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武术。武术长期积淀产生的武术格斗技艺,将演变为一 种智慧,成了 “两两相当”,却没有一点伤害。人们在玩“劲”和用 “法”中回味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人们在兴致的演练与对抗的 玩味中体验武术的延年益寿之功效。
它通过假想、假设各种攻防的形态、变化出无穷尽的招数和凸 显神通的劲力,贵在出“巧”出奇,充满人类在攻防能力上的智慧。
对招法劲力的钻研磨砺,会带给人们一种无穷尽追求的乐趣, 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可以作为一种修炼身心的终身体育。
艺术的武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艺术的精神,以超越功利的、 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艺术的武术使得习 练者自得其乐、自我完善,它培养人们一种生存境界,一种流连忘 返、沉迷陶醉的高峰体验。艺术的武术通过其表现技击性这一载体 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将身体的无穷变化演绎为一种艺术,在攻防进退中充分展示个 人的想象,创造一种攻防的艺术形态,不仅千变万化,而且享尽形 态、节奏、神韵之美。
“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通过艺术武术可以 美化、净化人们的心灵。
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 “尤赛琴”(EUPSYCHIAN)的“工程”, 他提出了在当今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寻求人类失落的 心灵美德,“表现出对西方人生价值的挑战,对东方生存智慧的借 鉴" 这种借鉴人们不妨可以在太极拳的自然运动中捕捉到人们追 寻的踪影。
太极拳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 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 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 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 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这 些要求使人在练习太极拳时,体悟到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周 身一家”,必须做到内外、形神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它与生态文 明观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松静自然、拳禅合一)。太极拳“道法 自然”,人身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当你练完了一套太 极拳,到户外、旷野、树林、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全身处处毫无牵 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开阔心胸,“随天机动宕”, 也无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势有多低,姿势有多规范,以顺乎自然、 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己溶 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生机无限,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之情油然 而生。
它进入到一种几近于“禅定”、“涅槃”的理想境界,恰恰是未 来人类所追求的人的天真、质朴与自然。
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在生态文明社会 里,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着音乐舒拳 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成为一种融洽感情、 乐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的“每当一 种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种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 生一种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作为一 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老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有一种 场合给他们一起练拳、交流、说笑,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太极拳以 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 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往返,不失为凝聚人 情感的“魔杖”,寻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直与善良。
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和其他武 术拳种一样,在练拳中追寻和谐,上下,身步,手眼,内外,处处和 谐,可为“终身不尽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终身体育”,对老年人 十分有益。可以摆脱寂寞和孤独,天天练,天天有新感受,使人自得 其乐、独立自主、自我完善。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是更重视内在的养气。“气”被中国 人视为生命之源,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既要修德。人 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谋,才能恬淡自如,养好精气。用一种生存 境界抵御金钱、物质的诱惑。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太极拳在绵缓不断的运动中,把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 生哲学连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心态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为 一团,兼而有之。太极拳对人类的特殊功效,才会得以充分的显现。
这种追寻也恰恰是对人一味地物质追求的一种抵抗,寻回人的 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建立一种精神、情趣的信仰和追求。
因此,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艺术的武术方向是未来的武 术发展方向。养生法的追求将以自然武术为主;智慧武术则是一种 对武术技艺的无穷追寻,陶冶身心;艺术武术将是武术家和艺术家 合作的结晶,为人们赏心悦目。而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 的重要形式。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 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恰与人类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古时候,尽管很早就有了武术,但当时并非是作为一种体育运 动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它用于狩猎技能;自奴隶社会以来,它便主 要用于军事战斗技能了,称为武艺。一直到明朝,随着火器的使用, 和武艺在健身和娱乐方面的发展逐渐分化出了一种可以专门从事的 民间技艺,后人统称之为武术。
从记载中看,早在商代有一种叫“伐”的;说一个名叫夏后启的 在大乐郊野训练士兵“舞九伐”,“一击一刺为一伐”,也就是九个击 刺的变化,可见那时的动作朴实简单,以击中目标为主要目的,紧密 地为战争服务。
当时在北部平原,战争常以战车为主,车上当中一人驾车,两 旁是持矛的卫士。两车相遇,双方站在车上击刺,动作是不可能 复杂多样的。后来,将军多骑马作战,古典小说中说一战就是几百 个回合,杀得遮云蔽日、飞沙走石。其实两马相遇只有一瞬,至多 三二下便是一个回合,战马在黄土地带来回奔驰,尘飞土扬的情景 是可以想见的。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古代武艺中的兵器是多样的,这也促进了 武艺的多样化,除戈、矛、弓矢外,还有刀、剑、戟、殳、钩、斧、椎、 刀、匕首等。《史记》中荆轲刺秦王时,荆轲藏匕首在身,结果一下 刺在木柱上拔不出而造成悲剧;信陵君救赵时,他的侠客朱亥“椎杀 晋鄙”,用的便是20公斤重的铁椎。后来,人们归纳为“十八般武 艺”,即“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 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 绳、十八白打”。发展至今天,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有些兵器因方 法技艺简单或笨重不灵活而逐渐消亡。但从技术动作上,今天却比 当时要复杂得多了,武术以健身为主,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动作难 度也要比古时候大得多了。
但是,也不能说那时的功夫就不好。在火器大量使用之前,拳 脚功夫和刀枪武艺是至关重要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很重视选拔武 ±,规定谁若发现了力大拳勇的武士不报告国家,要以“蔽才”问 罪。不过古时候论武艺,范围要广泛得多,那时的“跑步”、“跳涧”、 “凫水”、“举鼎”、“拉硬弓”、“马步射”等都包括在武艺之中。当年诸
葛亮训练军队分为六军善士,能善使五兵的归一队,轻足善步的归 一队,骑射百发百中者归一队等,各尽其能。从今天的角度看,其 中许多已是其他体育项目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分科愈来愈 细,技术也愈来愈精。
有的人说,小说、电影中的大侠能“飞檐走壁”,古时候大将用 百斤重的大刀、二三米的长矛,而今练武术的器械只有斤把重,功夫 不如从前。
历史与文艺描写常常不完全是一回事,艺术是可以夸张,引人 入胜的。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古时候的武艺作为一种主要的作战 方法和防卫手段,确有毅力很强的人,他们终年如一日练功取得了 惊人的成就,如《汉书•甘延寿传》中的甘延寿擅长“手搏”(徒手搏 击)、能“超逾亭楼”。然而它不同武侠小说的“飞檐走壁”,一则应 考虑亭楼房墙的高度,二则是只身腾空而起,还是连跃带爬、或用 钩爪绳索辅助?所谓“超逾”则有跃和爬的两种含义。《韩非子•五 蠹》中说“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楼季”就是指善于登高 跳跃的人。再说,手中的武器,有一定的份量才有挡架自卫和进攻 能力,然而武器太重太长,用起来进退闪展都不灵活,岂不要吃亏 吗?这种兵器至今也有少数人习练,浙江李青山老拳师就能耍九十 斤大刀,但只能表现膂力过人,难于进攻防卫;如今练大枪的也有, 作为练臂力功夫是可以的,作为健身活动就很难普及,不可能成为 练武的主要器具。当然,有的青少年为了求动作灵巧、速度敏捷而 一味求轻,刀如铁片,枪若马杆,也是不妥的,太轻了非但不易长功 夫,很多技术方法也表达不出来,会失掉武术应有的风貌。
总之,应该说古时候的武艺和今天的武术各有所用,各有侧重, 很难完全相比。若从技术的角度,显然今天是大大地发展了;若论 功夫好坏,却要看谁下的功夫深了。
浏览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