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晋代以的釗运动

晋代以来,世俗尚清谈玄理,但“争骑乘之善否,论弓剑之疏 密” ®.喜好剑术之遗风还是存在的。阮籍就是喜好剑术的一位,

他在《咏怀》里吟道:“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说自己的剑 术已经超过了汉时的曲城侯。晋代的“集体剑舞”,舞练起来也是 很雄壮的。傅玄在《短兵篇》里这样描述:“剑为短兵,其势险 危,疾踰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鹜,若景 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仪。”好剑之风延续到南北朝,见于文献 记载的尚有北魏的“卫王仪……少能舞剑”®;南朝梁的道士陶弘 景更著有《剑经》,首开后世道家习练剑术之端。

第五节唐代时期的剑m运动

唐代,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擅长剑术的 大有人在。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他经常“酒酣舞长剑”“三 杯拔剑舞龙泉”,在朋友中间仗剑而舞®。其他的诗人,苏颞、袁 璀、王昌龄、白居易等也都喜爱剑术。将军裴旻的剑术,更能给予 人们一种振作精神的感染力。据说名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由 于“废画以久”提不起精神来,他特地请裴旻来为他舞剑鼓气。裴 旻为他舞练了一回剑术之后,吴道子受到了剑术的感染,顿时精神 振作,作起画来“奋笔立成,若有神助”气无独有偶,在百戏队 伍里的女子剑术家公孙氏,她的剑术同样具有莫大的魅力。书法家 张旭自己说:“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观公孙舞 剑器,而得其神”®; “自此草书长进” “一夫先舞剑,百戏后

歌键®,在百戏队伍里舞练剑术的也还有许多男子,但是都没有 公孙氏这样具有感染力。诗人杜甫对她的剑术作过这样的描绘: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 久低昂,攉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 如江海凝清光……” ®诗人把剑术的身法、气势、神韵作了形象的 概括。剑术的舞练技术,在唐代可以说是有了空前的发展。

在唐代,由于佛道宗教的盛行,充满神仙妖邪鬼怪的迷信之风 也影响着剑术的健康发展。如《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王经》里, 有“成就剑法”及“圣剑成就法”。说是若剑法练成,就能够“隐 身” “降龙”“杀魔冤” “破军阵”“杀千人”“寿命一百岁”。 唐代小说中的剑侠事迹,以及后代所传千里之外飞剑取人首级、 “单丁杀百贼”等,都是受了这种神奇怪诞的宗教“剑法”的影响 所致。这是剑术在唐代发展中颇为消极的一面,后世的剑术有一部 分遂为佛道所利用而走向了神秘的歧途。

宋代统一全国之后,鉴于外患之烈,重视讲武之礼并不亚于前 代。此时的剑术,在朝内有“军头司每旬休,按阅……剑棒手格 斗” ®;殿司诸军于白洋湖操练水战时,也还须有“剑棒手数对打 熬” ®剑术的“相击”格斗运动,仍然是训练军士的军事体育项

目中重要的一项。

至于“舞练”形式的剑术,同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 展。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帝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 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这种集体剑舞往 往是在国外使节前来修贡,便殿赐宴的时候才“出剑士示之”, “数百人袒裼鼓噪,挥刃而人,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唬得国外使 节“不敢正视” ®。及出征太原“巡城”时,也“必令舞剑士前导, 各呈其技,城上人望之破胆” ®。“舞练”形式的剑术在诸军百戏 里面,也有“剑对牌”之类出现®。即使在民间的“百戏踢弄家”, 其中也有许多是擅长“舞剑”的®

在宋代,士人中间也还是流传着“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斗” ® “舞剑灯前” e “论诗说剑” ®的尚剑遗风。著名诗人陆游就是其中 的一位。他“十年学剑勇成癖” ® “少携一剑行天下” ® “负琴腰剑 成三友” ®,把剑看成是身边的至友。他的朋友河中人独孤景略, 也是“工文,善射,喜击剑”的文士*。

宋王朝虽然置武学,兴武科,重讲武之礼,但是对于民众的好 剑,却抱着消极的态度。如真宗咸平五年,“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 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这就使剑术 在民间的普及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元明以来的剑术。由于元代蒙族人主中原,屡禁“民间私藏军 器”,“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藏刃者,悉输于官”;“教人兵 艺,杖之”气故剑术在民间趋向隐蔽。明代武术兴起,剑术复出, 教剑者、论剑者有之。如庄元臣在《叔苴子》里论剑道:“教剑 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未忘法而用剑者,临 战斗而死于剑。”强调剑术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则。到了清代,民 间“学习拳棒有禁” ®,剑术又复匿迹。虽然如此,剑术仍然在民 间流传着。

第八节近代的剑市运动

近代,剑术“相击”格斗形式的击剑,已发展为“短兵”。它 除了保持剑术的攻防技术之外,还具有刀术的攻防技术;器具也变 为用半寸直径粗细的藤条一根,裹上一层棉花,用布条缠紧,外面 包上柔软的皮革,以两块硬厚的皮革合缀一起制成约3寸直径的圆 形护手,做成长1尺、直径1寸的棒形器械。“舞练”形式的剑 术,经过继承发展,再继承,再发展,逐步地形成了具有独立体系 的“套路运动”。其种类和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如太极剑、太乙 剑、八仙剑、八卦剑、纯阳剑、达摩剑、青萍剑、青龙剑、青虹

剑、飞虹剑、峨眉剑、昆仑剑、武当剑、昆吾剑、三才剑、三合 剑、七星剑、十三剑、龙形剑、蟠龙剑、云龙剑、龙凤剑、螳螂 剑、通背剑、绨袍剑、穿林剑、奇行剑、金刚剑、连环剑、双手剑 等,都是各地广泛流行的剑术。

在这些剑术中,有单剑,有双剑,有用长穗的剑,有用短穗的 剑;有单手运使的剑,有双手运使的剑;有正握走势的剑,有反握 走势的剑;有单人独练的剑,有双人对练的剑;名目繁多,形式不 一。但是就其剑术体势而言,大致可归纳为:工架剑、行剑、绵 剑、醉剑等四类。工架剑的运动特点是,一招一式,端端正正,形 健骨遒,端庄势整。行剑的运动特点是,多走势而少停势,纵横挥 霍,流畅无滞。绵剑的特点是,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 连绵相属。醉剑的特点是,奔放如醉,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势如 醉酒。

剑术在我国有着古老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今天新的 历史时期,应予以继承发扬,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而服务。图片141 图片142 图片143


  1. 钳把:专以食指、拇指和虎口的挟握之劲将剑柄钳住,其 余三指自然地附于剑柄(图5)。

  2. 刁把:专以虎口的挟握之劲将剑柄叼牢,拇指、食指和中 指自然伸直虚附于剑柄,其余两指基本上离开剑柄(图6)。图片144

    1. 刺:剑刃分为上下,用剑尖向前移动直刺,着力点在剑尖, 多用螺把。

    2. 洗:剑刃分为左右,剑身扁平,用剑尖向前移动平凿,着 力点在剑尖,多用螺把。

    3. 劈:将剑举起,用剑刃前段或中段从上向前移动劈杀,着 力点在剑刃,多用螺把。


    砍:将剑举起,用剑刃后段从上向前移动劈杀,剑尖翅起, 着力点在剑刃后段,多用满把。

    1. 撩:用反向虎口一侧的剑刃前段从下向前或向上移动掀起, 着力点在剑刃,手心朝上,多用螺把。

    2. 挑:用朝向虎口一侧的剑刃前段从下或从前向上移动掀起, 着力点在剑刃,多用螺把。

    3. 点:用反向虎口一侧的剑尖部分从上向下移动琢击,着力 点在剑尖,腕下屈,多用螺把。

    4. 崩:用朝向虎口一侧的剑尖部分从下或从前向上移动崩击, 着力点在剑尖,臂下沉陡然向上屈腕,多用满把。

    5. 击:剑身扁平,手心朝上,用朝向虎口一侧的剑尖部分从 左向右平行移动崩敲;或用反向虎口一侧的剑尖部分从右向左平 行移动点敲;着力点在剑尖,屈腕,向右击多用满把,向左击多 用螺把。

    6. 斩:剑身扁平,手心朝上,用剑刃从右向左平行移动横 劈;或剑身扁平,手心朝下,用剑刃从左向右平行移动横劈;着力 点在剑刃,多用螺把或满把。

    7. 剕:连续向左右平斩。

    8. 抹:剑身扁平,手心朝上,用剑刃从右向前、向左、向后 平行弧形移动;或剑身扁平,手心朝下,用剑刃从左向前、向右、 向后平行弧形移动;势如抹桌,着力点由剑刃后段朝前转移,多用 螺把或满把。

    9. 判:用剑刃从后向前移动锉割,着力点由剑刃最前段朝后 转移,势如锉刀挫物,多用螺把。

    10. 格:用剑刃从前向后移动抽割,着力点由剑刃后段或中段 朝前转移,多用螺把或满把。

    11. 削:剑身贴近左肩外侧,用反向虎口一侧的剑刃从上向 后、向下移动,剑尖朝后;或剑身贴近右肩外侧,用朝向虎口一侧 的剑刃从上向后、向下移动,至肩下时转腕用反向虎口一侧的剑刃



浏览7,6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