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器精良
南诏是个军事奴隶制的国家,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南诏的武器不仅数量庞大,种类也十分繁多,有弓、箭、弩、矛、刀、枪、剑、 甲、胄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南诏三宝”的铎鞘、郁刃、浪剑。锋鞘乂称“铎槊”,形状像“刀戟残刃”,柄部饰金,十分锋利,“所击无不洞”⑦。 铎鞘非常尊贵,且有非常严格的礼仪。史载,“以清平子弟为羽仪。王左右有羽仪长八人,清平官见王不得佩剑,唯羽仪长佩之为亲信”⑧;“异牟寻金甲,蒙虎皮,执双铎鞘。执矛千人卫,大象十二引于前,骑军、徒军以次列”⑨的描述,体现出它的高贵和持剑者对它的尊敬及喜爱。南诏王出巡时,不但“禁卫军” 人手一柄,南诏王自己也常常随身携带。“今南诏蛮王出军,手中双执者是也。”①剑川石钟山石窟《阁罗凤议政图》中,武官手持的“曲柄宝剑”,许多学者认为就是著名的“铎鞘剑”。郁刀又称“郁刃”,名贵程度仅次于铎鞘,“铸时以毒药并冶”,“伤人即死”②,“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王所佩者,传七世矣”③,令人望而生畏。这种铁刀剑虽无实物传世,但我们从剑川石宝山石窟的王者及侍从像上,还能见到它们的形象。南诏剑是当时最普遍的一种武器,南诏的一般将士和普通民众,都携带,所渭“不问贵贱,剑不离身”④。铎鞘、郁刀、 浪剑三种兵器,南诏王经常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足见其锋利和名贵。“贞元十年,使清平宫尹辅酋入朝,献其一。”另外,南诏制造枪、矛、甲胄、弓箭等技术也较高。这在《张胜温画卷》中有所反映。《张胜温画卷》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瑰宝,是宋代大理国王段智兴时期的作品。画卷极为壮观,画有628个不同形象的人物,整个画卷分三个部分:蛮王礼佛图、法界源流图、十六国大众图。在蛮王礼佛图中,绘有14员武将,跣足、著甲,有的身披虎皮,手持槊、 钺、大刀,身佩宝剑等兵器,可能是大军将、羽仪长之类的高级将领和卫队。法界源流图中的两个金刚像即镇守山门的哼、哈二将。其中一将手持兵器怒目圆睁。金刚部造像中,众金刚或握叉、或挥舞利剑、或拉满弓,面目狰狞。金刚即为佛和菩萨的怒身,佛和菩萨降妖伏魔的时候,其怒身就出现了,怒身的面相越凶恶,法力越强,越能降妖伏魔。大圣大黑天神等多持三股叉等兵器。从整个画面来看,武器的种类多集中在矛、三股叉、刀、弓箭等几种兵器上,反映了当时的武备状况。枪、箭多用“斑竹,出蒙舍、白崖、诏南山谷,心实,圆紧,柔 细,极力屈之不折,诸所出皆不及之”⑤,其“野桑木……劲利过于筋弓,蛮中谓之触弓者是也”⑥。他们的“排甲并马,统备马骑甲仗,多用犀革”⑦。南诏的毒槊也非常厉害,史载“南蛮有毒槊,无刃,状如朽铁,中人,无血而死”⑧。 南诏的马“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⑨。在征战中能够迅速突击。麽些人也很擅长手工制造,“能制坚甲利刃”。他们所造的铁剑“所指无不洞”;所制耗牛尾
①(唐)樊绰:《蛮书》卷七。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日二十一上。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白二十二上。
④(唐)樊绰:《蛮书》卷七。
⑤(唐)樊绰:《蛮书》卷匕。
⑥(唐)樊绰:《蛮书》卷七。
⑦(唐)樊绰:《蛮书》卷七。
⑧(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西.南事迹》,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川》第二卷,189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⑨(唐)樊绰:《蛮书》卷七。
帽,“非矢镐所能穿”以上情况,一直延续至近代。
本章小结
武术与军事如同一对学生兄弟,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滇黔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战争无疑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从南诏国强劲的军事实力和强悍的武风,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滇黔民族军事武艺的高超。天宝之战更是将滇黔军事武术推到了的巅峰。
①该窟中雕者像,头著南诏大理士所戴之冠,行带飘两端。当地人民盛传,此窟土者即阁罗凤 (712—779年)。其右侍立七人中有一人佩剑;其左亦侍立六人,中右抱剑者一人,持曲柄剑者一人。
②张胜温:《张胜温画梵像卷》,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第五章 携技带艺:移民、民族碰撞
中滇黔武术的发展
第一节 移民过程的武术交流和发展
纵观生活在滇黔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发展史,几乎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移民史。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人民汇聚在这里,使武术在这里融合发展,从而形成 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拳种、套路和闻名于世的坚甲利刃。
内地人民移居滇黔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对云南的军事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洱河风土记》载:“西洱河从借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数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 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铤。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跻之余种也。”①滇黔出土的青铜兵器上也镌刻着楚越等军事武术文化的烙印。
先秦时期,氐羌族群也已从中国西北向滇黔地区迁徙。氐羌是古代生活在西北甘、青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公元前7世纪,秦国向西开拓用兵,大量氐羌人被迫南迁。《后汉书•西羌传》说:“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 灭狄须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之,或为整牛种,越需羌是也。”②秦献公以后,西北羌人迫于秦的军事压力,开始向西南地区更大规模、 更远距离的迁徙。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越人地区的统治和开发,越人地区受到较大的冲
①(唐)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218页,昆明,云 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
击,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分布变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乘越国衰落之机灭越。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攻占吴越地区, “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①。
秦对吴越地区实行强制性移民政策,大规模迁出土著越人。东汉袁康《越绝书》卷二云:“秦始皇并楚,百越叛逃”。闽越在公元前110年又被汉朝击败, 《史记•东越列传》称:“于是天子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在相继而来的打击之下,越人部落四处逃散。其中有一部分就迁徙到了滇黔。在晋人常谏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有关永昌民族分布的记载中说,其地“有穿胸、磨耳种,闽越蒲、鸠僚”②。吴越地区的人民外迁也有其他原因,其中也不乏武功高强的人,如现今流传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吴氏蚩尤拳的传承人吴盛为南宋理宗年间的荆蛮勾吴国苗族后裔。800年前,吴盛在朝大理寺丞,因为办事公正,得罪权贵贾似道,惨遭奸人陷害和朝廷迫害,深陷险凶。 吴盛即弃官携子西逃,凭借祖传的武功,战败追兵及沿途的土匪的抢掠,最后到达苗疆腹地清水江边的天柱县远口定居下来,并将古传蚩尤拳传承给了后代。
汉武帝时,随着西南夷郡县的设置,屯边政策的实施,大批汉人士兵各色人等落籍该地。明帝永平二年(59年)建永昌郡,把汉王朝统治政权推过澜沧江, 直达怒江区域,永昌郡建立不到半个世纪,永昌徼外惮国王雍由调就两次遣使到洛阳朝贡,还带上杂剧团。其表演的幻术就是包含武术在内的各种杂技活动。 《汉书•晁错传》说:“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乂说: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③著名 的日不韦家族就是被强制发配到云南边地的,其后人吕凯对蜀“执忠绝域,年年有余”。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吕凯、王伉能据永昌郡以拒雍闿,说明武力的强盛。通过战争,部分士兵遗留下来,对当地武术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诸葛亮“南征一军处于此地,谓之诸葛遗民,今则生齿极繁。然其地乃天地穷尽处,而其人反红颜白皙,得山川清丽之气,而言语服食悉与陪京同。其匠作工巧,中土所无,良乐土也。”④
浏览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