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侠义道
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与武功的关系也非常紧密。中国历来有“杀人不用 刀,全靠一支笔”的谚语,意思是笔如刀,甚至比刀更厉害。如前文所述,古代著 名大书法家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剑,而使得草书艺术大为长进,也是一个绝好 佐证。而绘画则更是与武功关系直接,不少习武秘籍,就是靠画谱来保存的。一 些上古时代的格斗技术或者武侠小说中的无数奥秘,是刻在山洞中或岩石上的, 这些石上的岩画甚至要比文字记录更早诞生,更早记录了武术的起源。
云南沧源岩画真实记录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的战争和狩猎场面。画 面构图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人物造型古朴。用铁矿石粉末和动物的血液混合涂 染,色彩呈暗红色。根据学者的解读,这些岩画描绘的是原始部落时期狩猎、战 争和祭祀的场面。
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要跟野兽、自然、人搏斗,两个部落之间也会有战争,这个 过程中肯定会积累一些比较有效的格斗技能,获得格斗的经验。当一个人在战 斗中通过一击一刺获得了胜利,他在回部落的途中就会反复地练习这个动作,他 会在他们部落的祭祀活动或庆祝大典中表演这些动作。等这些青壮年的战士年 龄慢慢变老之后,他们就把这些格斗经验记在岩石上保留下来,把这些动作交给 年轻的后辈。这样的技艺就一代代地传下来了。今天,在我们武术研究者看来, 它可以说就是最早的武术图谱。
广西、新疆、青海等地也陆续发现一些类似的岩画,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下 至商周时期,时间跨越可谓久远。虽然图画兼有庆典、祭祀等功能,但可以肯定 的是,这些打斗人物形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承担教授部落内部成员狩猎和攻击 技巧的功能,堪称最原始的武功图谱绘画虽然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画”却风格独特,与众不同。水墨、丹青、 工笔、写意等,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技法,而且还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艺术境界。
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父亲黄药师才智超人,文韬武略、 琴棋书画乃至算数工艺、医卜星相无所不通。他的弟子常寻书画佳作去孝敬 师父。作品的第一回就曾写到黄药师之徒曲灵风到皇宫大内偷盗珠宝书画, 得到了道君皇帝(宋徽宗)所画的两幅画及一幅字,并赞叹宋徽宗的“翎毛丹 青”和“瘦金体书法”。多年以后,曲灵风已死,黄药师和黄蓉来到他家,捡点 他的遗物时,还发现了这些未及时奉献给师尊的书、画作品,其中还包栝了一 幅特殊的画:
黄药师打开铁箱,一层层地看下去,宝物愈是珍奇,心中愈是伤痛,待看 到一轴轴的书画时,叹道:“这些物事用以怡情遣兴固然是好,玩物丧志却 是不可。徽宗道君皇帝的花鸟人物画得何等精妙,他却把一座锦绣江山拱 手送给了金人。”
一面说,一面舒卷卷轴,忽然“咦”的一声,黄蓉道:“爹,什么?”黄药师 指着一幅泼墨山水,道:“你瞧!”
只见画中是一座陡峭突兀的高山,共有五座山峰,中间一峰尤高,笔立 指天,耸入云表,下临深渊,山侧生着一排松树,松梢积雪,树身尽皆向南弯 曲,想见北风极烈。峰西独有一棵老松,却是挺然直起,巍巍秀拔,松树下朱 笔画着一个迎风舞剑的将军。这人面目难见,但衣袂飘举,姿形脱俗。全幅 画都是水墨山水,独有此人殷红如火,更加显得卓荤不群。那画并无书款, 只题着一首诗云:“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 蹄催趁月明归。”
这幅画把诗、书、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绝世的艺术珍品,受到武功宗师 黄药师的喜欢。
武侠小说毕竟是写江湖、武林中人的小说。书法艺术还可化为武功的招式 套路,大展一番拳脚,但书法的作品却难以在比武搏斗中派上用场了。然而金庸 却不死心,硬是另辟溪径,将绘画和武功图谱合二为一。这样,绘画终于有了一 种独特的功能。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侠客行》中的侠客岛上的“侠客行诗画武功”。李白的《侠客行》一共有24句诗,岛上有24间石窟,写着诗句、注解并配以相应的图 画。除石破天之外,所有人都只是看字、看诗,思考它的意义,企图破解它的蕴 涵。只有石破天,因为目不识丁,只好别人看字他看画,且还不是看画图本身,而 是看它的笔画形式:
举目向石壁瞧去,只见壁上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但见千百文字之中有 些笔画宛然便是一把长剑,共有三十二把。
这些剑形或横或直,或撇或捺,在识字之人眼中,只是一个字中的一笔, 但石破天既不识字,见到的却是长长短短的剑
……他在第二室内中观看二十四柄剑形,发觉长剑的方位指向,与体内 经脉暗合,这第一图中却只一个青年书生,并无其他图形。看了片刻,觉得 图中人右袖挥出之势甚是飘逸好看,不禁多看了 一会,突然间只觉得右肋下 “渊腋穴”上一动,一道热线沿着“足少阳胆经”,向着“日月”、“京门”二穴 行去。
他心中一喜,再仔细看图形,见构成人身上衣褶、面容、扇子的线条,一 笔笔均有贯串之意,当下顺着气势一路观将下来,果然自己体内的内息也依 照线路运行。
石破天就这样“破译”了“侠客行武学之涟”,学到了一身空前绝后的兼容内 功、剑法、轻功、拳法的神奇武功。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门艺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足可称绝。 先秦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等阶段,有书而无法,是 工具但称不上艺术。至大篆稚拙而有力,书法艺术便始露端倪,秦汉之后始得发 源而成各自的流派。小篆古雅圆通,隶书精致超逸,楷书端严瑰丽,行书流畅风 行,草书自由狂放,魏碑朴实沉厚,各尽其妙,为中国书法艺术史增添无数光彩。 至于各家各派,变化多端,绚丽多彩的风格品式,就更加丰富复杂了。
“书法比武”的最精彩篇章,要数《神雕侠侣》中朱子柳以独特的“书法武功” 与蒙古王子霍都比拼的经典性场面了。
朱子柳是天南第一书法名家,虽然学武,却未弃文。后来武学愈练愈精,竟 自触类旁通,将一阳指与书法熔为一炉。这路功夫是他所独创,旁人武功再强,
若腹中没有文学根底,实难抵挡他这一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文武俱达的高妙 境界功夫。他与霍都比武时,所用的兵器居然是一根毛笔。但见“毛笔摇晃,书 法之中有点穴,点穴之中有书法,当真是银钩铁划,劲峭凌厉,而雄伟之中又蕴有 一股秀逸的书卷气'他的第一路功夫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齐名的褚 遂良的书法名帖《房玄龄碑》。草书是朱子柳的第二路功夫。唐代张旭之书法 与李白的诗歌、斐旻的剑舞在当时并称为诗、书、剑“三绝'金庸引述杜甫写的 《饮中八仙歌》中的“脱帽露顶王公前”便也让朱子柳脱帽;“张旭三杯草圣传”, 便也让黄蓉给朱子柳送上三杯酒,目的当然是让虚构的艺术场景为真实的历史 凑趣。
朱子柳的第三路功夫是魏碑《褒斜道石刻》——只见“朱子柳一篇‘自言贴’ 将要写完,笔意都变,出手迟缓,用笔又瘦又硬,古意盎然”。黄蓉在一旁感叹 道:“古人言道‘瘦硬方通神’,这一路‘褒斜道石刻’当真是前古未有之奇观。” “这时朱子柳用笔越来越丑拙,但劲力却也逐步加强,笔致有似蛛丝络壁,劲而 复虚。”可是仍未能在比武中取胜,迫使朱子柳使出第四路功夫“古篆体”,才点 了霍都的穴道,取得了胜利。
这一场比武别开生面,精彩的程度不必多说。我们还可以将此看成中国书 法史及书法艺术的一次展览,从中可以学到不少的知识,得到文化的熏陶。
浏览6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