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反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 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报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 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 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降仍为阴,次阴阳之所以分也。何 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 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 对待回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有志于是途者,其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功法十象十象者,乃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精者,乃精灵,精神也。一曰先天之精,乃父母所禀赋;二日后天之精,乃水谷之精。本道之精,来与修炼之 精,即丹精。下丹田华池乃为藏精之处,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丹田乃是炼 精化气之处。先天之精归于肾,主滋养;后来之精归于脾,主运化;修炼之精归丹田,主生 成人之生命,有精乃盈,无精乃亏,精力不足,少神。精乃生之本,主生长,壮老,衰亡。 精力旺盛则体坚,精力充沛则身轻,灵活敏感,久战不困,百战不殆。若精亏,则体弱多病, 未老先衰矣,故曰:“练功不炼精,等于一阵风J神者,神明也。乃心神,元神,神气,神意 之称,是精神外在之表现,神为全身之主宰。有神也,面目光泽,神气旺盛。故曰:“得神者 昌,失神者亡形神相具,目光四射,身灵劲勇。又云:”主明则下安以壮养,生则寿;主不 明则十三宫路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以此养生则大大危哉!人命在,神在。人命亡, 神离。神离,精绝气断意者,乃心意。意念也。乃道家存思守意之功。故曰:“学道之 初,以存意为首,存意静智,神凝除欲「仙曰:"人生时亲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 谓之神仙也「心为元帅,意为号令,气为先锋,力为将士。目视他人身之动,身动意支配。 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精神现象乃意之所处,本道所谓炼之拳意。谓有拳有意乃太 极,无拳无意是空极,极即意念也。先有意后有形,有形而有意,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 是太极,炼意炼内养之意,运于自身以修道养生。意由静而生。故从静中变化求之,先求 有意,再求小意,后求大意。形,先求有形,再求小形,后求无形无形无意,顺其自然。心 乱则意散,意散则气浮。反之,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功从心定做起,心定乃得意,从 得意到有意,又从有意到无意,直至无意无法,乃是真艺。太极者,意气风发,周身到家。 功用至于泰卦之象,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有意无形是空意, 无意无形是无极,有意有形乃为太极口皆为真形真意即此之谓也气者,乃先天之气,后 天之气,真气,纯阳之气,脏腑之气,宗气,中气,正气,营卫之气,元气。内经云:“真气从 之,精神肉守,病安从来?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骨,毛。故云气足者,内 壮于筋脉,力足者,外壮于骨肉气血归于内状,气血功于外壮「要明气血二字,内气充实 则力大身壮,内气亏损则无力气喘。精气神三者互连,乃父母子也。神后气,气后精,聚精 生气,聚气生神。乃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带。道曰:无气者衰之,无精者 败之,无神者死之。血行气蓄,然而静则神聚,聚神生精,力大而猛也。太极修炼乃有两种 运气之法,一日吸气从阳经虚领百会,呼气乃从阴经贯于四肢,通达梢节。二曰吸气归于 丹田,气从丹田发于四肢,四梢,肌发毛孔。乃称之为混元气也。力者,有外力,内力之分。 外力者,食水谷之力,而得为笨力。内力者,先天内气之力,乃真劲发源之本。真劲是气血 充盛,故乃弹抖者乃抨撑挣炸,化于抖发,要意猛狠透,形不过不急,不偏不倚,身立平准, 乃为弹抖劲也。混元劲乃太极混元力也,乃周身有抨撑挣炸劲也。以有圆满充实之力,又 如气球袋,又如八方撑挣之力。故乃为浑元劲也。

劲力有阴阳,虚实,横竖,直沉,变化无穷。内劲力者有五功之分。何也?日金木水火 土是也。金刚,木直,水柔,火烈,土实。劲由气而生,气由精而得,精乃为神化,神由意而 来,意由心所发。彼有所意就有所动。劲力修炼,乃要提擎天地,把握阴阳,意形而得。劲 发有根,起于脚,主于丹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精神意气贯注,脚震身抖,意透其后,用则 用,不犯停思之病。则刚就刚,则柔就柔,前攻后用,无丝毫散乱。筋者,人之筋肌筋带也。丰云:“抨撑在骨旋,弹抖在筋缠。柔化在身,发力在根。内 在意神,外在骨筋J骨者,人之骨架也骨乃是人身之主宰焉。骨硬则肾足,肾足则气旺,气旺则力大。 内气足骨重硬。内气充实,内力旺,气流则必动,动则真劲生。得内力之劲者灵活,习拳得 劲则于灵活之外,而神之内力大足,则力沛然,浑身毛发皆竖之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 胜于攻守。道云:“气始生于一,分二则曰魂魄也,阴阳也,魂气灵明,劲生于魂气,为阴,为 内力。劲生于魄气,为阳,为外力。”故在内之力为劲,在外之力为力。内劲由内气而得,有 圆活,灵巧,弹抖,韧,刚,柔之变。外力以外物所获,有浑厚、猛刚、僵直、呆板、硬滞之势。 内劲灵变无空,如变柔劲,短缩而力长灵活焉。如变弹劲,毛发鼓荡而锐力内含焉。如变 斜偏劲,机灵异常,易于进攻。如变旋劲,出于拧转,进退自如。不论刚柔,应接运用,乘虚 而入,有引导抛掷为缠绕,拧,使之用也。弹抖劲如弹簧,所发劲又如弓弹而出,又如放箭。 此力生于接劲,外柔内刚,如绵里裹针,乃被动反击之用。乃惊劲也,发劲在于根,力在于 肘,抖在于手,意透神提,如蛇如龙,刚柔相济,阴阳虚实相互之用。曰:“筋骨相连如弓弦, 骨为抨架,筋为缠旋摧发之用。”故功有伸筋拔筋旋节骨之能。

皮者,皮肤也,华露于外。毛者,毛发也,居皮之上焉。如精气神旺,肤滑毛灵。修炼 皮毛之功,外在听之以觉,触之以觉。听之灵则触之即发,接而化打。丰云:“太极身,贵如 金,身轻灵,神意真,羽不加,不落蚊。皮僵毛死不灵,乃是太极一病也肌者,人之肌肉也。血生肌,气血通。练肌之功乃肌不可僵硬,僵硬者肌死不灵,无弹 抖之力也。修炼肌群乃有阴阳,刚柔,松紧,伸缩之分。先松而后紧,松而不懈;刚而不僵。 丰云:“行功走架先要松,不松气血乃不通,修道而无功,先松后紧撑八面,浑元一气节节 通(《武当张祖太极拳-道门密传》)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