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练武影响发育吗?
常言道:“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少时练得一身功,老来健 壮少生病。”武术不仅有防身价值,作为体育运动,它的健身价值也 是大可赞誉的。
在古代,武术最初只是为了战争,后来人们为便于生产和军事 战斗,需要强筋骨、增体力、调气息、除疾病,逐渐有了体育健身的 要求,“舞”便是当时一种主要活动方式,《吕氏春秋》里说:由于洪 水泛滥,寒气袭人,使百姓的气血不旺、筋骨不健,便主张大家作 “舞”来活跃心身,使生命力旺盛起来。这里的“舞”不能仅理解为 舞蹈,也有舞动,舞练的意思在内,如《史记》中的“项庄舞剑”,便 是剑术表演。春秋时代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提出:“搏刺强士体”,意 指比武除了较量武艺,也有增强将士体质的作用。
唐代大诗人李白 “十五学剑术”,后又离 家去山东向裴旻将军求 取剑艺;虽然他并没有 成为剑术家,但他能游 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 下许多不朽诗篇,与他 善于剑术,有一副结实 的筋骨是分不开的。
历代一些将领重视 军中的武术训练,也正 在于发挥了提高军事武 艺和增强体质的双重作用。抗日英雄吉鸿昌,身体魁伟,与他自幼 喜爱武术,苦练刀术、拳术、摔跤等极有关系。他和他的大刀队曾在 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术中有一句谚语,叫做“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话有 道理,所谓练筋骨皮,也就是练得筋骨强壮,腰腿柔韧自如,动作敏 捷灵便、拳脚笃实有劲,这是练外。所谓内练一口气,就是对内脏器 官的锻炼。人的生命在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这口气练得好,才会五 脏六腑健壮,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是练内。
我们曾经在中学生中组队进行武术 训练,另外选了一批不参加者与之对照, 开始之前所进行的诸项指标测定,两组 基本相同。一年多以后,就看出了一些 变化。如身高,武术组平均增长821厘 米,对照组增长7.7厘米;体重,武术组 平均增加8.6公斤,对照组平均增加8.4 公斤;大腿围,武术组平均增长2.56厘 米,对照组平均增长1.88厘米。
有人担心练武术会影响身体长高, 这是没有道理的。实践证明武术作为一 种全身运动,能对机体发育起促进作用, 只会有利于身体长高。至于我们看到有 少数武术运动员个子比较矮小,这并不 是练武术本身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现代 武术竞技运动速度快、难度大,对动作 灵活性、稳定性都要求很高,高个子工作距离长、重心高,完成得好 就要相对困难得多,正如篮球运动谁都可以参加,而作为竞技运动, 就要挑选一些高个子,但你能说是打篮球才能长高吗?
从内脏器官来看,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尤为有 利,在测定中我们发现武术运动员比一般青少年的心肌要肥厚,主 要是心室壁厚度增加。这种肥厚不是病态,而是运动后产生的良好 反应,生理学中称作“运动心脏”。这种心脏收缩力强,每搏输出 血量增加,这样,在安静状态下心率要比一般人缓慢,血压也比较 低;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能强有力地配合工作;一旦运动停下来,又 能得以较快地恢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定量负荷运动的实验,武术 组的心率达174次/分,对照组为181次/分,而优秀运动员只有 137次/分,如同大力士玩哑铃,十分轻松就完成了;运动停止2分 钟以后武术组恢复到1H次/分,而对照组则恢复到133次/分,优 秀运动员则一下子恢复到86次/分,很快地接近安静时的心率。
看看表演场上的那些武术老前辈,尽管已眉须苍苍,却在场上 生龙活虎一般。如年近百岁的刘志清老人居然仍能表演双龙剑、龙 行大刀;浙江回民老拳师李青山年近八十岁时依旧膀粗腰细能经受 强力,能使45公斤大刀盘身绕转,他吃起馍馍来,一顿就要两斤左 右呢!
道理很简单,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少年开始练武,练就了一 副铁打的身体,受益终生。此外,由于武术要求每一动作都做到 “身、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协调配合,对神经系统有 良好的影响;武术要求动静互换,干净利落,能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 性;武术进退闪展灵活敏捷,尤其通过对练的攻防应变,可以提高人 的反应灵敏性;武术随动作起伏转折,呼吸深沉,有利于肺通气量的 增加,等等。正如谚语中所说:“习拳为健身,白头无病根。”对年轻 人来说,“练就一副好身体,工作学习如添翼”。
武术用于健身还有一个优点,在于它的简便易行,几个人可以 一起练,一个人也可以练;有器械可以练,无器械练则徒手打拳练 功;场地大可以练,场地小也能练,武术中有句俗话,叫“拳打卧牛 之地”,即使是很小一块地方,只要掌握了方法,一样能练功夫,也 能达到强筋骨、健体魄的目的。
——武术能进入奥运殿堂吗?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归根到底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的问题。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拉开了序幕,奥 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为引进先进 的西方文化铺平了道路,中国的近代体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林 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从相互排斥转向相互交流。在“土洋”体育之 争以后,武术也从身传口授的师承之中开始了碰撞以后的第一次交 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
就竞技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在确立武术为国家开展的 体育运动项目之后,在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体育的前提下,大胆参照、 吸取了体操的竞技方法,于1959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自 此开始了中西体育交融、发展竞技武术的新篇章。几十年来,人们 不懈地探索追求,使武术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地前进。是20世纪 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契机。一方面是世界 范围内广泛的民间交流,另一方面是竞技武术一步步走近奥林匹克 (武术已经进入六届亚运会,国际武术联合会也已被世界单项体联认可)。 从历史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再一次碰撞。
当然,中国武术就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 深邃的意蕴,堪称一个东方体育大系,可以与西方崛起的奥林匹克 并肩媲美。
然而,面对现实,奥林匹克已为世界所接受,一方面它在人类 的文明与进步,和平与友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地位是无法 替代的。另一方面,武术走向奥运会,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 向交流的互补,今后的奥运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高层 次上的融合。应当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趋势。
不可避免,武术在走向奥运的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所遭遇到的矛盾和碰撞是必然的。诸如武术丰富多彩却又有庞杂 纷繁、缺乏西方竞技中技术明确规范的一面,它追求的整体气势和 战斗意境,与西方竞技中注重动作体现“更高、更快、更强”不相吻 合,如此等等。
既然要交流就免不了碰撞,既然要进入就必须付出。这也是历
史的选择。
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一翼,与传统武术当有区别。它既要保留民 族特色,又要进入奥运,符合竞技体育的一种思维定势。这正是数 十年来曲折、徘徊的根源,探索和争论的焦点。
1996年以来出台的武术新规则,显然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 术的区分度,提高评判的准确性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贴近了 一步。
武术走向奥运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 是武术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进的问题。
这一探讨,尚是开始,远不是终论。
■ 武术的风格
武术流派知多少?
不少喜爱武术的观众看了武术比赛后,都为中华武术的丰富内 容和运动员的卓越功力而振奋。赞叹之余,也有一些看法和议论。 有些自选套路的比赛,风格比较单一,技术内容雷同。
武 术竞技运动的比赛,不单纯是表演,需要有统一的技术规范, 分优劣、见高低。但是,在通向技术高峰的道路上,可否以我之条件 创我之技术风格呢?
纵览我国武术历史的发展沿革,明清时代可说是拳种林立、流 派纷呈的鼎盛时期。明将戚继光总结了当时的十六家拳法,并赞誉 了富有技术特长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 “张伯敬之打”。《小知录》中也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 之说。棍术也不下十几种。至清末民初,记载或传练中的拳种、拳 套、流派,交相混杂,已不下百余。
显然,拳种和拳套不能相提并论,作为强身和防卫,拳套可以 层出不穷,而拳种却应有较完整的技术和理论的体系。拳种和流派 亦不可混同。武术中的流派应指同一拳种中的不同技术风格而言。 如太极拳中,长期繁衍出陈、杨、吴、孙、武等式,可谓不同流派;又 如通背拳中有“洪洞通背”与“祁通背”之分;查拳中有“冠州查”、 “任城查”之别,技术风格各呈丰姿。诚然,要称得上是一种流派, 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长期为人们所公认。
武术套路作为一种表演性的竞技运动,它的技术风格则偏重在 从劲力方法、动作结构、节奏处理等方面去产生不同的技术风格。 如北京和山西两支武术队,可属当时武坛上的两强。两相比较,风 格上各有不同,北京队注重动作的准确、大方、稳健,较强调气势完 整;而山西队动作细腻多变,节奏变化脆快,擅于动作挂串。近年来 自选套路的技术发展是很快的,尤其在动作速度、结构布局、难度技 巧等方面提高很快,体现了我国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飞跃,凝聚 着教练员与运动员长期坚持系统训练的结晶。然而所暴露出的风格 不突出,缺少个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六十年代里,几乎各队都 有自己的特色,如上海队的舒展大方,山东队的刚健扎实,吉林队的 浑朴勇猛,江苏队的潇洒飘逸,广东队的沉稳强雄等,对有些老观众 来说,至今还记忆犹新。
浏览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