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 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 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 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 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 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 于悟,凡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个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 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 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所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 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 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 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 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 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 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 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呵。(每日三遍,福德无量、业障病除、功夫大增)《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 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 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武道论第一节《易筋洗髓经》与禅武心要世尊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 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拈花微笑”是 禅的第一桩公案,也是禅宗的开始。禅宗代代相传至二十八祖时,菩提达摩在南朝齐梁之 际来到中国,把印度禅学的奥旨传给了中国高僧慧可;可又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 忍传慧能,于是禅宗即在中国广为传布,经久不衰。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 (477-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 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在历史习武的情况来看,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早在达摩以前就 已形成,嵩山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 少林武术是达摩祖师见众僧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 弱所致。于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兽神态结合了禅武的真谛而创立了拳 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 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达摩在少林所创立的禅 宗一脉,引用了印度瑜伽止观和古印度的武术,结合佛法禅修法门融合了武术的技击动 作,引导少林僧众在习武中体悟禅武的意境达到修身修心的目的。直到以后的发展使少 林寺成名中岳嵩山,成了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

《易筋洗髓经》的整个修学体系由徒手自律运动、徒手互动运动、重力阻抗运动、弓态 鼓荡运动和静态修养运动五类形式组成,旨在造就和积蓄拳学运动的实力。其包括体质、 体力和心态,亦包含硬度、韧性、力量、定力、意志等与身心相关内容。千把攥、八段锦(拔 断筋)、十二式易筋经、十八式易筋经、大易筋经、八大劲功等等以及与其类似的体操功法, 以及各种伸筋拔骨展筋叠骨之类的功法,都属于徒手自律运动。少林功夫的特点是内外兼修,内功以动静双修为主,少林七十二绝艺皆以内致外,以 气催力,以禅意调心修持形成的心意内功。禅宗的六妙法门、止观法、心经就是特定生活 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内功修持功法。主要在无恶念、心纯净,心空无挂碍,无求、无欲的意 境上下工夫。在运使方面则强调心意气的配合,及强调心的作用。对于功夫与禅的融合, 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拳就是很好的典籍。如《易筋洗髓经》称作子夜钟,以脱胎换骨成就 不坏金身最后成大道为最高目的。其练功过程中对精神、气、心、意境的要求处处与禅宗 思想密不可分。其动作中合掌礼佛动作及禅坐占一定比例,精神、思想以除魔卫道、靖国 安民为主旨,传承特点成为禅武并传之特点。

动功诀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 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念。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 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神形往来气贴背,而敛 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 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论》) 实修内容大纲(一)正身法,(二)调息法,(三)修心法。其正身法内有注意与随意二法;调息法内有 三步呼吸:1.努力呼吸2丹田呼吸,3.体呼吸,即长转;修心法:1.至诚,2.守一,3.腹呼吸, 此为修心敛性,次第实修之法门。调息法与修心法,互相结合,笃行而生一展天然之佳趣, 下列表以指示结合系统途径:此表学者,初见似难悟会,然实极简易,其要点不过由浅入 深,如调息法中之努力呼吸,即丹田呼吸之先导,丹田呼吸又为体呼吸之准备。详而言之, 体呼吸又为修道之练法最上乘之功夫,修心法中,至诚不息,为守一之领,守一又为体呼吸 之法门。如学者,果能至诚不息,则可以人道矣。调息由精神方面作用,进于体呼吸,先要剔除杂念,而至诚不息,抱元守一之佳果得矣。(《象形拳法真诠》)

论劲法拳术之至胜者,在于技击之精湛。技击,乃柔术之根基也。其本在于精壮、神威、功法 精到。然拳法之用,重于整劲,如矢之离弦,其透于身也。常云七分巧劲三分力,又云善用 兵者贵之神速。然搏击之玄妙,均在此耳。绝非尽平生之力而拼之。用劲固难,然劲大于 敌,用之不当反为敌用;用之过早空耗而不中,用之过迟易被其制。因而无论何时,拳势应 如弓满待发。初时练法,务先求步法拳法之正确,按其拳势,细心揣摩,习之日久,肩背之 力,腰胯之力,腿足之力,自然贯通一体,劲道顺达而整矣。然柔法,意态舒缓,松沉自如, 神气含而不露,手法严谨,动如旋流,柔中寓险,其势如蓄中藏锋;而刚法凌厉,震神怒眼, 拳势险峻遒劲,如干将莫邪,其锋迎刃而催,其势为刚,威也。行拳存于刚柔之间,必致气 韵浩然,刚柔合一。拳法始终,气宜沉荡,而不宜浮。万不可妄发拙力而攻之。用之法,则 逢柔刚进,逢刚柔进,外刚内柔,刚柔相济,方懂其拳路之玄妙,最忌以力相抵。然施以巧, 顺其力,善以沉、托、封、闭、起、顿、吞、吐八字用法而行,贯穿于六劲,斯术功法其深也。然 以导引之巧,使之失以平衡,重心不固,得势而攻,以柔顺为主。得势迅疾而发,使敌无喘 息之机,多以刚进为主。又然武技者,仅以功架一味求低,义误两腿间重心之平稳,角度之 优劣,劲力发而僵滞,其搏击甚难持久,将有习之多年,败于一旦者,此误不可不慎。欲得 少林拳术身法之稳固,结体工整而坚挺,劲力之顺达,攻防敏快自如,故劲力取于根,达于 腿,腰为枢纽,传于肩背,贯于手足与内法相通,故以意运腿臂,以气贯指足是也C然观其 拳法之胜数、之优劣,绝无南北诸派,内外家之分,其基均取于功法深浅,力坚神速。故善 用劲者,乃终至胜者。(《少林拳谱杂俎》

浏览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