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戏曲表演格外注意“神的眉宇之间”,行家们说“一身之 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总结出看、见、瞧、观、瞥、瞟、渺、 睨、盼、眺、瞪、瞅等眼法,用以表现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形神兼备的武术套路运动,对眼神的强调,并不亚于上述所列, 长期以来在套路演练中是很注重眼法的。“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八法中,眼法便为其中之一。“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 说在流星般敏捷快速的击拳飞腿之中要伴以风掣电闪般的眼神。就 是“精神” 一法,也离不开眼神的表达,拳家们说:“心一动则眸子传 之,莫之或爽。”
然而,武术毕竟是体育运动,在眼法上有自己的法则和要求: 其一,“眼随手动”。拳谚中说:“眼睛当随主要之后运行,不可旁观, 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练武要求手疾眼快,变招走势于陡然间, “手、眼、身法、步”须紧密酝酿,两目虽左盼右顾却须臾不离身手。 它与舞蹈中的“凝停善睐”,戏曲表演的“缥缈”、“端睨”是迥然不 同的。
其二,“目随势注”。在迅疾善变的演练中,每略停一势,眼便与 身形定,“动迅静定”,亮相干脆利落,恐怕与戏曲中待到锣鼓点“八 大——仓”再转头亮相的风格绝然不同。定势中要求“目前平视, 光兼四射”,一则表现出轩昂的气宇,旺盛的斗志,和慑人神魄的气 概;二则显示出“静中含动”,势虽停而气不断,如箭在弦上的强弩 之态。诸如艺术表演中“眼珠骨碌一转,又生一计”的灵态,和“暗 送秋波”的媚态,在武术中是绝然不可的。
其三,“意发神传”。武术演练中用眼睛传神,靠酬牙瞪眼、怒目
横眉是不行的,唐朝西域舞蹈中“扬眉”、“腾目”虽然符合人物性格 塑造的需要,但武术表演不存在像舞蹈、戏曲那样随着情节的演进 来表现人物性格。将武术置于美学的范畴来说,眼神只能泛泛地体 现一种坚韧、顽强、勇敢、机敏的文学性格美,而不能肆意规定具体 的个性情态。“传其神,必用其心”,要把武术眼神运用好,心中要有 战斗意念和搏击气势,犹同蔡龙云先生说的:“心中怒气似奔腾的嘉 陵江水,含而不露。”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中,一 攻一防,一招一势都要心动形随。
“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入",武术眼法虽与舞蹈眼法不同,但 这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效果,则是武术表演中应该刻意追求的。笔者 认为,武术表演可以从各种表演艺术中吸取营养,但不可与其他门 类混淆,切忌“东施效颦”。
■ 比赛场边的随想 黄筌改画和套路编排
“紧密联系,触类旁通”,被称为艺术的誓言。黄筌 改画的故事颇引人沉思。黄筌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大画家。西蜀后主 王衍十分欣赏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钟雄力”,但却不满意画中钟帽 用食指去抉小鬼的眼睛,认为这样抉无力,于是便诏黄入殿,要他仿 照吴道子的钟雄图改画一幅,只要求改为用拇指去抉小鬼的眼睛。 数日之后,黄筌将画给王看,发现画虽改为用拇指,但同时全身的 姿势也变了样。王极为不满。责问为何违抗命令?黄筌却从容地答 道:“吴道子所画的钟靖,眼神、意向全在食指上,现在我所画的,眼 神和意向全在拇指上。“这就是说,一个指头的动作和全身各部位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段故事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各部分联系的有机性。如若 将一幅画比作一个武术套路的话,动作与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与整 体之间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常说的“引一发而动全局”的 道理。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技术风格来练就套 路,如果不加消化地撷取他人动作,缺乏创造精神,是不会有上乘之 作的。
近年来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较快,令人欣慰,但是也出现了一些 美中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运动员在编创自选套路和发展传统套路 中,不太讲究套路的整体性,忽略了动作结构的有机性:自选长拳中 掺杂了一些其他传统拳种的动作技法;匆匆撷取他人套路中的几个 精彩动作强加其中;或在传统套路的改编中塞进一些翻腾跌扑等技 巧性动作,以增加“气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处理不当,势必 有损于整个套路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结构。
也就是说,在传统拳术中加技巧性动作,在自选长拳中加传统 拳种中的三拳两脚,犹如作画仅改动了一个布局,整幅画就会失去 协调,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被硬塞进几个不协调的动作,与之连接 的部分又不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拳术套路的整体风格就难免显得 不统一,生硬涩滞了。
通常说,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式和儿十个带有踢、打、摔、拿特 点的动作组成的。再进一步说,有起势、收势,往返几段,可谓之套 路。套路的技术风格要和谐统一,动作之间要攻防有序,段与段之 间要衔接合理,还要环环相扣,递连映带,相互衬托。通俗地说,套 路要“顺”,动作衔接不别扭,自然流畅,气脉不断。止匕外,从整体的 全局着眼,安排动作结构的进退闪展、起伏转折,使套路充满生气, 独具一格,不仅表现了完成这样一个套路所需要的功力,而且也表 现了技击的哲理性和结构的艺术性,寓美于其中,也正是人们常说 的“有味”、“有神”、“有韵”。生吞活剥,东拉西凑的套路是难以令人 心荡神怡的。
从黄筌改画,联想到武术套路的改编,说的都是整体和个别的 关系。由此看来,生搬硬套确实是行不通的。而技术风格鲜明统 一,各个动作的有机联系,才真正是武术套路改编和创编中值得下 功夫的地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称得上是套路演练中的一大境 界,恰如大诗人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惜墨如金用墨如泼
每当看到一些功夫挺不错的运动员,开始气势雄伟、身手不凡, 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却偏偏在末了一段气喘吁吁,力不从心,大逊其 色,令人好生遗憾。
老法练拳,除了讲究式正招圆,一套拳下来还要“面不改色,气 不发喘”。而今的比赛场上,要说“面不改色”倒还可以,要“气不发 喘”就不那么容易了。
且不论古今武功谁个高低,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套路其速 度之快捷,动作之难险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动作连续挂串, 节奏起伏跌宕,也是近年来自选套路发展的一个特色。从生理测定 来看,无论心率变化还是乳酸值,都显示了大强度运动的特点。人 们认为田径中的400米跑是较难驾驭的,既要速度,又要耐力,而武 术套路的1分20秒,动作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多变而无周期性, 虽动静相间,然停却不懈,全需实地功夫一气呵成,其艰辛却也不亚 于400米跑。
思度之中,想到中国书画中的用墨技巧“用墨如泼”和“惜墨 如金”,虽说是艺术技巧,似可从中受些启迪。书画家们立意而作, 挥毫自如,不多费一笔,不少着一层。当用时,不惜笔墨,“用墨如 泼”,造成天海风浪、气度恢弘的艺术力量;当省时,则“惜墨如 金”,轻扣细勒,或简洁明快,有画龙点睛之妙,或阴柔蕴藉,富于诗 的意境。
武术运动员的耐力需要科学训练、刻苦求成,这自然是根本。 但是,在演练中的体力分配上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惜墨如金”和 “用墨如泼”的技巧呢?武术套路动作中有刚柔之分、疾徐之别,又 轻重相间、虚实相生,是否可以说有些动作并不要倾尽全力,而需要 巧力;在有些动作中飞拳击腿、骤停急收又不能偷巧,全需实地功 力;在一些事关大局的几串动作上,又需要不惜体力地作一番拼搏, 铿铿锵锵地把演练推向高潮。这样做的结果,张弛相间、轻重参半, 确保了体力一贯到底,善始善终,犹同一曲优美的乐章,趣味隽永, 恐怕要比“程咬金的三斧头”,来势凶猛,末了却“偃旗息鼓”要好得 多吧!
当然,要使体力的使用分配得当,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并不是 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套路烂熟于心,哪处须 “重勾”,哪处要“轻描”,要胸有成竹。没有高度的动作熟练和“自 动化”程度,难免不用拙力;再者,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潜心琢磨 和精心练就毅力,也是难以收到“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效的。
巧,需要以实为基础,不下苦功来增长耐力,一味取巧是不可 能的。但是,从生理学上来说,人的能量供给在短暂激烈的运动中 毕竟有限度,何不在有些动作上注意节省体力,来个“惜墨如金”, 给着意渲染的动作加一力,来个“用墨如泼”呢?
“惜墨如金”并非不用墨色,只是要用得更巧妙些;“用墨如泼” 也绝非一倾而空,而是要用得更洒脱些。武术也是如此,有时需要 以一当十,有时又要以十当一。
浏览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