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概括了阴阳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道”,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周易》对这个规律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的 辩证思想十分丰富。中国武术基于对这个普遍规律的认识,仅改动一个字,将“道”字改 为“拳”字,称“一阴一阳之谓拳”,认为阴阳之道是武术运动的规律。这种认识不仅限于 一个拳种。形意拳在论捶兼论气时讲:“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上升为阳,下 降为阴。盖阳气上升而为阳邛日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次阴 阳之分也《两仪歌》中也讲到阴阳与拳法的关系:“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 意之源八卦掌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拳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系辞》)。太极为元气,元气一分为二即是阴仪和阳仪。阴仪用“——”表示,称做阴爻; 阳仪用“一”表示,称做阳爻,由此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全部“卦符”。而所有的卦,都由 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组成。所有的卦象无一不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体,如乾为阳坤八为 阴等。卦位的排列无一不是以阴阳为基础,如乾为阳位南,坤为阴位北等。卦序本身亦有 阴阳之分,如乾一为阳,坤八为阴。从《周易》的卦符,卦象,卦位,卦序可以看到阴阳学说 的全部基本要素。八卦掌不仅“理根太极”“立体于卦形”,它的沿圆变转的运动形式,实 质就是阴阳转换,“左旋之则为阳仪,右转之则为阴仪也”(《八卦拳学》)。这是八卦掌区 别于其他拳术的基本运动特征,也是它的技术基础。八卦掌以八卦之数比附八种基本掌 法,以八八六十四卦之数比附八组每组八掌的六十四掌,据此规范随走随变的各种掌法的 层次性“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深明乎太极之理”,此理就是《太极拳论》开宗明义所说:“太 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将阴与阳统一于太极之中,这个太极统一体就是太极拳,因 此又可叫做“一阴一阳之谓拳” 太极拳“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 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这就是太极拳以阴阳立说所要遵 循的自然而不强为的运动规律。华拳也讲究“拳法之阴阳”,认为“有了阴与阳的对立统 一,才会有运动,有变化,才会产生功用来”。少林武术理论亦以阴阳立说,《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论及“立身立足之法”时指出:“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 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诱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 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古哲拳论阴阳说起源邈远,它是在中国古人对两种对立属性或事物两两相对的认识基础上逐 渐产生的。《易传》始分阴阳,迭用柔刚,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系辞》还将阴阳对立观念提炼上升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 智慧和真理。将“阴阳”纳入“道”的范畴,说明对立统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已经成为解释一 切“阴阳”现象的理论依据庄子称:“《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这位伟大哲人在吸取《周易》阴阳辩证 法的同时总结了当时徒手相搏中的另一种取胜之道,提出了与“执技论力”(《礼记》) “以力相高”(《谷梁传》)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 巧(《庄子・人间世》这条理论运用了阴阳学说,首开以中国哲学解示拳理之先河,同 时它继承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的策略思想,提出了 “以巧斗力”的 理论创见。我国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此。出自东汉赵晔笔下的“手 战之道”:“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吴越春秋》),也继承了《周易》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想,揭示了手搏、剑道等手战之技必循的运动规律。其中“内 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丰富了《庄子》“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技 击观。内与外、后与先等矛盾范畴的确立使阴阳学说在武术理论中进一步得到阐扬。

(《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动迅静定《孙子》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J三国的曹操概括为“处 女示弱,脱兔往疾也”。成语“静如处女,动如脱兔”便源出于此。清代王宗岳在《阴符枪 谱》中,借用这句成语阐明枪法的原则。其他诸如南北少林武术中的“守如处女,出似脱 兔“动如脱兔,瞥如飞鸿”静如处女瞥如鸿”之说,都同出此源。《孙子》还论及“击空虚” 时要“其疾如风”,“守”要“不动如山,武术长拳十二型中“快如风”“静如岳”的传统说 法与《孙子》所云极为相似。《吴越春秋》中越女的“见之似好妇,夺之似巨虎”之句,也显 示出剑术技击中“动”与“静”的规律。武术的发展长期受到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影响,因 此他的理论合兵法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追述了西周沿用夏朝的 “击刺之法”左“夹振之而四伐”的情景:一击一刺,作奋疾壮,“舞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 得疾风而不拔”。由此可知,两千多年前,在带有列阵作战色彩的击刺训练中,对“动”与 “静”的技术已经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唐代诗人杜甫的《剑器行》对“舞剑”的“动”与“静” 也有形象的描绘,”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剑术的动 静之妙。这一切都说明了武术运动的“动”与“静”是有规律可循的。

(《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第五十节南少林功法秘诀一、夫拳头之起力一要在百会;二要在气海;三要在大椎;四要在掌心、脚心。脚心一起,力从气海微起, 直透百会、大椎。大椎甫起,而余力尽在其中。何则?试观腿搬其力,而肚力起焉腰收 其力,而头随焉。然腿力从内谓之起,自外谓之落。尝论之,技力出入贵与呼吸相连通,出 齐出,入齐入,出是吐掌,人是含掌。且夫百会之力,贵与心相会意也,此法不可不知也。 手是角带,脚是四平丁八,由此观之,拳头之发必有神气力三者,各各相连。不可交手之 间,神力到而气力不到,气力到而神力不到如脚出而手不出,如手欲出而脚不出。胜败 之机于此决已矣。不知与人矫力,一贵接手要檀力;二贵接门而入;三贵神气力。当此之 时,虽不能卜其全败,而全胜之机于此见矣。盖闻拳头之法,贵手有气脉,大贵乎有精神。何则?有精神而无气脉,拳虽华美,识者 早叹其无成;有气脉而无精神,能者预知其有缺。愚知此意。故无论坚拳软拳,悉从内心 力出,所以膀胱先起,而膻中之气微随,六辔后与两肩背之根同落。夫膻中之落惟与脚底 之脉相连,斯能占中支之力,方不负先圣之言也!论上下步功夫,一则头根起,上眉目睬, 目要浮、齿要开、牙要束、下唇要包、内与承浆齐,耳边龙虎根要起,肩要沉、要吞、要落,两 肩尾要舍、要背起、要平束。后枕贵与膀胱相对,两耳贵与两足相配。两手出入要平,两 肩下要密,两节要里、要坠,两手要含掌心,大指要半直,而食指及余指皆要曲。凡手之软 发出者是白鹤手;手之坚发出者是猛虎手。两手发出全阴,收入半阳。出是脚底起螺科, 到腰、腿、肾及大椎、百会,复下于腰肾聚会,群力同起,掌心而发。技手出入,力要舍肩背 间。肩背一有力,而余力不患其不至。夫阴阳活动是由三节中转来。三节一活,而阴阳手 亦随其活;三节一缓,阴阳手亦随其缓,此自然之理也两手发出,横直配两肩齐;收入两 节配两眼,收入是水力卷角;发出是四指朝天。心坎要伏,丹田要坚,而天堂要开,两乳要 顶膻中,手要下落,七珠尾骨内要坚束,落与小肠尾脐,耳后龙根齐起,粪吼龟人,从孝尾骨 乙部束上与命门接气,膀胱上从目中车力,而与水门交泰。左横根串右,右横根串左,是中 间五脏交入。上气脉落下,下气脉吊上,是中间根骨交乘。身落了从退门上再束上一步, 天平尖再下落一步,背再下球格,再而四肢五体全硬。心喟发出与技手齐出;心喟齐人与 技手齐人。呼吸相通,粪门口龟人吊起,两腿头齐坠落如坐椅。而致阴阳根能吐出,而腰 力亦藏其中。或有力从龙骨直串来,亦有力从前后来。重落出后腿,向出要舍出马头齐对 眼落。前马头要微分对眼后马头要对正对眼落。前马头大根内条要起十分硬,外条亦有 六分对之。然脚肚发力不外乎两脚要直束地,四指上天,小指与大指斩齐,帖地杀硬。脚 底要含,掌心四周要平束,落眼力看重三分,而学拳之名始著。虽然欲吞吐沉浮之法者,须 从此而推之欲涌泉与气海起力者,亦自兹而考之然后骏身、击身、舍身、退身之技亦自此而 得之。或者一手发出而贵阴放掌心力;或者一手收入,尤其阳含掌心力。两乳起力全从华 盖杀出,再从中院推出,而后背力随欤二功夫第一精气力三者同到,复加铁沙手、挂程脚尖 端而入,不倒、不伤者吾不信;第二承势借力,一羽之微,能化千斤之重;第三彼归门归势 来,我以门就门功夫破之。论力功夫,予彼以直力来,我以横力破之;彼以横力来,我以直 力破之;彼以杀力来,我以击力破之;彼以猛力来,我以骏力破之。此乃目如琉璃,身似射 箭,目中车力与船底相应。学者宜细心研究,庶几得悟于斯。

浏览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