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的文化渊源
句义纵横那畔彰,五千余卷总含藏。.如何不覓根头意,空看枝边木叶黄?
一宋代.龙门清远《示看经僧》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三种学术众所周知,并为人津津乐道,各种研 究典籍也是汗牛充栋,它们就是儒学、佛学和道家学说。然而,中国还有一大文 化遗产学术体系被人渐渐遗忘,或被轻视为仅仅是一种技艺、格斗术或街头杂耍 似的健身、防身活动,它就是现在总称为“武术”或“武艺”的武学体系。
“武学”也可称为“武术科学”(the science of martial arts)。在任何的民族文 化中,都有格斗、刺杀技巧或广义的武术存在,但只有中国文明体系中,武术的发 展才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格斗技艺上,而是上升到学术、科学理论的层面,并且 仅只有在中国的文明体系中,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其他古代文明和民族 文化中,如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中却没有发展出相类似的高等学 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有必要做一些仔细的考察和分析。
武学理论的建立与来源
中国武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一些神秘的引起江湖纷争的“武功秘籍”, 它们是记录中华武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秘籍也就是人们俗 称的武功心法、格斗技术和兵器冶炼图谱的口诀和规律总结,相当于现在一种学 问体系中的研究论文和经典著作,代表着一种学科体系发展的最高理论成果。
许多人的习武梦想是从这些神秘的古籍开始的。在武侠文学中,这些神秘 的图画和文字是绿林侠客舍身拼争的无价之宝,是江湖争斗的永恒主题。因为 他们认为,只要熟练这些拳脚动作就掌握了超人的功夫武艺。有了它,可以让一 个凡夫俗子在一夜之间修炼成绝世奇功,获得号令江湖一统天下的至尊地位。 这些武侠文学影视作品描写的传奇武功或许早已充斥在现代人的想象中。那 么,《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吸星大法》这些充满文 学想象力的神奇功法是否真的存在?飞来飞去的掌法和剑法令人神往,却让人 半信半疑。如号称天下第一的“葵花宝典”神功则是需要用最极端的方式修炼 才能获得。听来很荒诞,习练者需要自宫以断绝阳刚之气外泄才能修炼成功。 这样的神功秘籍当然是小说家的奇思妙想。但真实的武林秘籍到底有没有呢? 初习武术者能否靠它来指点迷津呢?
武功秘籍是记载武学理论的论文和著作,其实它们却源自于中国的国学和 宗教经典著作和学术体系,如《黄帝内经》《太平经》《周易八卦》等,它们的学说 对太极拳理论、八卦擒拿术和点穴格斗术理论形成有莫大的影响。例如著名的 少林武功秘籍《易筋经》《洗髓经》等,与佛教经典著作《楞伽经》渊源很深。
武术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对人体科学、医学以及心理活动有深入的了解, 然后才能理解武术中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 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 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 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渊源来说,基本上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黄帝内经》内容,尊之为“医家之 宗”。《黄帝内经》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历代练武者、武学大师影 响最深的有“阴阳五行学说” “天人合一思 想”以及“形神统一论”和“四气调神说”等观点。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 架。《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 的前提,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
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气的运动展开为阴 阳五行,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 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了静动态统一的 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 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 的范畴,《黄帝内经》将其引人医学领域,用 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现象中相对独 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指导对疾病病理 的认识、诊治和预防。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 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紊乱失 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然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 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而“天人合一思想”则认为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 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天与人之所以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源于天人一气。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气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是 生命的本质。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 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就人来说,生命取决于气,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 的根本要求。《黄帝内经》基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构建了天地人“三 才”医学模式,使《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能够真实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
此外,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 气所化,具体来说,是由在天之气(阳气)和在地之气(阴气)和合而成。就人来
《易经》:武学智慧的宝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
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 哲学著作。它以阳爻和阴爻为基本符号,
组成八卦以及六十四卦,通过这些卦象阐 述了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法则6
《易经》是一个蕴藏无穷奇珍异宝的宝 藏,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 慧中的智慧。内容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
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旁及天文、地理、兵 法、哲学、算术、医学,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 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 和心理学等领域。
瑞士心理学家尤尔古斯塔夫认为,《易 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 泉”。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心理学权威荣格 说:“谈到世界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 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 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传六 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且与最新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易学据说是从古天文学发展而来,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 的变迁。天上斗转星移,大地上则季节更替。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影响着自然界 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中国古书上所说的天道。
伏羲发明的八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从此以后,古圣人效法天地, 将八卦理论视为“与天地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用于各个领域。所以,一个 人不读《易经》,就根本进不了国学之门,管他看多少古文书籍都没有用。同样, 一个武学之人,要想在武学上有所深造,不懂《易经》,他就无法了解中国武术中
的精妙深奥之处,也不会学到更上乘的武功。至少,他对于太极拳、八卦掌等之 类的内家武功是门外汉,我们在下文中将详细论述。
后世往往有“三古、三圣、三易”的说法,其实这是针对《周易》成书而言的。 意即上古时代的伏羲始创八卦,中古时代的周文王作卦辞,近古时代的孔子整理 了《周易》的辅助读物《易传》(又名《十翼》),所以此三人被列为对易学极有贡 献的“三圣”。但需要明白的是,这三位圣人所传之易各不相同:伏羲之易属于 先天八卦系统,长于自然地理及节气验证;周文王之易属于后天八卦系统,长于 各种人事之占验;孔子之易属于对散失易学文献的整理,孔子传易重在文化 教育。
易学理论认为,世间万物皆源自于无极和太极。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 古人对无极与太极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无极即太极;一种认为,无 极与太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太极源自于无极。而明末清初时期的王阳明对太 极的总结是:
太极是元气,即阴阳浑沦未分之气,其具有至尊性;
混沦于太极中的阴阳二气因其清浊、虚实、大小的不同而分开,形成鲜 明的阴阳二气;
太极中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形成一太极,太极与阴阳是体用关系, 两者互相包含。
而传说中的武功秘籍《九阳真经》,其理论依据主要就是来自这种太极 学说。
其实,真正的易学理论,一直保存在道家或道教典籍中。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道”、“无”,指的便是 无极。易学理论中,万物的本原是无极,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弄懂的概念。而太 极,指的是阴阳相和的状态。
在许多武功秘籍的格斗术、人体练功术以及兵器的使用术的图谱中,都会标 有类似太极的图式。古今太极图式有多种,有坎离匡廓图,有将圆图分割为八块 配先天八卦以表示月象消息的古太极图,有与古太极图相似的先天太极图(陈 抟所传易图之一),有与陈抟无极图大同小异的太极先天图、周氏(周敦颐)太极 图、明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张景岳的景岳太极图、明左辅的左辅太极后图、清
胡渭的地承天气图、清胡煦的循环太极图、清端木国瑚的端氏太极图,及今人研 易所绘制的封闭、开放式的连环螺旋太极图。
目前普遍流行的太极图则是根据陈抟先天太极图绘制而成,该图绘制得更 加工整,图中有两条鱼形头部的小圆。其中白色一边小圆呈黑色,黑色一边小圆 呈白色,白象征阳,黑象征阴,以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趣的是,当代自然科 学发现世界的模式在太极图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如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及恒星 的形成,其漩涡的形式就是一个太极图;另外还有,现代新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 果表明,人的大脑结构也是一个太极图。
当然,对于太极图的研究,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大的突破。不过目前,作为一 种基础知识必须明白的是,太极图代表阴阳相合为一的状态。因为古人认为阴 阳和合,相交为一,才是最完美的结合、最完美的均衡、最完美的状态。太极合 一,顺“人道”,则可生两仪,产四象,进而化生成物;此太极,去“人道”,返本归元 则可成仙道,返还虚无之原始状态。
目前,在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太极的影子,例如罗夏墨 迹图版测验中呈现的黑与白、阴影与色彩、图版的正反上下等。此外,情感障碍 中的抑郁与躁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精神分析学中里比多(能量)的增长与消 退、两性的差异与相互吸引,荣格学说中的男性中的女性化(阿尼玛)、女性中的 男性化(阿尼姆斯)等,特别是在沙盘疗法与家庭疗法系统中,这种太极学说的 影子表现得更为明显。
说则是形神合一。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人的生命活动 虽然是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所以不少 武学大师和习武秘籍的生命观和武功观在于重气轻形,无形的精神和生命之气 的运动远远胜于有形的格斗技术运动。精神和气的充沛与否,在武侠小说中常 常决定了一场格斗的胜负,外形格斗技巧再高再精准,却不敌“气”的冲击和摧 毁之力。
中国古代的学问并不像源自西方的现代学术那样有明显的学科划分,而是 存在一个普遍的大道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不同的学术都是这一大道的显现。 古人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的流行化育过程,一切学问都 是对这一大生命流行化育的揭示,医学和其他学术之间并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 内在统一的,都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古代不少武功高深的大 师,一定是精通医学或人体经络学的—个悬壶济世的医家,可能就是一个深藏 不露的武功高手,就像电影《黄飞鸿》中的主角一样。
浏览8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