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术训练活动备受关注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①,“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②。起义领导人深知打仗杀敌,要有战略战术和过硬武功。因此,在起义前后,特别注重武功的训练。如姜映芳,赴湘学习武艺,练就“空手夺刀刃”的绝技。返乡后,在剑河凯寨设馆授拳,并深入锦屏、三穗、台江等地传授武术, 结交了一大批习武农民。③映芳从中挑选精壮若干人组成常备队,亲自教练,余者编为预备队,遣徒教练,无事种田,有事参战,同时雇请能工巧匠锻造武器。 每年秋收之后,各地宴请拳师,开堂散打。咸丰五年( 1855年),高禾、李洪基、九松等举行起义时,就号召当年在六码头学习拳术的青年集结九结寨,杀牛 “议榔”,习练武术。因此,起义军练兵,人人都参加,处处是操场,既练杀敌本领,乂练气量胆量。起义军训练的内容有拳术。这里流行着苗拳、侗拳、布依拳、回回拳等众多拳种这里的“猫儿拳”,“猴儿拳”等,敏捷急速,防不胜防。器械中的棍术、钩钩刀、连枷棒、竹条镖、键等就地取材,门类繁多,适战性强,技巧变换,杀伤力大。为了提高实战技能,起义军常常以猛兽为目标,搞 实战演习。由人站在高坡,摇旗吹角,众人听其指挥,锻炼适战本领。由于在 长期劳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都具有使用武器迎击敌人的技能。因而能“披荆棘,捷如猿猴”,“左手持木牌,右手扶铁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④,精于技击。

四、有武功的妇女在斗争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滇黔地处边远,文教晚开,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母系氏族部落阶段(如纳西族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妇女较内地而言,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浅,许多妇女不裹脚,个性比较自由,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走到社会的前沿,参与到更多的社会事务当中去。许多妇女也同铁血男儿一样习武,献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在革命斗争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涌现出大批像王囊仙、石乜妹、杜凤杨、 梭将、方姑妹的巾帼女英雄,是旧时代妇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①(故国)荀了:《荀子》,218页,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②(元)陶宗仪:《说郛》,习练第十八•议兵,清顺治三年刻本。

③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体育志》,15〜16页,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④李汉林:《百苗图校释》,63页,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她们武艺超群,智慧出众,叱咤风云,威震一方。如杜凤杨,她是中国清朝咸丰一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军的青年女将。历任大理农民革命军典军、元帅等要职,参加过许多重要战役的作战和指挥①,作为云南回民起义军统帅杜文秀的长女,杜凤杨从小跟随父亲征战,智勇双全,谋略过人。她奉命至征昆军中任监军。“杜文秀以其女为帅,称帅小姐,率部下……兵四十万,分三路攻省。”在杜凤杨统率下的这支征昆军军容极盛,“戈矛耀日,旌旗蔽空,其声之盛,不亚于曹操伐吴”。在寻甸之战中,她骑匹青马,奔驰在各个战场指挥,经过激战, 将清军各个击破。到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十六日,清军全面败退,连最精锐的湘军果后全军也被她击溃,义军转危为安。杜文秀收养的义女杜鹃杨,也 “为女中之魁”②。杜文秀“教之以文,练之以武”③,“文武、经典胜凤杨”④。

苗族妇女梭将(7—1871年)。响应张秀眉起义,带领当地农民先后配合起 义军攻打天坝土司、丰乐屯绥(大朗)。同治十一年(1871年)十月,清军大规模围剿八寨厅境,进攻长塘等寨,梭将率众坚决抵抗。清军屡攻不克,遂施奸计,谎约和谈。梭将不察赴会谈判,遭清兵暗杀,利刀刺中腹部,肠子露出肚外。梭将愤极,负创挥刀奋力拼杀,亲手杀死清兵十余名后,壮烈牺牲。⑤

王囊仙,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 战斗时,王囊仙常披甲率军迎战,奋勇当先。⑥由于王囊仙武艺高强,杀敌无数。⑦

从江县样洞乡宰转村登央寨人方姑妹(1836—1911年),侗族。姑妹出身农家,身材健壮,不善挑花绣朵,却好与后生们弄枪使棒。⑧家里有匹白马,她骑走龙图、洒洞访友学艺,与六洞款队罗汉操习刀箭,练就一身武艺。咸丰五年 (1855年),姑妹投奔洒洞梁维干组织的款队。维干看到姑妹聪明能干,有胆有识,不畏强暴,让她在独洞、塘洞、龙图一带组织罗汉队练刀习武,随时听召。

① 谢启晃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15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②(清)杜文秀:《阿春》,见张世庆等编注:《杜文秀帅府秘录》上卷,353页,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5。

③(清)杜文秀:《阿春》,见张世庆等编注:《杜文秀帅府秘录》上卷,353页,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5。

④(洁)杜文秀:《本帅了女》,见张世庆等编注:《杜文秀帅府秘录》上卷,35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⑤丹寨县地方志编黎委员公编:《丹寨县志》,994页,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⑥ 周春元等:《贵州占代史》,323〜328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布依族南笼起义资料选编》,货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⑧ 贵州省从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从江县志》,693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贵州省松桃厅大塘汛人(今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区大寨寅)石乜妹(?- 1797年),清代著名的苗族女拳师、苗民乾嘉起义杰出的女英雄。石乜妹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习武,善鞭。青年时期,正逢苗民乾嘉起义的准备阶段,各地练武成风,且一度作为全民族的武备活动来开展。石乜妹组织并亲自教习了一支女儿队操练武功,兼以舞取神。当时,乂称这种操练方式为“登仙”。于是,石乜妹便成了这支女儿登仙队的“仙师屋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石乜妹随同堂兄石柳邓及湖南永绥厅黄瓜寨石三保等首领献血结盟,商量举行苗民大起义事宜。嗣后,她亲手为石柳邓领导的黔东苗民起义军绣了五面战旗。乾隆六十年 (1795年)正月,苗民大起义总爆发以后,石乜妹亲自率领一支女苗兵投身到起义战争的风云之中。贵州兵败以后,她乂跟随石柳邓转战湘西,在吴八月的旗帜之下,与清军奋战了两三个春秋。她是苗族妇女的杰出代表和英雄。至今在苗拳中还有“乜妹敬酒”的策手招式。①石乜妹的名字也随着苗拳的流传和发展而万古流芳。

五、武技在战斗中灵活运用

长期的训练,使农民起义军在悬岸峭壁之上,“兽猴抒腾,如募马平地”; 作战时非常机动灵活,“官军大至则皆走,少则不敢进,精兵无所施勇,疲卒则为所乘”②。在与敌军交战时,官军是数十人为一排,数排并进,而苗兵则零零落落,四面散开。“进无部伍行列,退则鸟兽窜。”③面对上身穿铠甲,戈矛不能杀伤的清军前锋,起义军就挑选精锐组织突击队,“以大刀手为前敌,分扑官军营,目不仰视,但以刀砍足,官军死伤甚众”④。起义军还善用地形,埋“伏菁中”,“内暗外明,猝不及防”⑤。远看无人,近则伏兵四起,难以逃命。“撤藏洞屋,高山深著,一片芒迷,竞无从搜”⑥。“苗之来也,其战恒依险塞,官军胜,则揉升兔脱,急不可捕;或闭垒自守,则散伏四出,益焚掠无所忌。”⑦起义军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战术也运用的恰当好处。《咸同贵州军事史》第七

① 吴荣臻:《苗族武功》,252页,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②王闿运:《湘军志•援贵州篇》,见湖湘史料编辑出版委员会编:《湘军史料四种》,130页,长沙,岳麓书社,2008。

③(清)魏源:《圣武记•嘉庆湖贵征苗记》,3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④ 贺国鉴:《陶新春传》,载《贵州文史丛刊》,1983 (2)。

⑤(清)魏源:《圣武记•嘉庆湖贵征苗记》,3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⑥(清)董鸿勋:《永绥厅志》卷六,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73 •宣统永绥厅志》, “5〜117页,南京,江苏占籍出版社,2002

⑦(清)王安定:《湘军记・平黔篇》,217页,长沙,岳麓书社,1983。

六章中有这样的记载:“苗性狡诈,每当官兵初至,常示弱以诱其深入,前后皆伏悍苗以迎敌而断归路。”在包大度领导的黄飘战役中,这种战术被起义军应用得淋漓尽致。

 

浏览1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