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拳,云南少数民族拳种之一。在傣、景颇、德昂、苗和阿昌等族群众中流行。拳术套路有俄贺哙拳(四门拳)、来恒拳(四门十三拳)、峰西浪(四方拳)、四洞拳、五洞拳、四门转身拳、破四门等。器械套路有:四门百花棍、 四门反拳棍、四门反唐棍、四方棍、四门兜底棍等。它们均以东南西北四方为整套拳术的演练方向,每个方向演练一次,有的在演练完毕后还要向四方揖拜,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四方拳还可配合跳坑练习,有九坑、十二坑两种,均为十字排列,从九坑练到十二坑时,可四人同时进行。拳术特点是发力短促,姿势低矮,以下肢动作为主。
纵横通背拳,该拳由王之和(1902—1992年)根据自己数年习练通背拳之感受、体会,将原流传较广的直手通背、横手通背融为一体而创编的,既保留了原有通背拳的主要风格特征,乂有新的创造。其风格特点为:整个套路中由摔、拍、穿、劈、攒五种基本手法和撩阴腿、侧踹腿等主要腿法,配合相应的步法、身法而成。练习时既要保持“摔掌似闪电,拍掌云雾现,穿掌似流星,劈
①《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编:《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13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掌如雷震,中拳似暗箭”的技法特点,又要与“轻、灵、活、连、妙、闪、展、 腾、挪、移”的身法、步法相协调配合。
乃伸拳,该拳由老拳师屈乃伸凭借数十年习练俞派少林拳法的体会、感悟而创编。主要流传于贵阳市。主要风格特点为:劲力刚猛、招势多变、结构合理、 动作紧凑、左右对称,强调以近身短打为主。该拳可成套练习亦可拆开单式练习。
柔拳,该拳由口用奇(1911—?)在数十年习练化工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编而成。主要流传于遵义、桐梓等地。主要风格特点为:多用掌,化拨勾搭、 擒拿,抓打手法圆柔灵活;步法轻便快捷,拨击变化莫测;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借劲发人;气沉丹田、劲含于内,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完成动作中,巧妙运用按、化、推、挑、托、插、盖、捞、穿压等掌法,结合手、眼、 身法、步伐、精神、气、力、功练习。套路中的手法、步法皆左右开弓,反顺兼练。
行剑,为风格独特的剑术演练套路,由老拳师周辛甫所创。主要流行于贵阳、兴义、黔南、安龙、铜仁等地。行剑的运动风格与其他拳种的剑术套路有十分显著的区别。其主要风格特点为:强调剑法和身法的高度协调统一,剑上之力总源于腰,动作乂十分强调活腰松肩、腰似蛇行、腰为主宰、带动全身,因而动作柔顺、潇洒飘逸、灵活多变。全套动作一气呵成,无停顿定式。
沙精通臂拳,是通臂拳的一种。20世纪40年代初由河南人张敬臣传入贵州。贵州主要传人为罗明,习练此拳已50余年。特点为:长臂大手、放长击远、 纵跳如猿、行动如猫、身似游龙、好似火烧身,上刺喉、下撩阴、左右两肋打中心。自始至终需吞胸、凹肚、紧裆。主要流行于毕节地区。
马式太极,该拳由20世纪30年代川东南武术名家马永胜综合各家太极之精华,融会贯通,按太极八卦为进退之根据编创而成。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马永胜将该拳传给弟子杨绍武等,流行于毕节地区。该拳上为凤、鹤、鹰、燕、鹊, 下为龙、狮、虎、马、猴,以五禽五兽相搏击行态,贯行阴阳虚实。行拳中要求分阴阳虚实,提项拔顶、上下循环,六合相通,用意不用力,呼吸宜自然,气沉丹田,快慢均匀《推手要求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大圈小划,小圈大走,探其虚实,发劲以制。劲起行于腰,以太极运化,走脊骨之关,发劲于手掌,劲发哼哈有声。主要风格特点为:该拳若龙之翔,若马之伏,若猿之捷,若凤鸟之展其翅,燕雀之扑于门,或俯或仰,若断若续,瞬息之间,为百变,很少重复。其推进方法按照乾、离、坎、兑、震、巽、艮、坤诸卦爻象,其乾为天,坤为地,为天地阴阳六合之气象。
精合拳,精合拳由四川籍老拳师周廷泽所创。周廷泽老人性格孤僻,传人甚少。主要分布于遵义地区桐梓县、习水县一带。该拳精合了虎、猴、狗动物形态蹦窜、闪、扑、滚打与攻防技法融为一体,拳禅一体,神形兼备,以活为主,迂回为高,坐伏纵跃,长短互用,势壮而备实,诱敌深入,勇猛出击。精合拳风格特点:浑朴雄健,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发力完整。既有下山虎之勇猛,乂有狗、猴之灵便,手型、手法众多而独特。步法,腿法灵活多变。大劈大挂,大开大合,进退跳跃突然,闪展灵便,神形兼备,内外兼修,转换如意。练功方法: 除靠拳套练习手法、腿法的灵便,领会技术技法外,还要配合沙筒、沙袋进行抛接、蹬腿练习。
少林虎爪拳,少林虎爪拳是四川省荣昌县烧酒房林九师(第九个师傅,名不详)到少林寺拜张光架和尚为师所学。林九师传给荣昌县彭子荣,彭子荣传给荣昌县丁怀江,丁怀江传给泸州锦衣乡游树廷。游树廷于1932年定居贵州省赤水县官渡镇将此拳流传下来。该拳内外兼备,刚柔相济,于模仿虎爪的各种动作中练攻防意识。具有用虎扑食前后的各种简练朴素的爪型,前箭后弓、不丁不 八的步型组成的这套拳术,风格古朴,形象逼真,内容丰富,进攻性强等风格特点。
黑虎拳,原出明代江南严氏家传。融合皮家虎掌、孙氏拳法、向家腿法二家 之长。乂称皮孙向派黑虎拳,简称“黑虎掌”。明代中期,南京李氏家族偶尔向严氏习羔虎掌,后因避祸迁黔人石阡县双溪屯。明末清初,李氏后人乂从江西景德镇严氏家族的秘传短打套路中,再次融贯提高带回石阡。四百年来,除本姓子弟及少数亲友外,概不外传。因而流传面较小,主要流传于铜仁、石阡等地,是滇黔稀有拳种之一。其套路有八个“栏杆”,每一栏杆有十八个动作,全套计324个动作①。该拳属武当派,其特点为:多用虎掌,出掌强半,臂不伸直,讲 究二次发力;动作朴实无华,求实不务虚,刚柔相济,多用腕力点打。
钩镰枪,主要流行于赤水县等地,主要传人游树庭、穆炳辉。风格特点为: 似枪非枪,独具钩、拉、刺、扎之功用,动作舒展大方,朴实无华,劈、挑、 扎、钩、拦、架、格、挡诸法兼用,套路古朴。
八投唐棍,主要流行于赤水县官渡区、长期镇等地。贵州主要传人游树庭、穆炳辉。主要特征为棍重15公斤,双手同握棍把一端30厘米处。棍法多为挑、劈、点、戳、击、舞花等。重实战。
蛇矛枪,主要流行于赤水县等地,贵州主要传人游树庭、穆炳辉。此器械左右有刃、枪尖锋利、枪头为龙头形。枪矛从龙口伸出约一尺五寸,成蛇形。因而
①铜仁地区地方志编裳委员公编:《铜仁地区志》,47页,员阳.费州人民出版社,1993。
要求出枪迅速,既可用龙头当锤击打,乂可以锋刃作刀剑用,还可施旋转绞的击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握法特殊系反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猩猩拳,主要流行于贵阳市。贵州主要传人顾重石。该拳模仿猩猩的攀登、 追打、戏耍、行走、跳跃及喜怒哀乐的表情动作。动作要求甩膀抖腕,大劈大挂,摔拍迅猛,大开大合,进退自如,闪展躲避突然,以腰为轴,灵便转换,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既有通背拳之开合勇猛,乂有猴拳之灵巧轻便,但乂明显不同于通背拳和猴拳。
家拳①,抗日战争时期由湖南省长沙市人蒋锋传入。蒋锋9岁拜师学武, 从师长沙东岳长桥柳六猛子。抗战时期来贵州。家拳属于长手拳法,分为小练拳、大练拳、鱼门子等拳套。其器械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短棍、板凳、 枪。小练拳的特点,不仅注重手、眼、身法,步伐的紧密联结不断,易进易退, 而且讲究气息调和,52个动作要求分三口气打完归原,大练拳则要求一气呵成。 主要桩法有:四平桩、弓箭桩、悬式桩、丁字桩。练桩要求脚步内扣,十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脚配合,以四平桩配合穿插进行练习。
八门综合拳②,据本门师传,古时八个少林和尚,离少林后各创门派,后相会一起,各以本门派之精华综合融汇而成。本拳由熟悉多种拳艺的蒋锋传入铜仁。近年来,经蒋锋精研乂有所创新,为外来较有价值的拳种之一。八门综合拳有“三快四归”之要领。“二快”即闪躲抽折顺风变,灵机应变如闪电、有空必攻快似箭“四归”即眼观四方,耳听八面;阴出阳归(指出拳),收必归仓 (指腰),挺胸直背,下腹收档,四平八稳,紧闭内关(指脚)。桩法有罗汉桩、 穿速手。全套拳法包括虎、蛇、猴、鹰、阴阳、八卦连环拳等三十六种套路。
吴氏内家象形拳,云南地方拳术。昆明拳师吴祯祥祖上所创,是一套气功与拳法相结合的地方拳术。该拳汇集飞禽、猛兽、昆虫的特性,以动物之形寓攻防之意,以神意为重,不刻意模仿动物形态,而是随势取形。讲究“无气不是功, 无功不是拳”,“以意引气,以气催形;有范围,无定式”。着重练气,尤重桩功。以五形活步桩(虎、鹿、猿、熊、鹤)为主。套路包括地煞拳和天罡拳。 该拳有文武两种练法。文练以蓄气为主,重于养;武练以发劲为主,重于用。总的特点是既可技击,乂可养身强体口
①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地区志》,48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②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地区志》,48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