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汇少林
三十六峰凌紫霞,白云深处有僧家。
影摇绝壁菩提树,香霭空门般若花。
——清代•赵贞吉《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 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皇家寺院。南北朝时期,禅宗初祖达摩来到嵩山,看到这 里山色秀丽,环境清幽,认为这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就在这里广集徒众首传 禅宗。面壁九年后,创立了中国禅宗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被认为是武林第一大派,它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拳种最多 的武术派别。其发源地河南少林寺,地处中岳嵩山之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尚武之风自古盛行。少林功夫集武术之大成,荟萃各家拳术之精华,尽力 充实,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静相宜。少林功夫是古代少林僧人根据健身需要 结合技击技术,吸收各派拳术之长发展而成。它的门类之多,据传有三百六十多 种,虽有部分失传,现存仍有一百多种武功。同时,少林寺还在各地创立分院,把 功夫辐射向全国。许多武术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功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 此历来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
少林寺是正宗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但少林功夫的起源一直就是一个历史之 谜。那么,究竟是谁创立了这种名闻天下的武功呢?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一下。
佛教理论对武学的促进
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一个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从古印度徒步来 到中国。他喜欢隐居在幽静的地方,信奉佛教的孝文帝就派人在河南少室山下 的密林深处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阐释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僧众 慕名而来,少林寺初具规模,但此时的少林寺主要是为皇家翻译佛教书籍,并无 习武的风气。所以,跋陀本人不会武功,他并不是少林派的创立者。
公元527年,另一位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他面 壁九年,静坐修心。如今达摩被尊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同时,有史学家认 为少林功夫的创始人也许正是达摩<5
达摩十八手传说最初就由达摩所创。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他 发现很多弟子坐禅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加之少林寺坐落在深山老林, 需要随时防备各种野兽的侵袭,于是达摩仿效我国古人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变 成用于健身的活身法,并传授给其他僧人,而这就是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闲时间还练习铲、剑、杖等器械,这些用于防盗护身的武器动 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剑和达摩杖。他又吸取鸟兽等动物的飞翔、腾跃的 姿势,发展活身法,最终创造出了一套动静结合的达摩十八手。
然而,近些年来,许多史学家却认为达摩并非是少林功夫真正的创始人,因 为他们至今没有在任何史料中发现达摩创拳的历史记载。
达摩于5世纪末在广州登陆,首先在中国南方活动,并曾经在南方梁朝的都 城建康(今天的南京)和皇帝萧衍(502—549年在位)讨论佛教教义。达摩是瑜 伽行派的传教士,他依据一部叫作《愣伽经》的著作,主张通过“禅定”(Dhydna) 的方法达到对阿赖耶识的体验。“禅定”是一种通过长时间静坐集中精神的方 式,经过长期的练习可以产生出奇异的身体体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达摩强调 静坐必须对着空空的墙壁,以免受到任何不必要的干扰。
达摩试图教导萧衍履行这种有效的修行方式。萧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他 却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热爱:首先宣誓成为僧侣,再由大臣们 从国库中拨巨款,从佛寺中将他赎回,以此途径对佛教寺院提供慷慨的经济支
持。这位甘于奉献自己的皇帝对达摩所提倡的坐牢式修行术却毫无兴趣。达摩 受到了冷遇,不得不失望地离开浮华的南方帝国,到北方的魏国去传播他的新教 义。据说他是站在一根芦苇上漂过扬子江的。
没过多久,小乘佛教的大师跋陀死后,少林寺希望继续招揽印度僧侣以维持 自己的地位,于是迎接达摩人驻。菩提达摩在少林寺的活动缺乏可靠史料。唯 一确定的是他在6世纪30年代收了一名叫做慧可(487—593年)的门徒。他可 能还有其他学生,但是慧可最得到他的宠爱^慧可有着道教和武术的背景,为了 成为达摩的门徒,他不仅在雪地站了三天,而且砍断了自己的一条胳膊。据说这 种自残行为让达摩看到了慧可修习禅定的决心和潜质。总之他接受了慧可作为 自己的弟子。事实证明,慧可是一名聪慧过人的学生,达摩在死前将衣钵传给了 慧可,象征着他得到了自己的真传。
在传统历史叙述中,据说武功秘籍《易筋经》是慧可在达摩去世后,在他身 上发现的。其实,慧可在达摩的遗物上发现的,可能是梵文本手抄的《愣伽经》,是达摩从印度带来的佛经手稿,此后一直被珍藏在少林寺的藏经阁(图书馆) 中,直到明代时期离奇被盗。
《易筋经》则是独立的发明,既基于中医和道家的经脉理论,又吸收了印度 的脉轮(cakram)学说。有趣之处在于,本书有两个版本,梵文本和中文本分别流传。
这一点可以从慧可的生平找到答案。6世纪中叶,北方的魏王朝进一步分 裂为两个对立的政权——东魏和西魏——而相互攻战。少林寺正好处于双方争 夺的中心地带。在这一时期,慧可携带着《愣伽经》的梵文手稿逃离了混乱的华 北,来到中国西南部的峨眉山隐居。在那里他结识了另一位来华印度僧人般刺 密谛。慧可可能拿出自己正在撰写的《易筋经》与般刺密谛就佛教学理及其与 瑜伽修炼方面的共性加以研讨。
大概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易筋经》被他们翻译为梵文的形式,并且加上了 图示。因此,《易筋经》同时产生了两个版本,此后一直被保存在少林寺。这似 乎是唯一能够解释梵汉两个版本并存的理由。
在东魏和西魏战乱时期,慧可一直在四川撰写《易筋经》和另一部相对重要 的武学著作《洗髓经》。北周统治时期发起了浩大的反佛教运动,慧可也不可能 在此时回到北方。在隋朝杨坚称帝后,慧可终于返回了残破而冷落的少林寺,重 新招收僧徒和传授武术。慧可活了百岁之久,死于公元593年。在这位佛学和 武术大师死后,他的弟子似乎分成了两个派别B慧可本人最喜欢弟子僧燦,并宣 称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僧璨只是一个虔诚的佛学家,对武学的了解有限。他和他的学生相对新 兴武术僧侣完全缺乏竞争力,很快就遭后者排挤而离开了少林寺。僧璨和他的 继承人们此后一直在南方各省活动,并创立了佛教理论中著名的禅宗。另一方 面,一旦武术僧侣占据了统治地位,少林寺也从一个普通寺院转变为历史上第一 个武学门派。
由此看来,北魏时期少林寺中已出现了练武的僧人,但他们的师父却并非达 摩,他们在剃度之前就已经练习民间的武艺。正是这些出生不同、经历各异的普 通僧人将武术带进了少林寺。也许正是僧人们修禅之余的武术切磋形成了少林 功夫的雏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达摩和慧可 的佛学理论和禅修活动,奠定了这种 民间武艺的禅学根基,并重新改造了 它的理论和技术实践。最终于公元6 到7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少林武学诞 生了。
实际上,少林功夫不仅仅是一种 武术,而是一种修行。“功夫”一词是 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 “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 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 佛,超凡人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禅 宗讲修行悟道是不分场合的,日常生 活的行、动、坐、卧、走都是修行,坐禅 是修行,练武也是一种修行,习武本身就是少林僧人修禅的法门,即“武禅”。
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人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 卫、护寺护法的效果。
“武禅”有两重含义:一是禅为武之主,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 化;二是武为禅之用,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人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少 林武功强调专注一境,以达心空、意空、万念尽空的境界;性清净而发,不受外境 所牵制,身处于万变之中而心不为所动,参悟拳理,以明禅机。
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学佛修禅之中。练 武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这就是禅道,禅拳归一。
浏览803次