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与游侠创造的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有两大显要的学派,一是儒家,二是墨家。正是这两 大学派为侠文化的逐渐形成提供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依托。
勇,是侠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侠客产生的基础之一。在儒家理论里, 从一开始就强调勇,但这个“勇”字并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孔子在《论语•子 罕》提到“勇者不惧”。其实孔子就是一个勇猛的人,他能够举起栓城门的横木, 是一个有名的大力士。孔子也很能喝酒,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他并不主张 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一生数遇危难都不曾出手,倒是他的弟子中有一些好勇斗狠 的人物最终都被他的精神所教化。在《论语》里就有一处论述什么是“勇”的精 彩记载。
子路投人孔门之后,总是想立功,子路本人就是一个有武艺的人。有一次孔 子派他去打水,子路遇到一只老虎,就把老虎杀了后砍下尾巴回去报功。孔子说 他杀老虎的办法很愚蠢,子路听后心里很不快,就怀揣一个石头准备去害孔子。
但这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就对他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下士杀人用石盘”,子路 后来成为孔子的学生。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孔子所崇尚的勇不是武功之勇,包括 他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都是要力图让学生明白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勇。
孔子主张以智慧来解决问题,但必须用勇气来提升自己的信心,只有智慧支 配下的勇和武才是孔子所推崇的。
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国连年征战。征伐的队伍中不乏有勇有谋之 士。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使孟子认识到即使是在智慧支配 下的勇气也是不完善的。勇必须建立在高尚的人格之下,必须有道德的约束。孟 子开始对孔子所说的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他更加强调内心深处的勇气。
所以孟子就开始崇尚人格上的勇,孟子提了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是大家 很熟悉的大丈夫的人格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也”。就是人格上要不卑不亢,顶立于天地之间。另一条是大无畏的精 神——“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也会勇敢地冲上前去, 这是为了我的理想和信念。“侠”最重要的一种精神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种路见不平不管是否能打得过对方,都要冲上前去,因为这是他的道德原则的 一个底线问题。
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对侠文化是大加赞赏,鲁迅称颂司马迁的巨著《史 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自 古至今一直被当作侠文化和武侠文学的重要源头。《刺客列传》中的人物行为 诠释了儒家学说提倡的“勇”字,勇中有“智”;而《游侠列传》则体现了皇家学说 中的“义”字,行侠仗义,働强扶弱,抵抗侵略。
在《刺客列传》里,司马迁一共记载了五位刺客的故事。其中,以专诸的刺 杀计划最为巧妙,表现得有勇有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 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 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 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 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 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闺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故事大意为专诸是吴国唐邑人,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将其推荐给了吴国 公子光,公子光厚待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去刺杀吴王僚。但是吴王僚戒备森 严,行刺谈何容易?专诸为此制订了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计划——鱼肠 (藏)剑,他将匕首藏在鱼肚之中,借献鱼之机,避开了检查,成功刺杀了吴王僚, 而自己亦为僚的卫士所杀,公子光之后即位为吴王,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在《刺客列传》中以豫让的刺杀故事最为曲折,豫让是晋国人,智伯曾经非 常优厚地对待他,后来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头被割下来当饮器。豫让发誓要为旧 主报仇,于是先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人赵襄子宫中,想假借整修厕所之机行刺赵 襄子,被赵襄子察觉,赵襄子感其义举放过了他。但豫让并未就此罢休,他自毁 容貌,漆身吞炭,让妻子都认不出来,然后躲藏在赵襄子要经过的桥下准备再度 行刺。再次未遂之后,豫让只得请求赵襄子让他刺破其衣,以此报智伯知恩,在 赵襄子应允之后,豫让在砍了衣服三剑之后自杀。
而历史上以聂政的刺杀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在古代的知识分子和达官人士 中,几乎无人不晓。后来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就是以他的故事创作而成。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膜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严仲子恐诛,亡去,游 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轰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 溢,前为聂政母寿w。聂政惊恐其厚,固t71谢[8]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 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9]以养亲。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 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1°]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 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 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13]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 用。”……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 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 肠,遂以死。
但这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就对他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下士杀人用石盘”,子路 后来成为孔子的学生。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孔子所崇尚的勇不是武功之勇,包括 他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都是要力图让学生明白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勇。
孔子主张以智慧来解决问题,但必须用勇气来提升自己的信心,只有智慧支 配下的勇和武才是孔子所推崇的。
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国连年征战。征伐的队伍中不乏有勇有谋之 士。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使孟子认识到即使是在智慧支配 下的勇气也是不完善的。勇必须建立在高尚的人格之下,必须有道德的约束。孟 子开始对孔子所说的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他更加强调内心深处的勇气。
所以孟子就开始崇尚人格上的勇,孟子提了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是大家 很熟悉的大丈夫的人格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也”。就是人格上要不卑不亢,顶立于天地之间。另一条是大无畏的精 神——“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也会勇敢地冲上前去, 这是为了我的理想和信念。“侠”最重要的一种精神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种路见不平不管是否能打得过对方,都要冲上前去,因为这是他的道德原则的 一个底线问题。
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对侠文化是大加赞赏,鲁迅称颂司马迁的巨著《史 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自 古至今一直被当作侠文化和武侠文学的重要源头。《刺客列传》中的人物行为 诠释了儒家学说提倡的“勇”字,勇中有“智”;而《游侠列传》则体现了皇家学说 中的“义”字,行侠仗义,働强扶弱,抵抗侵略。
在《刺客列传》里,司马迁一共记载了五位刺客的故事。其中,以专诸的刺 杀计划最为巧妙,表现得有勇有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 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 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 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 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 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闺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故事大意为专诸是吴国唐邑人,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将其推荐给了吴国 公子光,公子光厚待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去刺杀吴王僚。但是吴王僚戒备森 严,行刺谈何容易?专诸为此制订了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计划——鱼肠 (藏)剑,他将匕首藏在鱼肚之中,借献鱼之机,避开了检查,成功刺杀了吴王僚, 而自己亦为僚的卫士所杀,公子光之后即位为吴王,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在《刺客列传》中以豫让的刺杀故事最为曲折,豫让是晋国人,智伯曾经非 常优厚地对待他,后来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头被割下来当饮器。豫让发誓要为旧 主报仇,于是先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人赵襄子宫中,想假借整修厕所之机行刺赵 襄子,被赵襄子察觉,赵襄子感其义举放过了他。但豫让并未就此罢休,他自毁 容貌,漆身吞炭,让妻子都认不出来,然后躲藏在赵襄子要经过的桥下准备再度 行刺。再次未遂之后,豫让只得请求赵襄子让他刺破其衣,以此报智伯知恩,在 赵襄子应允之后,豫让在砍了衣服三剑之后自杀。
而历史上以聂政的刺杀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在古代的知识分子和达官人士 中,几乎无人不晓。后来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就是以他的故事创作而成。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膜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严仲子恐诛,亡去,游 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轰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 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恐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 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 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 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 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 用。”……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 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 肠,遂以死。
聂政则可能是刺客列传里武功最高的一位,他因为躲避仇家带着母亲和姐 姐逃到了齐国,以屠宰为生。严仲子想让他刺杀自己的政敌侠累,在齐国找到聂 政对其施以厚礼,聂政却因为老母尚健在,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聂母去世之 后,聂政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主动找到严仲子提出愿为其复仇,只身仗剑赴韩, 在刺杀了侠累之后,自毁面容后自杀。韩国为了确认凶手的身份,将其尸体暴于 街市,并悬赏查问凶手身份。其姐聂荣闻讯赶往韩都查看,在证实是其弟后伏尸 痛哭死去。
刺客这一类人物,古今都有,但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刺客能像春秋战国时代这 样慷慨悲壮,也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刺客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刺客那样对社会产生 如此深刻的影响。与现在我们理解的以收取金钱为目的的“职业杀手”们不同,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无一不是重情重义之人,他们舍身赴死的动机,都只是为报 知己之义、故主之恩。
这些刺客们虽然个个出身低微,却有着高贵的人格,他们重义深情,对欣赏 重视他们的人愿意以死相报士为知己者死”不仅是他们坚定的人生信条,更 是他们的使命。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低微的出身,如果没有上层人物的赏识,永 远也不会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们亦深知,一旦获得他人的赏识重视,就应当为 此舍生取义,从容赴死。这既是刺客的操守,也是刺客的宿命。
在《刺客列传》中,无论专诸、豫让还是聂政,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实现 自己对于信义的坚守、对恩主的回报,这种看似甘为他人附庸的服从,其实却张扬着自我个性的大旗o他们的勇于赴死,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对恩主的承诺,更是 为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所以豫让宁愿漆身吞炭也不愿委身人臣,聂政甘愿自 毁面容而不愿连累其姐。也正是如此,他们虽然身死,死亦悲壮激昂,在历史后 代中,余音不绝。
浏览8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