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哲理与魅力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 极,始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拳种这个名称的取义是因为 太极拳拳法变幻无穷、含义丰富,而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这一哲学理论 来解释和说明。
太极拳虽受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影响,但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作用。创始 人陈王廷研究了道家的《黄庭经》,将太极拳中的手法、眼法、身法、呼吸和动作 密切合为一体,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运用传统中医经
络学说,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要求以腰为轴,内气发源于 丹田,通过意念引导,到达任督两脉和周身,从而达到“以意用气,以气运身”的 境界。因此在国际上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被誉为“古朴的金刚” “东方的芭蕾。”
然而,要深研太极拳的奥秘,就必须从《易经》开始。春秋战国时道家的“丹 士”,根据《易经》的理论,演绎出“炼丹术”,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可以与日月 同寿,人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
到汉代,道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他们把《易经》阐述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观点 看成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称之为“道”。这与 道家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完全统一,认为道是“宇宙变化运转” 的规律,并认为“天地万物”无不有道的产生,人的一切活动也无不遵循“道”的 规律。
到了宋代,周敦颐将《书经》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易经》中的 “象”“数”之理结合推演出“阴阳之变而生五行”的道理。于是一部影响极大的 《太极图说》问世了,一幅包含“无极”而“太极”,“太极”而“五行”的“太极图” 制定而出。这是用图解形式说明《易经》中的“太极”的深刻含义的重大发明。
到明、清,阴阳五行之说极为流行,上至官府,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角落,可 谓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的“太极图”已完善成今天我们见到的样子,即黑、白 相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形象运动。太极形象的图形,展现了深奥 的哲学思想。随后“太极图”便成了“图腾”,在社会上成为民众敬奉的神灵。宫 廷、庙宇、牌位、古玩、雕刻、衣冠、服饰,无处不有“太极图”。代表这种思想的图 案能如此普及和深入民心,是任何一种哲理和形式都替代不了的。在这样一个 阴阳“太极”席卷神州大地的时代,以阴阳学说为其思想核心,突出动静、开合、 刚柔、虚实、内外、方圆、进退、起伏等深奥哲学思想基础的“太极拳”就应运而 生。所以说太极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产物。它具有深层的哲学意义, 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成果和宇宙观。
太极拳不仅以“太极”命名,同时以“太极”学说作为解释拳理的依据。把太 极拳的义理,置于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也是人类寻求 健康长寿的法宝之一。
在各种太极拳练习的典籍中,都能见到一个个太极图式,即使在一个个太极
拳的格斗技术中,也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太极图的化身。
太极图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古人用状若两条鱼重叠而成的图形符 号表示。白方表示阳,黑方表示阴;白方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白点表示 阴中有阳;外周之圆表示无极。
太极的含义有三个层次的解释。第一层 次是指天、地、人,白方示天,黑方示地,两部交 接之处示人。黑方中白圈为天之中点,示静极 而动,阴极生阳;白方中黑点为地之极点,示动 极而静,阳极生阴;天地气交则进化出人类,故 人属中部。第二层含义还包括精、气、神,白方 为神,黑方为精,中部为气;白方之黑点示神静 而生精、动极而静则精产,神静则精固。黑方 白圈示精盛生神,精固而盛则神全。第三层含
义是指练功中的具体法则,言动静、松紧、刚柔、虚实等必须相合一体,符合天地 运化万物之规律,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顺应四时而摄生,g卩《内 经》所言“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只有法规自然,符合生命运动及天地化育万物 的规律,才能利于生命。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引导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武 术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内气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 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之内动,再之外 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以内动为统驭的独特的拳法,是健身 强体的至宝。
太极拳运动时特别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动中求静,具有以静 御动和虽动尤静的特点,因而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法的心 静用意,更易人静,更易调配炽烈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影响,从而护卫“元神”, 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太极拳对现代人 的抑郁症、神经症、焦虑和压力等健康问题具有极好的疗效。
太极拳粗具雏形以后,经过历代的演变发展,以及无数前辈名家的不懈追求 和研究,刻苦磨炼,延传至今,逐渐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六大门派,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创立者陈王廷(约1600—1680年),字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 文庠生。自幼随先辈习文练武。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 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子集,堪称“文事 武备,卓越于时”。他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各派之优,应用太空星球运动 哲理,把“吐纳”“引导”“阴阳”变化融汇一体,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并总结撰写了 有关论述。后来由于天长日久,屡遭天灾人祸,这些宝贵资料多已失散,今传下 来的仅剩《拳经总歌》和《长短句》。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 如下: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回顾上述《易经》和太极文化的产生历史过程,我们知道,太极拳承受过历 代痛苦的煎熬和抉择,又经历过呕心沥血的锻打和改造,经受了中国古代哲学、 武学、医学、美学等的洗礼,才逐步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太极拳练功方法和运动 形式。太极拳长期繁衍,历久不衰,乃是它具备了由高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积 淀而成的魅力所致。
“五行”与“八卦”对武学的影响
我国古代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金、水、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 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变化,它不但影 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而五行最完美的状态,则应当是 势均力敌的均衡。
“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代表生长、升发、 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意思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 特性;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 为肺。 I
“水曰润下”,意思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 特性;代表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 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意思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
生化万物的特性;代表生化、承载、受纳等性 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意思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代表温热、升腾的功能,在 人体为心。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是因为金属熔化后成为液体状态;水生木,是因为水可养树,树为 木;木生火,是因为木柴可以生火煮饭;火生土,是因为物质燃烧后留有灰烬;土 生金,是因为金属物质皆产自地下土中。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是因为金属做成的刀器可以用来砍伐树木;木克土,是因为古人用 木制的工具耕种土地;土克水,是因为土可止水之流淌;水克火,是因为水能灭
火;火克金,是因为火能熔化金属。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人对朝代更替也有 五德终始的说法。即朝代更替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如伏羲氏木德—神 农氏火德4黄帝土德;或者周火德—秦水德—汉土德。一般而言,太子登基,则 顺五行相生之数;改朝换代,则顺五行相克之数。
金见金,木见木,水见水,火见火,土见土。
五行相见,一般可增加相见五行的势力,使其更旺盛。
五行相乘,也称五行亢乘,指克者对被克者克制太过而造成的失衡现象。 “乘”有以强凌弱、乘虚侵袭的意思。或者因为克者太强,或者因为被克者太弱, 皆会导致相乘的发生。例如,强木克土、木克弱土或强木克弱土,皆为相乘。
五行相侮也称为“五行反侮”,指被克者过于强盛而反克克者。打比方说, 主欺弱奴,为乘;奴欺主,为侮。一般克者过弱或被克者过强,皆会出现相侮的现 象。例如,弱木反受强土之反克,为强土侮弱木。
天下万物皆在生克之中达到动态平衡,生到极点或是克到极点都会向相反 的方向转化。例如: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
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
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散。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
火,火炎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遇
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
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重。
中国武学理论中显然是引进了这一套学说体系,在不少的武术拳种以及格 斗技巧中,都运用了这些概念,如“五行拳”、形意拳的拳理;再如少林拳法中的
第一编武学的诞生
“闭五行”,就是讲究“闭己之五行,克人之五行”,做到武若相争,先闭五行,又称 达到四两拨千斤之高超武功的境地
e而《易经》中的八卦,古人认为是世界形成的最初八大元素,它们包罗天地 万象,也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规律,被称为“八经卦”。其形成解释如下:
太阳上面加一阳爻,便是乾卦;加一阴爻,则为兑卦。少阴下面加一阳爻,则 为离卦;加一阴爻则为震卦
a少阳下面加一阳爻则为巽卦;加一阴爻则为坎卦。 太阴上面加一阳爻,则为艮卦;加一阴爻,则为坤卦。这样,乾一、兑二、离三、震 四、巽五、坎六、艮七、乾八,便是先天八卦的次序;天、泽、日(火)、雷、风、月 (水)、山、地,便是世界最初形成的八大元素^这种由三个爻象组成的八个卦 象,也称为八卦经。为了便于记忆,古人根据卦象的特点,还编成了《八卦取象 歌》(宋版《易经》第四首卦歌),即: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 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经卦有先后之别。先天八卦一般认为是伏羲所创,演绎的是世界初始的状 态。后天八卦主要用于后天诸事际关系的占验,相传为文王所创。这样,先天为 体,后天为用,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相辅相成,成为古人演绎天地造化的完美符号。
“八经卦”的学说直接衍生出武学产物,就是著名的拳种“八卦掌”。关于八 卦掌的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 启示,结合武术而创。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做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 流传。
八卦掌与其他武术拳种相比,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八卦掌的运动形式 可分为转圈和换式,这两种运动形式既有内在联系,而又明显不同;二是从外侧 向内中心攻击;三是八卦掌的功理是遵循道家的阴阳学说而创编的。而转圈的 含义就是根据《易经》的“太极八卦”图式来进行的。
八卦掌拳理是按八卦原理来解释动与静,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8个 字在人身体上的位置是:
乾:乾为天,有居上之象,故以头顶为乾;
坎:水有润下,腹下为坎;
艮:山有下覆,项为艮;
震:雷有如盂,臀为震;
巽:风有下断,双腿为巽;
离:火中有虚,前胸为离;
坤:地有六断,胯脚为坤;
兑:泽上缺,膀肩为兑。
人在运动时或在技击中方位是随着动而 变化,随时寻找方向找出攻击对手的破绽,因 此攻击点也是在不停地变化着。而无论人怎 样变换位置或在动中寻找出击方向,其在人体 上的8个部位八卦原理始终是不变的。
按照八卦掌习武典籍,当人在练功时,他 的躯体是动的;在未换式或发力时是静的。这 个静是从动中产生出来的,是通过意念带动 的。例如在擒拿或反擒拿过程中,在未拿住对 手时是动的,而一旦将对手拿住,就是不动的,
就是瞬间的静,这个静也是从动中产生出来 的。这就是八卦掌的运动原理,它的运动从始 至终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此外/‘八卦掌”的武功精髓在于它具有 八卦掌人体动静方位图
独特的“八反”格斗技术。“八反”是八卦掌与
其他拳术相反的8种做法,唯八卦掌所独有,所以八卦掌也称为“八反掌法”。
一反——进步先进前步,退步先退后步。
二反——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步。
三反 人来攻则五花八门,我则静以待动。
四反——人拳打脚踢,我则穿掌掩肘。
五反——人使梢,我则使梢先使根(梢是手,根是肩)。
六反——人用拳变之拳,我则用直伸之掌。
七反 人回身才能对后,我则动步以按八方八反一人挺身直进,我则掌到步随。
八卦掌的步法是制敌的战略。八卦掌的腰势是全身的主宰。八卦掌进攻用 掌,更先用肩(根),优先用步,实先用腰。八卦掌手法的根本是自己的动静变 化,可是手法的根本原在于腿,后在于手,实在于腰。
“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八卦掌的“八反”是在走中产生,在动中运用这格斗八法。称之为八卦掌“武功秘籍”的“36歌诀”和“48技法”,就是对这 种拳理的最高认知和研究成果。我们试举其中几个歌诀为例:
歌诀15
此掌与人大不同,未冒击西先声东。
指上打下鬼莫测,卷球倒流更神通。
歌诀20
刚在先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刚后张。
他人之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
歌诀27
刚柔相济是何言,刚柔相辅总无难。
刚柔当用乾坤手,掀天揭地海波澜。
歌诀36
用时最要是精神,精神煥发耳目真。
任凭他人飞燕手,蚁鸣我听龙虎吟。
可以看出,八卦掌之所以能和太极拳相匹敌,在武学造诣上与其难分伯仲, 是因为它吸取了《易经》太极八卦的原理,再加上对人体运动人体解剖的科学把 握以及独特的实践经验,它成了一种骁勇善战的武功技艺,要求习练者有较强的 心理素质。
浏览9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