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一书中指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形 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力七个方面,亦可概括为心、 技、体、智四种能力。随着竞技武术的日益发展,在武术的科学训练 中,对运动员的智能训练与培养,已逐渐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之一。对一名武术运动员来说,除了必备的智商和学习思维能力之 外,重要的是专项所需要的套路和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演练意识 和艺术修养。
技理丰富的中国书法包蕴了精深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武术 在技理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对两者的比较和通连,不啻为武术智能 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迁想而妙得,触类可以旁通,“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书法和武术虽一文一武,只要我们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去 进行比较,开拓对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将是十分有益的。
两者可以类比和迁想的基本点有二:
一、同形同构:中国汉文字,虽历尽沧桑,其基本形态是以象形 为本根,完全不同于用字母组成的西方文字;而武术中的许多拳种、 拳法都具有一定的象形特点,动作名称就更为普遍。就汉字的结构 上来说,由笔画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方形整体,甚 至有的书法家认为与人体具有同构的特点。汉朝书法家蔡邕在《笔 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 坠若起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而武术正是以攻防为基 本内容,显现了人体自身各种运动形态,讲究“动圆定方”,应该说 在构架上大有通连之处。
二、会意传神:文字原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交流思想的一种重 要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用,而书法则是一种艺术升华,除了表 达思想的功用之外,更具备了美学价值,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中国武术源于人类的攻防格斗技能,具有防卫实用价值。当它发展 为套路的演练中,已不再是单纯地表现一些攻防的技巧,它的贯通 的气势,飞扬的神采,生动的韵律,也在创造一种气势不断的战斗意 境,具有了美学的价值,正如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提出的:“把自 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
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展开武术与书法两者之间的类比和联 想,启示我们对武术技法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套路演练的艺术
修养。
均衡说
武术与书法中常常有一个对应平衡原则。书法中对结构间架要 求十分规矩,即平正整齐,轻重平衡,左右匀称,上下平稳。否则体 势不工,规矩有亏,难云书法矣。犹如在说一个拳势四肢不协调,难 免失势的道理一样。
武术中讲究身正步稳,式正招圆,即要求每个架式动作都要准 确、协调、齐正。拳理中说,“五体正,乃可渭之形备”,如一个“提 膝亮掌”动作,不仅要保持直立平稳,而且上肢一架一勾也要前后 呼应,上下平稳。华拳技法中强调“自中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 顾右盼,八面供心”。形意拳中的一个“三体式”,三尖对照,不偏 不倚,动作尤为严谨沉稳。歌诀中道:“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侧 右倚,皆身是病”,若然要求似一个工整严谨的书法字形。南拳则 更讲究“步稳身守、子午端正”,太极拳则要求“尾闾中正”、“虚领 顶劲”的端正安舒姿势。拳法中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气势团聚,对称协调”,“上下左右,相吸相系”,从百会至会阴穴 上下一直线垂地,不妨使人想到书法中称之为“撑柱”、“悬针”、 “重心”等笔势。
从学习顺序来说,书法须先求工整,尔后险绝,又归复平正,使 之“看似歪斜,实则能立”,呈险绝奇姿,生动美观。武术也有类似, 李连杰的成功之路也正是在架式工端的基本动作上,增多了身法上 的变化中,求得协调统一。这同书法的每一势,要求“险不至崩,危 不至失”是多么相似。
骨筋说.
武术与书法均要求有力度,通劲而豁达,或刚中含柔,或柔中 蕴刚。人们常形容好的书法讲究劲健有力为“力透纸背”、“入木 三分”,具体说来,书法讲究骨、筋、血、肉。“点画劲健者,谓之有 骨”,要求“骨体坚定而不弱”。武术亦然,十分注重“骨法”。有人 将四肢与躯干并称为“五骨”,即要求“五体”的五根线条要有骨力, 骨梗强壮,紧劲峻整,方法上常表现为撑、拔、张、展、勾、扣、翘、 绷等。华拳中曰:“形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使人想到唐太宗李世 民的书观:“无骨则无势”。字如此,武术的每一架式也如此。“点画 灵活者谓之有筋”,筋之融结在扭转,“筋贵灵活”,为书法中的“含 忍之力”。武术中在“八法”里言及“力要顺达”,要求运动中的劲力 要活顺自然,不能使僵拙之力。这恐怕与书法中笔的运转灵活而有 力,也略有相通会意之处,有筋有骨,才会“刚如坚石,媚若银钩”。 晋代卫夫人说得好:“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 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太极拳中将五体称为“五弓”,谓之“一备身五弓,触之则旋转灵活, 能蓄能发”,确有一种内在的“含忍之力”,太极拳被誉为“绵里藏 针”。无独有偶,书法家们用中锋写字,藏骨抱筋,背光一照,正中 是一道黑线,竟也有“绵中裹铁”之妙。
阴阳说
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即对比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影 响到武术和书法,表现为既相照应,又相对比衬托的对立统一规律。
武术套路在攻防变化中,充满了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快 与慢、伸与缩、张与弛、抑与扬、顿与挫、轻与重、起与伏、内与外、 上与下、正与偏等的相互对应变化,相辅相成,使阴阳二气相协调。 长拳技法的“十二型”中,“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缓如 鹰”,动静起伏,若脱兔,若处女,若燕子抄水,若风卷上九重,令人 为之眉飞色舞。太极拳中虚实变化运转自如,通臂拳中吞吐灵活, 翻子拳里上下翻飞,南拳中刚里见柔,绵拳中绵里间刚,这简直 可化为各呈风采的壮美书篇。
书法技巧中阴阳对应的因素,讲究“彼此顾盼”、“潜相瞩视”、 “相管领”、“相朝揖”。其中轻与重、刚与柔、藏与露、虚与实、正与 偏、长与短、抑与扬等颇与武术套路技法有相通之趣。如果我们有 心,在那笔走龙蛇的书法中,从字形的开合蹙展,运笔的轻重疾徐, 笔势的刚柔曲直,墨色的浓淡枯润,结构的疏密偃仰,虚实相生,章 法布白的起伏连顿,不是可以联想到武林健儿在绿色地毯上的生动 武姿吗?
神韵说
《文心雕龙》中说:“神用象通,情度所孕”,中国传统的艺术观 十分重视对神采气韵的意境追求。“神乃形之君”,“书之妙道,神采 为上”(《笔意赞》)。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十分讲究“精气神”功力的 表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教授、张文广教授、何福生先生所演练的 五路华拳、四路查拳、形意拳都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界;著名 武术运动员徐学义、李福妹、陈道云等自选套路也都淋漓尽致,别 具风格。
书法中认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劲 健”,练武术也是如此,必须形神兼备,心力坚强,充满战斗意识和 神采,“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做到志勇神传。太极拳虽轻柔绵 绵,却要求“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书法的整篇中讲究章法,字的连顿中要求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一气呵成,可谓“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笔记法》)。武术套 路的整套由起势到收势,动静变化之间,也要求形断意连、势断气 连、气势贯通、完整如一。
就方法而言,“字者,心画民”,写前要凝神静思,写时则“神居 胸臆,志气统其关键”,做到“意在笔先”,“胸中有书”。武术中的动 作也十分注重意识,做到“心动形随”,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太极 拳尤其要求以意导动、意到劲到、“内外合一”。
“阴阳二气而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气论是中国传 统哲学、养生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思想,“气” 被视为鼓动万物的原动力和生命节奏,书法中追求的内在气质,武 术中追求的内外合一,会意传神,无不表现了民族文化心态的一种 理想追求,这种抽象意识,在武术智能训练中恰恰需要运动员自身 悟性(对武术技理的领悟)和借鉴于书画等传统艺术。
有人说中国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 中国艺术的基本因素,可以说极富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长期以来 书法在理论上总结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经典。中国武术在长期实 践中技艺精深广博,在技法理论上虽有总结,但相对于实践却显得 薄弱。武术工作者在总结探索武术技法理论方面,大有借鉴的必 要,结合武术自身的运动规律,予以阐发建树,将有益于对武术理 论上的开拓和武术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需要。武术界对书法的研究 早已有先例,远的不说,就笔者所见,已故著名武术前辈王子平先 生,生前对书法颇有研究,在他晚年时期表演的一套富于写意、潇 洒超脱的青龙剑,与他酷爱泼墨舒情、笔走龙蛇不无关系;著名武 术家万籁声老先生、何福生老先生、蔡龙云教授、李文彬先生的书
法都是颇具神韵的。
当然,武术毕竟是武术,任何一种形式都无可替代。与书法理 论的相通性,旨在启发和开拓思维,得以迁思。建议在武术训练的 同时,尤其是从事武术高级训练者,应加强对武术运动员书法鉴赏 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耳濡目染,提高艺术修养,将有益于武术套 路演练水平的提高。“专”到一定的火候,“博”才有用,对于高水平 的武术运动员,加强体能、技术、心理的训练与智力的训练密切结 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对培养武术运动员的演练风格和意识尤 为有益。
(原载《中国教练员》1993年第2期)
浏览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