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通过战争进入滇黔的内地人民不在少数。在汉代,滇地的奴隶主就经常从内地掠夺奴隶,其中掠来的奴隶不乏熟练技术者,例如《汉书•张安兴传》: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六.
②(晋)常谏:《华阳国志》。
③(汉)班冏:《汉书》卷四十九。
④(清)顾炎武:《肇域志》,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700页,昆明,公南大学 出版社,1998。
“家僮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①。南诏时,“常有屠蜀之心,居则息畜聚粟,动则练兵讲战”②。打得蜀兵吓破了胆,不敢出来迎战。《蛮书》乂载:“俗不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贼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③通过记载可以看出, 直到唐代,西南地区古代民族还从四川地区掳掠熟练技术的人。829年,南诏陷成都掠子女百工达数万人之多,曾任南诏清平官的郑回,就是754年南诏取需州 时被俘掠去的西泸令。宋时,大理段氏据云南,“相与使传往来,通于中国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④。
元代,蒙古人、回回人随蒙古军征服大理国进入了云南。《元史•兵志》 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月,增兵镇守金齿国,以其地民户刚狠,旧娄以汉军新附军三千人戍守,今再调探马赤、蒙古军二千人,令药剌海率赴之。” 元朝建立了金齿六路,接着乂与缅甸蒲甘王朝发生战事,德宏傣族地区成为大军 驻扎并来往的通道和据点,随军留下的各类人口当不在少数。
明代是内地人民移居滇黔地区的高潮时期。考证滇黔武术的起源,如阿昌族武术、德昂族武术等得知,其武术套路的形成和发展大都与这一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印证了内地武术对滇黔少数民族武术的影响。当时,云南、贵州 “地广人稀”,劳动人手严重不足,明代志书中常有“黔不患无田而患人”的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 “移民就宽乡”的政策,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把“地狭民稠”之区的居民,移住“地广人稀”的边疆,于是,贵州、 云南成为“调北填南”的重点地区。
明代人居滇黔的移民数量最多的还是政治移民。政治移民的来历主要有四 类:戍军、地方官吏、民屯户、罪犯遣戍。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在云南、贵州遍立卫所,驻扎屯军,因而以军事移民的方式进入滇黔的数量最大。卫所屯田,即屯卫制,是明代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的戍军不是轮戍,而是使戍军附着在土地之上定居下来,世代相沿,久而久之就成为当地的农民了。据《明史》卷九十《兵志•卫所》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大小联比以成军。” “洪武二十年八月癸酉……诏景川侯曹震及四川都指挥使兵选精兵二万五千人,给军器、农
①(汉)班冏:《汉书》卷五十九。
②(宋)姚铉:《唐文粹》,卷一白,上海占籍书店影印宋蜀刻本卷二。
③(唐)樊绰:《蛮书》卷七.
④(元)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20页,昆明,公南民族出版社,1986。
具,即云南品甸之地屯种,以俟征讨。”①卫所屯戍的士兵多是来自内地省份的 汉族。如1875年初在云南发生的马嘉里事件中的主要参与人,时任南甸左营都师的李珍国,其“始祖公于前明洪武时奉调南征,家于腾,历十余传至故诰封建威将军讳汝龙”。李珍国“自幼□能容拳,身俱是胆,其读书,资性聪慧,然不好文章,而多耽武艺。诚以古今治乱无常,毛椎虽有用,不足御贼锋,观于班超投笔从戎,而成武功之足尚。”②像李珍国这样的武术世家留在滇黔的大有人在。再如“陇西李氏数代人随皇室精兵,南来北往地征战,真是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为承祖训,李显智定居哀牢山后,仍不忘叫子孙们操练兵马,习文练武。”③时代以来,陇西李氏诸弟子,就在这里拉弓射箭,骑马搏击。他们的到来对滇黔武术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明代屯戍陇川县户撒的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融合于当地民族中, 明军生产兵器的先进技术,就被阿昌族继承下来,从而造就户撒刀“柔可缠指, 剁铁如泥”的传奇。贵州安顺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的鲍家拳,其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如今鲍家拳108套徒手、单刀、双刀、枪、棍等,从洪武二年 (1369年)鲍福宝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鲍家屯,已经在这里传了22 代,有“吃酒吃肉九溪坝,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明代凡官吏军士谪戍云南的,多数都指定谪戍金齿。“洪武二十年(1387 年)六月己卯朔,沂州卫官军擒获土贼七十余人,械至京,命戳其首恶,余皆谪戍金齿。闰六月壬申,命削水军右卫指挥陈成,干户张用官,编戍金齿。”④ 《明实录》载:“洪武二十年闰六月丁丑,诏西平侯沐英:凡云南戍卫将校谪戍者,悉听往金齿据此,自正统七年以后,凡南方文武官员犯贪污罪的,便一概充军到云南的保山、德宏地区了。一些武官等被谪戍云南,对云南武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是无可怀疑的。
这一时期因战争、逃荒、避难、经商而零星流入西南边地的汉族移民也日益增多。如今天班洪、募乃等地的旧居汉人,皆自认先祖为外省籍。居住在石阡县中坝区李氏家族的老拳师李世慧,其一世祖李普庵明代中叶居住江南,属东林党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市研究所:《明实录•太祖实录》,2771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汽研究所,1983。
②《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153页,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③《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概况》,3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太祖实录》,27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
人,因避宦官魏忠贤杀戮,逃匿入黔,隐于石阡双溪屯①。其二世祖居住江南, 时官都统,娴习皮家拳、沙家拳及向家腿,称为“虎皮孙向流派拳”。家传至今四百余年。
到了明末清初,乂出现了两个移民高潮。其中之一就是南明永历帝时,李定国部数万人转战西双版纳、德宏等,南明灭亡后,大量的汉族官员和百姓由此散落在中缅交界地区,形成一次移民高潮。黄宗羲在《永历纪年》中说,在李定国、白文选之后,“遗兵尚二卜余万,多人蛮洞中及散窜安南国”②。其后人被称为“桂家”。乾隆《腾越州志》载:“桂家者,江宁人,故明入缅所遗种也,缅劫永历时,诸人分散,驻沙洲,蛮不之逐,谓水至尽漂矣。已而水至,洲不没, 蛮共神之。百八年生聚日盛,称桂家,兵力强,群蛮畏之厂力弱不能支蛮者,丐请前往。时亦有敏家,大抵桂家之类也。”③
清代、民国时期,也是贵州、云南移民的高潮阶段,是历史上汉族迁入西南地区最多的时期。自康熙年间,清王朝就在边疆地区推行强硬的改土归流措施, 内地汉族移居滇黔出现了一个高潮。其中,滇西南澜沧江以东地区、滇南、滇东南、滇西怒江东等地区是汉族移民的主要地区。地方志载,清康熙时,内地源源不断迁入的商贩,“乐不思蜀,汉族渐盛”④。此期,苗族、瑶族和氐羌系民族深入到边地的所有地区。清朝时期爆发的“雍乾”、“乾嘉”、“咸同”三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更加速了贵州苗民向云南的迁移。
清末民初时,汉族移民的足迹已遍及滇黔。一些身怀绝技的武术家的迁入, 对滇黔武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期间,滇黔各地有不少著名武师带徒传艺。
抗战期间,从内地迁入滇黔的武术家更是数不胜数,如沙国政、何福生等, 这些内地武术家的到来,对滇黔武术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浏览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