙神秘,所称“神无方而易无 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武术界曾有人认为武术 的功力越老越高明,愈妙道,“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打拳熟而又熟,无行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 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次,真神品也。“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 无迹。”(《陈氏太极拳图说》)应该承认老人的经验、体悟是丰富的,然 而衰老是人的自然规律,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仅以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来评判高低,以此来评价竞技水平 是不足取的。

总之,武术的内涵对于推向竞技运动时,一方面要保留其“内 外合一”的基本特征,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对那些一时难 以体悟的神仙难办的技艺,不应过分地强调。

有些拳术中蕴含着不少人生哲理和伦理思想,正是传说的“内 圣外王”对武术的影响,人们在反复的演练中得以体悟,正可以作为 人生修为的手段。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 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 达到超乎现在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道德。”(《中国哲学简 史》)世界人民对东方的哲理的探求,武术文化不妨是一个重要的 “窗 口”。

关于武术的整体艺术观

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艺术中最典型的是整体艺术观。 武术套路运动的出现,深受其影响,尤其表现为整体意境和对比 统一。

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势、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 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 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从精神、节奏、风 格中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意境,犹同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 (《武术运动基本功训练》)气势如虹、气韵生动、气质贯一,表现一种 英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气概。武术中强调“形断意连,势断 气连”,“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 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 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创造了一种战斗的艺术的意境, 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既是恢宏的,又是蕴藉的;既是飞 动的,又是沉实的。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意境之美,令人神往,耐 人寻味,成为一种东方艺术的人体表现。

“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吕氏春秋•大乐》)阴阳二气 化生万物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运用阴阳来表现事物的对立统一,, 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在武术的整体运动中无不体现了这种艺术 的对比与和谐。武术中的“动迅静定”,“重如铁,轻如叶”,“快如疾 风,缓若鹰翔”,少林拳中的“秀如猫,抖如虎”等。常常以鲜明的 对比,和谐于整体之中。而“刚中寓柔”,“绵里裹铁”,“动中含静”、

“静中寓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是矛盾对立的合二而一,至 于中和。这种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统一,“动转有对”,“生生不易” 充满了东方哲理和艺术情趣。

诸如劲力的整体性、协调的整体性,身法之妙,劲力之巧,都存 乎于整套技术的运动变化之中。

结语

当改革开放的国门敞开之后,对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成为一 种热潮,其中也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观点,我们是不能 苟同的。我们深信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当 然探索它的推行时,应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武术完全走西方的竞 技体育之路,将会丢失民族风格和特点,结果是不伦不类;完全不 顾当今世界体育的现实,一味强调民族传统的个性,强加于人,结 果将是独来独往。

为此,在策略上我们应分为两个层次,点面结合来推广:

一种是竞技武术。集中适于竞技的项目,坚持技术核心的民族 特色,吸取世界竞技中科学合理的竞赛方法,打进奥运会,将有益於 武术在各国社会地位的提高。以此为点。

一种是武术文化交流。应充分发挥其多元的功用和丰富的拳 种,开拓它丰富的哲理和医理,成为人们一种喜闻乐见的东方健身 之道、养身之道、娱乐之道、防卫之道。以此为面。

我想在此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 哲学,总是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 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 有长远价值”(《中国哲学简史》)。

我们时代赋予的重任,正是要发扬武术的长远价值:

跨进奥运会,开拓武术文化,为全人类造福。

(原载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科学大会论文集)

1991年3月《体育学论丛》(日)

■套路审美特征和艺术性

中国古代有“仁者为美”,“中和为美”,“立实为美”,也有不少 美学精论,但没有从本质上来阐述。什么是美学?它是提示美的本 质和原理的学问,最先产生在西方。要了解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 就要弄清相关的美学原理。用美学原理分析、研究,什么是武术套 路的美,如何进行诗意的创造。

◎ 空术套路运动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美应当显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人们的艺术创造应当再现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 忆,人们通过对其认识与理解,从而感受了事物的美。《激情燃烧的 岁月》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的,唤起那个年代人的回忆。不 熟悉那个年代的观众,但觉得剧情合乎现实生活,则对这部电视剧 也会认同。《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现代人虽然未曾经历,但却较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朝代的宫廷斗争,逼真,可信。“真、善、美”,真 才感到美,正义、善良才能表现大美。武术套路运动,令人联想格 斗、战斗的“生活”图景,从气概到智慧,由技艺到功夫,从而感到 崇高的美。武术的套路技术魅力其根本出发点是直接表现战斗、技 击,它要通过演练者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等来体现战斗的 “生活”,不同于舞蹈、体操、戏曲、杂技。

武术套路运动的演练体现了攻防。武术套路是人们经过“琢 磨”、“推敲”,对技击术进行提炼、加工,而表现了一种战斗的“生 活”。通过习练者的不断体悟,在“知其然,知具所以然”的演练中 得到升华,使演练者表现出神形兼备的攻防形象,使观众在观看的 过程中,感受到武术套路运动的美。

武术套路运动的演练体现了劲力,这是武术的技术特点,如寸 劲、冷弹劲鞭打劲、翻扯劲、碾转劲、缠丝劲、螺旋劲、崩撼劲、绷 劲等(郭云深的明劲、暗劲、化劲)。各拳种都有各自的规律和发力特 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整体协调、发至一点。因此,下功夫 练出过硬的劲力,才是武术的独特美。

浏览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